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儿科

 H珠Q 2016-04-13

针灸治疗—— 婴儿腹泻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缝、长强。
    配穴:天枢、关元、神阙、曲池、三阴交。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一主穴,如效不显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号1寸长毫针,针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转提插或震颤(雀啄)之法,约运针30秒~1分钟后起针。四缝以毫针(26号)或三棱针点刺,挤去黄白色粘液。长强,取俯卧位,于尾骨端下缘进针,沿尾与直肠之间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后出针。神阙穴在肚脐下缘进针6~8分,捻转5~7次出针。天枢、关元、三阴交针法同足三里。热度较高时,曲池穴宜点刺出血。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枢、神阙、止泻。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呕吐加内关、公孙;发烧加大椎、曲池。
    止泻穴位置:前正中线,脐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为主,如效果不显著或某些症状明显时,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盘旋施灸15~30分钟,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即去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或上巨虚)、天枢。
    配穴:止泻。
    (二)治法
    药液:氯霉毒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选一种。
    主穴为主,每次选1~2穴。双侧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连续治疗3~5天。
    穴位敷贴(之一)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大椎。
    (二)治法
    代针丸组成吴茱萸、五倍子、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许。各药研未过筛取粉,混匀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调以油膏,制成黄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选,据症情加配配穴。选定穴位后,用酒精擦净穴区皮肤,将代针丸一粒置于1/4张伤湿膏上,贴敷穴位,松紧适中,每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穴位敷贴(之二)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神阙、长强。
    (二)治法
     将舒康贴膏(主要成份为山楂核精)剪成3.5×3.5厘米大小,贴于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贴12~24小时,3次为一疗程。
    另外配合用庆大霉素3000~5000单位/Kg/日,分1~2次静滴,并根据症情给予输液、降温等措施。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二)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径1~2毫米,出光口离皮肤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由家长协助行压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钟。
    体针加捏脊
    (一)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泻重加长强。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 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额旁二线。
    (二)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厘米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肠俞、神阙、脾俞、胃俞。
    配穴:曲池、四缝、足三里、膈俞。
    (二)治法
    每次选1~2个主穴,以闪火法拔罐(1~4个罐);配穴取1~2穴,四缝点刺挤出粘液,余穴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留罐5~10分钟。每日一次,不计疗程。

 
针灸治疗——小儿惊厥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水沟、印堂、后溪透劳宫、涌泉、合谷。
    配穴:曲池、少商、四缝、大椎、足三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取2、3穴,据症情变化加配穴。均以速刺法进针。水沟,针尖呈30度角向上剌入深 0·5~1厘米,用高频率、大幅度捻转泻法。如效不显加其它穴。其中,后溪穴透刺,可斜向劳宫,捻转加小提插,强刺激后出针。余穴亦采用同样手法,均不留针。另外,印堂、少商、四缝等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一般如绿豆至黄豆大。如惊厥持续不止,可留针。每日1~2次。
    体针加按摩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针刺穴:曲池、合谷、十宣、大椎、太冲、迎香;2、按摩穴:膻中、身柱、臂Nao与肩Yu穴之间、筋缩穴旁开2寸范围内。
    配穴:痰浊神昏加劳宫、丰隆,口噤项强加风府、廉泉。
    (二)治法
    主穴为主,体针与按摩并用。针刺操作:曲池、合谷及配穴,速刺进针,泻法不留针,余穴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按摩操作: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肢体,使掌心或大、小鱼际为着力点,在上述诸穴的位置,上下作轻微的运摩(用蛋清作润滑剂),待局部出现密集的、含于皮肤内的毛细刺状物为止。每日1~2次。
对出生不满十五天的患儿,效果更佳。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百会。
    配穴:十宣、曲池、大椎、水沟、太冲、行间、四缝。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百会,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沿头皮刺入针体2/3,留针6小时。配穴,除四缝穴及十宣穴点刺挤出血外.余穴均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轮6。
    配穴:屏尖、缘中。
   (二)治法
    穴区先以2%碘酊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以28号0·5 寸毫针轮6穴,左手捏住耳和针尖,右手强捻转针柄数次后出针,挤出血2~3滴。症情重者加配穴,方法同上。每次一侧耳,重者双侧,每日1~2次。  

针灸治疗——小舞蹈病 
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属于原因不明性的一种脑病。常为急性风湿病的表现之一。本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多系亚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绪激动而骤然发病。表现为极快的不规则跳动和无意义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和肌无力等,且常伴心理障碍。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风府、百会、水沟。
    配穴:摇头挤眉加风池、太阳;努嘴弄舌配颊车、地仓;上肢配合谷、内关、郄门;下肢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腹部配中脘。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风府、大椎,应根据患者年龄严格掌握进针深度,风府穴不超过1.5寸,得气即可;大椎穴不超过2寸,宜使针感向上肢或四周传导,如经验不足者,亦只须针至得气。百会、足三里施补法,其余穴位均以提插加捻转手法,施泻法,以针感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佳。当症状控制之后,除主穴外,酌情取一个配穴。大椎、风府一般不留针或留针10~15分钟,其它穴位留针60分钟,中间酌情行针1~2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颤区。
    配穴: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穴连线)、枕下旁线(枕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1寸的垂线,自玉枕达天柱)。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未见效,可改用配穴顶颞后斜线,如小脑平衡失调加枕下旁线。舞蹈震颤控制区,用28号1.5寸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以150~200次/分速度捻转,连续捻转3分钟,休息10分钟,重复2次起针。顶颞后斜线从上向下,以1.5寸针连刺3~5针。枕下旁线,可用1.5寸针向下平刺1~1.2寸。根据症状用抽气法(泻法)或进气法(补法)。抽气法的操作为进针得气后迅速将针提到皮下,再刺至原位,反复提插3~5次;要求提针时力猛,插针时力弱。进气法操作则相反。留针2~24小时后出针。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头针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颤区、平衡区( 均头穴)
    配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冲、太溪、风池。
    (二)治法
    主穴均用,根据症情酌加配穴3穴。针刺方法同前述,每日1次,疗程时间不限,以症状消失为度。
 
   针灸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为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遗传性儿童神经症,以4~16岁多见。以多发性不自主运动、抽动及声带抽动为特征,如眨眼、噘嘴、摇头、耸肩、握拳捶胸及伴有喉内发出呼喊声或犬吠声等。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阳明积热组:体胖健壮,面色红润,秽语声高频发,头部抽动较剧,舌红润,苔厚腻或黄,脉洪大或滑数:内庭、曲池、偏历、四白。2.髓海不足组:体多瘦弱,面色苍白,秽语发声较低且少,头颅和躯体抽动轻缓,舌淡胖,脉细弱:哑门、廉泉、神门、复溜。
    配穴:分3组。1.印堂、合谷、足三里;2.腰奇、肾俞;3.大椎、风池、合谷。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证型而取。疗效不显可加用配穴,每次配取1组。内庭、曲池、偏历用提插泻法,四白用雀啄泻法,使针感向下传导;神门、复溜用捻转补法,哑门深刺1.5~2寸,使上肢出现触电感即出针,廉泉用雀啄手法,使局部出现酸胀感。配穴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上穴均每日针刺1次,除哑门外,余穴均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体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膻中、章门、中脘、肝俞、大陵、阳陵泉、廉泉、筋缩。2.肝、脾、心、肾上腺、皮质下、脑点、内分泌(均耳穴)。
    配穴:分2组。1.阴陵泉、丰隆、大椎、行间、太冲、中封、期门、内关、神门、脾俞、巨阙;2.肺、交感、神门、耳尖、三焦、肝阳(均耳穴)。
    (二)治法
    采用体针与耳穴压丸相结合的方法。均以主穴为主,酌加备用穴。体穴每次共选4~5穴,耳穴5~6穴。体针操作:针刺得气后,大椎、太冲、丰隆、肝俞行泻法,内关、神门、、脾俞、巨阙用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30次为一疗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敷,每次1耳,双耳交替,每穴每日按压3次,每次1分钟,15次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肝、神门、风溪。
    配穴:脾、胃、皮质下、枕、肾、面颊、额、肩、肘、膝、髋。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状及抽动的相应部位酌加2~3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一小块胶布粘贴1~2粒王不留籽,两耳均取,并嘱家长协助揉压,压至耳廓发热、发胀,以能忍受为度。每日揉压3次,每次3分钟。每周更换1次耳穴,5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
    体针加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四神聪、定神、风池;2.神阙。
    配穴:肝俞、胆俞、脾俞、长强。
    定神穴位置:人中沟下1/3与2/3交界处。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和配穴用针刺法,主穴为主,酌加配穴,针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主穴第二组用敷贴法。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地龙、胆南星各15g,防风20 g,人指甲5g,珍珠粉10g。将上药前6味放入砂锅内焙干,研成细末,再加珍珠粉混匀装瓶备用。于针刺第一疗程结束后3天行第二疗程时配合敷贴,先用温热水将肚脐洗净擦干,再将此药末放入肚脐孔内,填满为止,用胶布密封固定,每3天换药1次,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纱布缝一小口袋,装入药末,用绷带固定于脐部,可不必更换,直至痊愈。
   体针加头针
    (一)取穴
    主穴:合谷、太冲,舞蹈震颤区。
    配穴:足三里、丰隆、风池、大椎、太溪 。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均用快速进针法,体穴于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宜轻,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间歇捻转3次,头针要求每分钟以200次以上速度捻转,持续30秒,每隔10分钟捻转1次,共3次。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3日,进行下一疗程。

 针灸治疗——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初似感冒咳嗽,继则出现痉咳。发作时连续阵咳十余声至数十声,咳毕有特殊吸气吼声,时伴呕吐,并有面目浮肿、紫瘢、眼结膜下出血等症。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肺俞、风门、天突。
    配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大椎、曲池;体虚加足三里;剧咳加尺泽、少商。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据症酌加配穴。主穴,轻刺激,捻转不留针,针后加拔火罐,至皮肤潮红后去罐。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刺入0.5分,出血如粟粒状即可。余穴,除大椎、曲池宜用稍重捻转刺激外,均轻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四缝。
    配穴:少商、商阳。
    (二)治法
    一般只取四缝,效不明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操作方法:四缝穴以三棱针(婴儿用28号5分长毫针代替)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少商、商阳点刺出血,如粟粒状即可。刺后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主穴每日1~2次,每次一手,两手交替,配穴每隔5日1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天突、肺俞、定喘。
    配穴:足三里、曲池。
    (二)治法
    药液:注射用水、维生素c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任选一种。
    主穴每次只取一穴(双侧)。效不显时加一配穴。穴位注射时动作宜轻捷,以免引起患儿啼哭。其中,天突穴宜用4号针头从胸骨柄上缘呈45度角进针约1 厘米,注入药液。每侧穴剂量为:氯霉素40~50mg/kg;注射用水,0.5ml;维生素c注射液2ml。每日1次,5~8次为一疗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肺俞、风门。
    配穴:少商、商阳、曲池、商丘、足三里、列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对,轮流选用;配穴可根据症情选1~2对。先针主穴,轻刺激不留针,手法为快速捻转不提插。要注意掌握深度,以免引起气胸等意外事故。然后以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5~10分钟,至局部肤潮红。起罐后,再针配穴。少商、商阳,用三棱针点刺,刺入约0.5分.以出血为度,手法宜轻、宜速、宜浅;余穴,可用重刺激手法,捻转后不留针。每日一次,不计疗程。
    眼针加贴敷
    (一)取穴
    主穴:肺区、上焦区。
    配穴:肺俞、内关、膻中。
    (二)治法
    采用眼针配合穴位贴敷之法。
    敷药制备:皂荚10g,川贝母5g,氯化铵3g,樟脑10g,甘草10g.分别研细、混匀,贮瓶备用。
    主穴用眼针法,以30号0·5寸长的毫针自眶外斜剌,留针10分钟。配穴用敷贴法:选准穴位后,以生姜片摩擦穴区至皮肤发红,再取药粉约10g,以凡士林调匀后涂上约小指头(患者指头)大一小团,以麝香追风膏贴压其上。上述两法可同时进行,2日1次,5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小儿脑病后遗症  
 本节所讨论的小儿脑病,主要是指各种因脑炎或其他先、后天因素所致的脑实质性损伤,包括各类脑炎、严重的脑膜脑炎及脑发育不全等病症。由于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多可出现后遗症状。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类:①智力障碍:程度不等,包括白痴、痴愚、鲁钝等三种,以白痴最为严重。②肢体瘫痪:可分中枢性瘫痪(即单肢或多肢痉挛性瘫痪)和锥体外系性瘫痪。以出现无目的、不自主的动作为特征,包括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快慢变轮换动作差等三种。③其他神经、精神改变:诸如失语或口齿不清,视觉或听觉丧失或减退,吞咽困难,出现抽搐或癫痫样发作等症状。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四神聪、风池、角孙、水沟。
    配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阳关(腰)、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绝骨。
    失语、流涎加哑门、廉泉、通里;牙关不利加颊车、下关;小便淋涩不尽加关元、中极、三阴交;眼睑麻痹加阳白、鱼腰、攒竹。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但四神聪必取,配穴加3~4穴。操作时要求单手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持针向下捻进,持续捻转5分钟。6岁以内有针感后捻转数次即出针。7岁以上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针感,以加强疗效。隔日1次,15次为疗程,疗程间隔5天。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四神针、智三针
    配穴:好动难静属阳证者加太冲、合谷、内关、劳宫、涌泉;喜静少动属阴证者,加痖门、通里;运动障碍加曲池、肩Yu、外关、环跳、阳陵泉、悬钟;久病体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
    四神针位置: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共四针。
    智三针位置:即神庭穴一针,左右本神穴各一针,共三针。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而加。用30号1.5寸不锈钢毫,头部平刺进针1寸左右,四肢直刺进针至常规深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1次,平补平泻,阴阳偏胜者,随症施用补泻手法。前20天每日针刺1次,以后隔日1次,全疗程四个月。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智力低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哑门、肾俞;2、风池、足三里;3、大椎、内关;4、副哑门、百会。
    配穴:上肢瘫痪: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尺泽、合谷;下肢瘫痪:环跳、殷门、委中、髀关、阳陵泉、血海、昆仑、解溪;吞咽咀嚼困难:上廉泉、合谷、颊车、翳风;语言障碍:上廉泉、通里;视力障碍:承泣、球后;听力障碍:耳门、翳风;多动、扭转症状:身柱、筋缩、命门。
    副哑门穴位置:哑门穴下旁开1寸处。
   (二)治法
    一般采用营养神经及肌肉的药物: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胎盘组织液、脑复康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宁注射液。
    按一般穴位注射要求,每穴注入0.3~2毫升不等。药量据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与浓度而定。头面及肌肉浅薄处药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宜多。隔日1次,10次一疗程,间隔7~10天再作下一疗程。一般要求坚持三个疗程。
    头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运动区上、中、下区;2、语言一、二、三区;3、精神情感区。
    配穴:哑门、百会、神庭。
    精神情感区位置:在血管舒缩区和胸腔区之间,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厘米,进针至胸腔区的上点。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头针穴为主。
    药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临用时将上药各1支混合。
    主穴据症选取:瘫痪取第1组,语言障碍取第2组,智力低下取第3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号齿科针头沿皮下刺入,进针约4厘米,然后边推药边缓慢退出注射针头。每穴注药1毫升,拔出针头后局部按压20分钟,防止出血,并在6小时后热敷,以促进药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针剌法,进针至得气后运针1~2分钟即去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120次为一总疗程,病情严重者要求治疗二、三个总疗程。
    头针(之二)
    本法除按大脑皮层机能定位选区外,还选不产生定位症状的皮层受损区。
    (一)取穴:
    主穴:颞3针、额5针、运动前区。
    颞3针位置:翼点(眼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处)至顶骨结节连线。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2针:耳尖上约1.5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3针: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70°角。作用:增强感受性语言和记忆的储存。
    额5针位置:距发际上2厘米,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每针刺3厘米长。作用:主治精神障碍,智力减弱。
    运动前区位置:位于运动前区3~4厘米的三角地区,可扎3针,中间1针系自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处进针,再向后扎3厘米处,左右间距约1.5厘米,各扎1针。作用:主治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状肌腱膜下,不捻转,不强刺激,留针90分钟至120分钟,留针时间要求患者自由活动。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体针(之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肾俞、三阴交、脾俞、中脘、气海、绝骨、命门;2、四透。
    配穴:手足拘挛加太冲、合谷;肢体瘫痪加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曲池透少海、外关;痴呆加心俞、通里、神门、丰隆;失语加痖门、廉泉;耳聋加听宫、耳门;目盲加睛明、阳白、四白;吞咽困难加天突、人迎、风府;流涎加地仓、颊车、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顶、后顶穴及左右络却穴,四穴均针刺沿皮透向百会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组,2组交替轮用。在进针时,要求做到稳、准、轻、快。进针后,则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运用手法。先求得气,当出现沉、涩、紧等手感时,予以徐疾补泻手法,根据患儿配合情况,留针2~10分钟。每组穴位,全部选用。再结合具体症情,选加辨证穴。
    配穴,其中太冲、合谷两穴均宜用泻法,紧提慢按,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再用紧按慢提之补法,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余穴用补中泻之法,即先进针至天部(浅部1/3处),紧按慢提数下,得气后插至地部(即应针的深度),旋以紧提慢按之法数次,留针15~20分钟,其间按上法运针3次。精明穴宜缓缓进针,深度达1寸左右。
    上述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2~3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以早期治疗病人的效果为优。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前顶。
配穴:分2组。、1、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然谷、悬中、复溜;2、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第一疗程加第1组配穴,第2疗程加第2组配穴。进针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3~5次/秒,剌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每日5~6次。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亦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它是脊髓灰质炎急性期所出现的瘫痪未得到积极的治疗所造成的。以受累肌群明显萎缩,肢体变形,骨骼发育受阻为主要特征。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肩Yu、臂Nao、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四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髀关。
    配穴:肝俞、脾俞、肾俞、天宗、秩边。
    四强穴位置:膑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
    (二)治法
    本法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兴奋等法,据不同症情,综合治疗。
    1、针刺:每次选主穴2~3个,据瘫痪部位而定。采用短促而强的刺激,不留针,待肢体功能恢复后,改用平补平泻手法并加用低频电脉冲剌激,留针15~20分钟。本法用于弛缓性瘫痪程度不重者。
    2、穴位注射:维生素B注射液、麻痹灵注射液,任选一种。用于肌肉轻度萎缩,臂或腿细无力,瘫痪程度较重者。每次选3~4穴,其中主穴2~3穴,配穴1穴。进针行短促提插刺激,待得气明显后,注入药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维生素B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1支,维生素B12100微克×1支,混合配。
    麻痹灵:加兰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宁2毫克×60支,当归注射液2毫升×120支,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120支,维生素B12注射液500微克×80支。混合制成2毫升瓶装400支。
    3、穴位埋植:适用于腰臀部、肩臂部及腿部肌肉瘫痪,并有明显萎缩者。每次埋植一个部位,选1~2个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浅层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钳插入穴内,进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觉较强烈的酸麻感。然后,根据部位和瘫痪情况分别采用穴位结扎、皮肤针穿线埋植或将1厘米长的埋线直接置于切口内。一般而言,肩、臀部瘫痪、萎缩较重时,用结扎埋植法;腰部用穿线埋植法,臂、腿部或萎缩不明显者用埋线法。其具体操作可参考刺灸卷。每20天进行1次。
    4、电兴奋: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本法适宜于无肌肉萎缩之瘫痪肢体。每次选3~4穴。用圆柱形电极上包3~4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强。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用。
    5、艾灸:用艾条灸。适用于肢体发凉,瘫痪明显者。每次选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宜。每日1次,可嘱患者或家属代灸。 
电排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脾经、胃经经线及穴位,如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2、胆经、膀胱经线及穴位,如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配穴:任督脉经穴,如大椎、身柱、命门、气海、中脘、关元等。
    (二)治法
    主穴两组交替轮用。配穴每次选2~3穴。取穴时应据患者病变部位,经络循行走向,并结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进行选样。针刺时间按子午流注纳子法,在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时至11时)时操作为宜。
    操作法:在确定有关经线后,从受损部位的始端起,依次进针,宁失穴而不失经,针间距约3厘米,相连成排,每次用两条经线之穴位。然后,依次运针,激发得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诱发针感循经上下传导,使针感直达病变经络。最后,用细铜丝缠绕,连结各针。然后,接通脉冲电针仪,进行电刺激。刺激方法为,先密波刺激1分钟,疏波7分钟,疏密波2分钟,最后为断续波10分钟。电流强度,随波形变化而逐步增强。每次共治疗20分钟。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个疗程为一阶段,停针6个月后,再作下一阶段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Yu、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下巨虚、解溪、血海、阴陵泉、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太溪、绝骨。
    配穴:足内翻加正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商丘。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纤芯径<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3疗程为一阶段,阶段间隔3月。 
 芒针
    (一)取穴
    主穴:长强透命门;命门透至阳;至阳透大椎。
    配穴:上肢麻痹加肩Yu透曲池,外关透曲池;下肢麻痹加委中透承扶;足外翻加内踝尖透三阴交;足内翻加外踝尖透光明;膝关节后倾加足三里透膝阳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症而选。取6寸至8寸之26号芒针。快速进针,破皮后,将针体与皮肤成15度夹角,沿皮快速透刺,待针尖抵达透穴后,行抽插3~5次。初期针刺不留针,至患儿不惧针后,可适当留针5~10分钟。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针灸治疗——小儿多动综合征 
 
小儿多动综合征,又称轻微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近年来受人注意的边缘性神经精神异常。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知觉力及运动功能障碍,智力差,学习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于6~16岁小儿。
体针加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肾俞。
    配穴:注意力不集中加百会、四神聪、大陵;动作过多加定神、安眠、心俞;烦躁不安加神庭、膻中、照海。
    定神穴位置:人中沟中下1/3交点处。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可据症选用。进针得气后,施捻转结合小提插泻法。留针10~15分钟。不合作者,可不留针。
    取针后,用皮肤针循督脉和背部膀胱经线,自上而下反复叩刺,以潮红为度。
    如针刺效果不显著,可通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儿可耐受为度,通电时间和上述同。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穴位电疗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绝骨;2、肾上腺、缘中、胰胆、皮质下、交感、肝、神门(均为耳穴)。
    (二)治法
    每次治疗,2组穴均取。先以电子穴位仪刺激,采用耳、体穴导电法,即将负极按摩体穴,正极夹在耳穴上。体穴选4~5穴,耳穴5~8穴。以直流矩形波作脉冲刺激,输出电流强度在120~3000微安之间调节,刺激频率则为60~200次/分。电流强度或频率越高,其刺激愈强,应视患儿情况予以调节。每穴刺激时间为1~2分钟。电刺激结束后,在所选耳穴上,用小块香桂活血膏(0.7×0.7厘米)贴敷王不留行籽。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每次200下。每次贴一侧耳,二侧交替,每周换贴2次。连续治疗3~6月为一阶段。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风池、风府。
    配穴:印堂、头维、曲池、合谷。
    (二)治法
    患者取坐位,以30号2寸毫针,风池采用斜剌法,针尖斜向对侧眼球,进针0.5~1寸,以对侧眼球有酸胀感为佳,风府穴垂直剌入0.5寸。配穴常规剌法。留 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综合法(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大椎、身柱、神道、筋缩、命门、腰奇、合谷、申脉;2、印堂、鸠尾、气海、神门、阳陵泉、太冲、太溪。
    配穴:神门、心、肝、脾、肾、缘中、交感(均为耳穴)。
    (二)治法
    先取主穴,每次1组,两组交替。针剌得气后行捻转法,平补平泻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穴于留针期间运针2次。出针后选3~5个配穴,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压,每次一侧耳,左右交替。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按压3~5分钟。针剌贴压均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
    另可配服中药。凡肾阴虚(舌尖红,盗汗)者,干菖蒲、明天麻、五味子、枸杞子等合甘麦大枣汤制成的“小儿智力糖浆Ⅰ号”;肾气虚(面少华,纳欠佳)者,服干菖蒲、明天麻、焦白术,炙黄芪等合甘麦大枣汤制成的“小儿智力糖浆Ⅱ号”。均每日口服2~3次,每次10ml.
    综合法(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百会、内关、太冲、曲池、大椎;2、心、肾、缘中、皮质下、神门;3、心俞、肝俞、肾俞。
    配穴:分3组。1、四神聪、定神、神庭;2、肾上腺、交感、三焦、脑干;3、身柱、胆俞、三焦俞、膏肓俞。
    (二)治疗
    以主穴为主,配穴酌加。三组穴同取。第一组穴体针,得气后用泻法,年龄大者加电针,连续波,频率为60~120次/分,电流强度以患 儿能耐受为宜,留针20~30分钟;第二组每次取4~5穴,用磁珠(380高斯磁场台度贴敷)每次一侧耳,左右交替,每日按压3次,每次揉压0.5~1分钟,以耳廓发热为度;第三组穴拔罐,每次选3~4穴,留罐 10~15分钟。
   上述方法均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关元(或曲骨)、三阴交;2、阴三角。
    配穴:百会、睛明、箕门,夜尿点(手针穴)。
    阴三角位置:共分3穴。穴1:阴茎正面根部上0.5厘米;穴2:阴茎背面根部右侧0.5厘米;穴3:阴茎背面根部左侧0.5厘米。三穴成等腰三角形。如为女孩,穴1可选耻骨联合正中线上1厘米,穴2、穴3分别为穴1之左右旁开2厘米。
    夜尿点位置: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组,2组穴位可单独选用,亦可交替轮用。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每次一般取2~3穴。各穴操作法如下:关元穴直刺,深度约0.5~1寸,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达到外生殖器;曲骨穴,取28号毫针,先以15度角向下斜刺,得气后行刮针法(即以拇指甲轻刮针柄)20~30次,将针退至皮下,再分别向左右成35度角刺入肌层,行同样手法后出针。三阴交,针尖略朝上进针,得气后,行提插结合小捻转之补法,并力求针感向膝部方向放散。阴三角3穴,均直刺,进针深度约0.5厘米,以产生局部沉胀麻木针感为度。百会穴,沿头皮向前平刺,有沉胀感即可,进针约0.5~1寸左右。夜尿点,直刺0.2~0.3寸。箕门穴,注意避开动脉,直刺1寸,得气后,作捻转补法。睛明穴,嘱患者仰靠或卧,闭目,快速破皮后,沿眼眶内缘慢慢刺入0.5~1寸,得气后留针,不作捻转 提插。上述穴位,均留针半小时。每隔5分钟运针1次,睛明和夜尿点用指甲轻轻刮针,余穴除标明补法外,都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旁;2、气海、关元。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极、曲骨。
    百会旁穴位置:百会穴旁开0.5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另加配穴1对(任脉穴则为2个)。操作为:嘱病人取卧位,百会旁穴用28号1.5寸毫针,向后刺1.2寸,至有麻胀感即可,两侧均针。腹部穴,要求直刺至针感放射到会阴部。下肢二穴,直刺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手法运针2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以上。中等量刺激,以病人能耐受为限。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肾、膀胱、脾、缘中。
    配穴:尿道、肺、腰骶。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5穴。开始5次,可用毫针刺,选5分长之毫针,速刺入耳穴,以不穿破耳软骨为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第6次开始以王不留行籽贴敷,用手捻1~2分钟,使患者感到胀痛方可。每次1侧穴,两侧交替,每周2次。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另加睡前1次,每次按压5分钟,以耳廓发热潮红为宜。5次为一疗程。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会阴、三阴交;2、命门、中极,3、中髎、关元。
    配穴:足三里、上髎、气海。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2组,效不显时酌加配穴。以氦氖激光针灸仪照射时,先通过分光,经过1米长之导光纤维到探头,并将两个探头同时置于2个穴位上。波长为6328埃,功率密度为14.29毫伏/厘米2,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共照4~6个穴。每日1次,每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三阴交;2、肾、膀胱(均耳穴)。
    (二)治法
     药液:①阿托品注射液0.5毫克加生理盐水2毫升;②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
    每次取一组穴,两组可单独治疗,亦可交替轮用。第1组穴用第1组药液,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一侧三阴交,待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1毫升药液,然后以同法注入另一侧。注射后观察3~5分钟。第2组穴用2组药液,取4号针头,找准耳穴敏感点后,刺入皮下,待刺抵耳廓软骨,回抽无血,每穴推入药液0.2毫升,双侧耳穴均取。上法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后,续治。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足运感区(或顶中线)。
    配穴:气海、关元、中极、阴陵泉、足三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足运感区,以2.5~3寸长之28号毫针,取准穴后,快速刺入肌层,向前平刺1.5寸,以拇食指快速捻转,频率200次/分,持续3分钟,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2次后起针。顶中线,取同样毫针,从百会穴,向前顶穴沿肌层透刺1.5寸,以上法快速捻转1次后,留针4~8小时。配穴,每次可配2个腹部、1个下肢穴。腹部穴操作为气海透关元,或关元透中极。下肢穴直刺得气。均以快速捻转加提插手法,运针1~2分钟,待感应强烈后出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穴位埋针
    (一)取穴
    主穴:列缺。
    配穴: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一般只选主穴。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每次只取1侧穴。以麦粒型皮内针(腹部及下肢穴用揿钉式皮内针),高压消毒后,刺入穴位,有酸,胀等针感后,上复盖一方形胶布,以免针具脱落。每天睡前按压数遍。留针2~3天,再埋加1侧。关元埋针时要避免刺入腹膜。3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后再埋。 
  腕踝针
    (一)取穴
     主穴:下1穴。
    (二)治法
    取30号2寸毫针,以30度角斜刺进穴点后,即将针放平,使针体基本上保持与表皮平行,缓缓向上送针1.5寸,患者应无疼痛和得气感觉。双侧均针,留针30分钟。亦可采取注线法埋植肠线,以0/2号肠线2厘米,置入腰穿针中,用与上述针刺法相同方法,进针1.5寸,然后,一面推针芯,一面缓缓取出针管。注意埋线不可过深,以肉眼能观察到皮下针影为佳。退针后,压迫针孔30~40秒,以防出血,盖以消毒敷料。每次埋1侧,15日埋1次。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埋线3次为一疗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关元、天枢、水道。
    配穴:肾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2~3穴,用拔罐法,将小型抽吸罐(即去底青链霉素瓶子),装入半瓶左右温水,口朝上倒扣于穴位上,用注射器抽去空气,使之吸附,留罐15分钟。配穴用艾条作雀啄灸,在治疗前,须嘱患儿将尿排空。上述方法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手针
    (一)取穴
    主穴:夜尿点。
    配穴:气海、关元、三阴交。
    (二)治法
    一般仅取遗尿点,如效不显加配穴。先令患者手心向上,小指伸直平放,用30号0.5寸~1寸针直刺2~3分深,用轻捻转法,使麻胀感向掌部放射。配穴常规刺法,使有沉胀感。留针45分钟,间隔15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膀胱俞。
     配穴:肾俞、神门。
    (二)治法
     药艾制备:将丁香3g、虫草3g、硫黄5g共研细末,取麝香0.5g与上药末共研,然后和艾绒20g拌匀,制成黄豆大艾炷。
     每次选3~5穴,先以1%普鲁卡因注射液0.5ml局麻,将药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待灸完1壮后,用棉棒将余灰拭净,再更换艾炷,共灸5~7壮。随即在灸处贴淡水膏,以促化脓。灸后一般3~15天化脓。脓汁多者每日换贴2次,少者1次。20~35天灸疮愈合,而留有疤痕。10~15天灸1次,一般不超过4次。

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眼  
 电梅花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正光1、正光2;2、睛明、承泣。
    配穴:风池、内关、大椎。
    正光1穴位置:眶上缘外3/4与内1/4交界处。
    正光2穴位置: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二)治法
    主穴以第1组为主,如效不显改用第2组,亦可交替使用。配穴酌取1~3个。以电梅花针具,接通晶体管医疗仪通电,电源电压9伏,电流小于5毫安;或接电针仪,频率调至60~120次/分。然后在正光1和正光2穴区0.5~1.2厘米范围内均匀叩打20~50下;睛明、承泣穴,每穴叩打5分钟左右。配穴叩打同正光穴。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半月。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眼、肝、肾、近视。
    配穴:目1、目2、神门、心。
    近视穴位置:位于耳甲腔食道穴与口穴之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穴,配穴2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置于0.7×0.7厘米小方块胶布上,贴于选定之耳穴。应耳廓内外对贴,以加强刺激。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穴1分钟。每次贴一侧耳,如贴双侧,则应将治疗的耳穴数减少为3穴,以便于轮替。每周换贴1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承泣、睛明、球后。
    配穴:翳明、风池、四白、合谷、攒竹、太阳。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酌配1~2个配穴。承泣穴,取1.5寸长之30号毫针,以30度角向睛明方向斜刺,约刺入1寸左右,待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下,注意不宜大幅度提插,留针10分钟。球后、睛明穴,直刺1.5寸,送针宜缓,不可捻转提插,待眼球有明显的酸胀感时留针10分钟。亦宜用30号2寸长毫针。翳明、风池穴,取28号1.5寸毫针,刺入0.8寸,获得针感,即留针10分钟。余穴进针后,施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得气即可。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合谷。
    配穴:(头)光明、(足)光明、养老。
    (二)治法
    每次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可酌加配穴。用氦氖激光器照射,波长为6328埃,功充为1.5~2毫瓦,工作电流强度为6毫安。光束垂直照射。患者取正坐位,双目闭合,眼部穴每穴照射2分钟,余穴为4分钟。光斑直径小于1.5毫米,光束发射角小于2毫弧度。每次选2~3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核桃壳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目1、目2、眼、肝、肾、神门、心、脾。
    阿是穴:患眼。
    (二)治法
     先特制灸用眼镜架1具,并放置经野菊花、石决明煎煮液浸泡2日之核桃壳,在距1寸处插上一寸左右艾卷段。架在患者之患眼前,点燃,令闭眼,约灸20分钟左右。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为加强疗效,可选4~5个配穴,贴敷王不留行子,每次一侧,二侧交替,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3次,每次每穴2~3分钟。每周换贴1~2次,2周为一疗程。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视区。
    (二)治法
    双侧均取,用26~28号3寸毫针,沿头皮下斜刺进针至要求深度,以>200次/分的速度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分钟,出针前复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4周为一疗程。
    腕踝针
    (一)取穴
    主穴:上1穴。
    上1穴位置:小指掌侧尺骨缘前方,用拇指按压有凹陷处。
    (二)治法
    双侧穴均取,以30号或28号1.5寸毫针,与皮肤成15度角速刺进针,然后,把针体放平,使之贴近皮肤,缓缓向近心端方向送针。应无疼痛和得气感。留针1小时。留针时,患者宜向远处眺望。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 新明Ⅰ、新明Ⅱ。
     新明Ⅰ位置:耳垂后皮肤皱折中点,相当于翳风穴前上5分处。
     新明Ⅱ位置:眉梢上1寸外开5分处。
    (二)治法
    主穴均取。针新明Ⅰ时,把耳垂向前上推拉,针尖呈45度向前上方剌入,进针1~1.5寸,使达下颌骨髁状突后侧面,用捻转结合快插慢提,提插幅度1mm左右,捻转频率约80次/分以上,诱导针感至眼区,运针1~2分钟,不留针。新明Ⅱ进针时针尖向额部垂直剌入,深约5~8分,有针感后以上述手法作小幅度向前下呈弧形快速旋转式捻针,频率在200次/分以上,使眼球有热胀感,运针1分钟,不留针。每日1次,每次1穴,仅取患侧。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天。

小儿流口水奇效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也可以让小孩喝点生命阳光牛初乳,能够促进小孩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经常摄入牛初乳能促进孩子脑部发育,帮助骨骼及牙齿生长,预防贫血和生长迟缓,对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