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时候,来到了洛阳孟津。虽然天气很热(当天温度超过40度),但是依然想外出,于是通过当地人的推荐和网上各种介绍,最终选择前往孟津官庄村的一个桑葚采摘园,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和桑葚来一次近距离接触。 真正采摘桑葚的时候,也是需要技巧的,比如说要挑选颜色为紫色的,越深越好,最好是一触就落的,至于其他颜色,则暂时不要采摘,毕竟还没有熟透,不是特别好吃。刚摘取的桑葚,用清水冲洗一下,味道极为甜美,不过要注意的是,很有可能因为接触到桑葚导致舌头、牙齿、手腕甚至衣服沾染上桑葚,可以摘取桑葚叶和完全绿色的桑葚揉碎了再清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整个桑葚园,有一条通道,道路一旁有一座大土丘,完全被树木所覆盖,而在路旁,有一块铁牌,则向路人揭示了这个地方的所在,居然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帝陵。 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土丘,居然是一座帝陵,而这座帝陵的主人,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在这座帝陵的旁边不远处,有一个较小的土堆,则是魏孝文帝的皇后高氏的陵墓(皇后高氏来源于高句丽,是北魏孝文帝的第二个皇后,也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生母,孝文帝死后,迁葬于此)。据桑葚园的工作人员说,这座帝陵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都有相关部门的人来巡查,而桑葚园也会定时巡逻,起到保护作用。 一直以来都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孟津位于洛阳北部,这里也是北邙的核心地段,在这里据说安葬在数不清的帝王将相。邙山墓葬群和陕西的周原一样,都拥有众多极为重要的陵墓群。邙山墓葬群包括孟津、偃师、洛阳西工、洛龙、老城区,在这里拥有大型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将近数十万个,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而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则是这些众多帝王陵中的一个,显得无比普通。 在孝文帝的陵墓下,有一条通道可以直通陵顶,可以眺望孟津县城,但是由于来的时候准备的鞋子不合适这条非常崎岖的山路,所以也就放弃了登陵的想法,据说上面风景极好,如同西安的杜陵一样,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好地方,然而千古帝王,江山无限,终归终归一抔黄土! 提起北魏孝文帝,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全面汉化,迁都洛阳。可以说,孝文帝的一生,都和洛阳这座城市有关,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他留下的各种遗迹。北魏,是由鲜卑族创建的,当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自立国开始,就一直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早在拓跋焘时,就在当时著名谋臣崔浩的辅佐下,一统北方,不过随着当时的汉臣权势越来越大,和当时的鲜卑贵族矛盾越来越大,最终由于《国史》一案,崔浩被灭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可以说当时北方的汉族名门受到了重创,不过太武帝拓跋焘很快就后悔,除了修改刑罚之外继续重用汉臣,推行汉化。 到了孝文帝时,当时他是北魏的第七位帝王,由于他的父亲禅位,拓跋宏五岁登基。由于北魏沿用的是汉武帝的杀母立子的策略(汉武帝晚年,为了防止皇太后干涉朝政,出现母壮子幼的局面,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立刻赐死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在孝文帝拓跋宏三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的生母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被立刻赐死。没有了母亲的拓跋宏是由祖母冯太后养育长大,冯太后是一个汉女,在丈夫文成帝死后,先后铲除了权臣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并诛灭了当时北魏朝廷内的反对力量,被尊为皇太后。等到儿子献文帝势力大增不听话之后,又迫使献文帝禅位给当时不满五岁的孙子拓跋宏,后来献文帝被软禁,不久死去(传言说是冯太后下令毒杀)。这时的冯太后成为太皇太后,在平定扫除了献文帝的势力后,重新执掌北魏的大权。由于冯太后是汉女,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力推汉化,而且对于孝文帝的影响巨大,在冯太后的全面汉化改革中,孝文帝拓跋宏被从小教育,全面参与,经过多次考验后,冯太后终于对孝文帝放心,并亲自教育,终成大器。后来,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悲痛不已,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墓哀悼,并将自己的陵墓选择在冯太后墓旁边,以示自己死后永远相伴祖母之意。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掌握实权,开始继续推进冯太后生前既定的国策,不过当时的北魏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不利于控制中原,和当时的南齐争夺天下。为了更进一步推进汉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不过虽然洛阳是汉晋故都,但是由于长年战乱,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再加上当时的鲜卑贵族已经习惯于平城的生活,不喜欢洛阳。孝文帝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权衡,决定出兵南征,大军南下,遇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到了洛阳,就地安营扎寨休息。在洛阳,鲜卑贵族和朝臣极力劝阻孝文帝南征,在这时,孝文帝突然表示大军已经南下,不能无功而返,干脆就地驻扎,迁都到洛阳,震慑南方。这时,孝文帝的真实目的终于暴露,相对于南征,鲜卑贵族和朝臣最终接受了迁都洛阳。 来到洛阳的孝文帝,干脆彻底推行汉化政策,下令所有来随的鲜卑贵族户籍一律改为洛阳,下令所有人包括自己都穿汉服,说汉语。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当月,孝文帝又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后来宣布废除鲜卑姓氏,皇族拓跋氏改姓元,自己改名字为元宏,同时要求鲜卑贵族和汉族通婚,自己也纳娶了不少贵族汉女。在此期间,孝文帝在洛阳开始挖掘龙门石窟,历经四百多年,终于给洛阳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过,由于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导致了鲜卑贵族的极为不满,其中皇太子元恂和皇后冯氏,先后给了孝文帝不小的打击。皇太子元恂由于坚持鲜卑习俗在加上受人蛊惑,竟然涉嫌谋反,孝文帝痛心不已,下令废黜元恂的太子位,又过了不久,有人举报谋反,孝文帝在长安命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带着诏书和毒酒前往河阳,赐死元恂,时年十五岁,死后仅仅穿着平民的粗布衣服安葬。除了太子之外,在皇宫内,皇后冯氏坚持穿鲜卑衣服,拒绝说汉语,结果被孝文帝下令废黜,不过为了报答冯太后的养育之恩,孝文帝选择了皇后冯氏同父异母的姐姐冯润,重新立为皇后(两人均为太皇太后冯氏的侄女)。 孝文帝对于冯润极为宠幸,不过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冯润是一个不安寂寞的女人,早在入宫之前,就有了想好之人。入宫之后,她又想起了这个男人,让心腹把他悄悄带进宫,谎称宦官。这件事后宫人皆尽之,不过摄于冯润的权势,无人敢于向孝文帝陈述。最终在孝文帝南征之时,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向孝文帝揭发了此事,听闻此事的孝文帝如同五雷轰顶,立马派人前往洛阳彻查,获得证实。愤怒的孝文帝下令杀掉了所有和冯润有关系的人,但是没有废除冯润的皇后位,原因是考虑到冯润是太皇太后的侄女,不愿意让太皇太后死后蒙羞。不久之后,孝文帝病重,在临死之前,他告诉两个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皇后不守妇道,我死以后,她恐怕会干预朝政,你们去让她自尽,找个其他地方,以皇后之礼安葬吧。于是在孝文帝死后不久,冯润在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的监督下饮下毒酒,死后以皇后礼仪下葬,谥号幽皇后。 纵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生,可以说是年少有为,锐意改革,全面汉化,将北魏推向了极为强盛的时代,但是其个人命运有极为坎坷,三岁丧母、年少丧父、痛杀太子,皇后出事,最终在三十三岁时英年早逝。如果历史在给北魏孝文帝时间,或许孝文帝会将全面汉化继续加固,甚至可能一统天下。不过北魏孝文帝死后没多久,反对汉化的鲜卑贵族发动六镇起义,后来发生的河阴之变,北魏灵太后和幼帝元钊在孟津被尔朱荣下令投入黄河,不久之后,尔朱荣将北魏的皇族高官将近2000人全部杀戮在河阴之陶渚(今孟津东),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这时距离孝文帝去世不过二十多年。 对于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国策,后世的历代王朝都反复研究讨论,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比如金朝、元朝、清朝,先后都遵循了汉化的国策,只是尺度上有不同的把握,基本都吸取了孝文帝的过失。不过虽然北魏灭亡,但是鲜卑族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据说隋唐皇室就有部分鲜卑血统。不过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元恪做了一件虽小但是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废除立子杀母的惯例,在一千多年后,咸丰皇帝在临死前,同样有人建议效仿汉武勾弋事,不过咸丰想起同治年幼,拒绝了这一建议,也彻底改变了清朝后来的历史。如今的龙门石窟已经成为洛阳的标志,人来人往,游客不断,而龙门石窟的最初开挖者北魏孝文帝则在一片桑葚园中安息,和他的第二位皇后高氏相伴永远,远离尘世喧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