小儿脑性瘫痪 【概念】 小儿脑性瘫痪是以小儿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四肢运动障碍为主症的常见疾病,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病因病机】 主因 | 先天禀赋不足 | 后天失于调养 | 其他疾病史 | 病位 | 主要在脾肾,涉及心肝 | 基本病机 | 正虚与邪实 | 正虚 | 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 | 邪实 | 痰瘀阻滞心经脑络,心脑神明失主 |
【辨证要点】 主症 | 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 兼症 | 肝肾不足 | 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 | 心脾两虚 | 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痰瘀阻络 | 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 | 主穴及方义 | 百会 | 督脉穴(入络脑),健脑调神 | 四神聪 | 经外奇穴,健脑益智 | 悬钟 | 髓会 | 益髓补脑,强壮筋骨 | 足三里 | 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 | 合谷 | 调理气血,化瘀通络 | 夹脊穴 | 通阳活络、强脊 | 取经 | 以督脉及足少阳经穴及夹脊穴为主 | 配穴 | 肝肾不足 | 肝俞、肾俞 | 心脾两虚 | 心俞、脾俞 | 痰瘀阴络 | 膈俞、血海、丰隆 | 语言障碍 | 通里、廉泉、金津、玉液 | 颈软 | 天柱 | 上肢瘫 | 肩髑、曲池 | 下肢瘫 | 环跳、阳陵泉 | 腰部瘫软 | 腰阳关 | 操作 | 虚证用补法,可灸,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 选穴枕、皮质下、心、肾、交感、神门.毫针剌,每次3~5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头针法 | 选穴额中线、顶顿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中线、颈后线、枕下旁线。每次视具体病情选2--3线(区),每日1次,每次留针10分钟.10次为1疗程 | 穴位注射法 | 选穴风府、风池、大椎。用10%葡萄糖注射液、脑活素,每穴注射0.5ml,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30次为1疗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