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后抓破官家颈、官家初恋陈熙春——这居然是真的

 星河岁月 2020-05-06

近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讲述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少年即位后把控朝政、励精图治的故事,颇有历史正剧风,不过也不是没有观众喜闻乐见的宫斗戏码——比如郭后抓破仁宗脖颈被废事件。

国际劳动节





仁宗年间的大瓜


《清平乐》中仁宗赵祯的第一个皇后郭氏,是开国勋贵郭崇的孙女,在刘太后垂帘的天圣二年被立为皇后。郭氏是“大娘娘”刘太后一手包办,仗势骄纵,仁宗不喜,待刘太后明道二年去世,更受冷落。某次郭后与仁宗宠幸的尚美人拌嘴,气急动手,却不慎误伤上前救美的仁宗脖颈。仁宗自然大怒,再加上吕夷简在旁煽风点火,废了郭后,让她出宫当了女道士。景祐二年,仁宗有点后悔,想把郭后接回宫,郭后却生病暴卒,大家都怀疑阎文应下毒杀害了郭后。

这段宫内斗殴见血宫外下毒杀人情节,惊心动魄得有点野史之风,是不是编剧原创呢?其实元代官修宋代正史——《宋史》就记载了这段故事。《宋史》卷242《后妃传 仁宗郭皇后》:

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属小疾,遣文应挟医诊视,数日,乃言后暴薨。中外疑阎文应进毒,而不得其实。

《宋史》里“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一句,把剧中没有表现的阎文应下毒的原因也挑明了,他最先怂恿废后,自然怕郭后复宠回宫,杀人动机充分。这段故事在《宋史》的《宦者传 阎文应》中说的更直白:

既而仁宗复悔废郭后,有复后之意,文应大惧。会后有小疾,挟太医诊视数日,乃言后暴崩,实文应为之也。

虽然看起来颇为耸人听闻,但《宋史》的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元人所修《宋史》共496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虽被批评草率粗糙,但却是元人沿袭旧有宋朝国史而成,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宋史》卷帙浩繁,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详尽的记载,是关于宋代三百多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史籍,有魄力的读者可以挑战一下,一套在手,尽情剧透。

《宋史》(点校本二十四史)

可能大部分读者还是觉得《宋史》篇幅过巨,看不下去,这里提供一个方便法门:若只想了解宋代总体脉络和重大事件,可选择入门读物——《宋史纪事本末》。明人陈邦瞻撰写《宋史纪事本末》,把《宋史》中一些史事按照主题串联在一起,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比如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废了郭后,御史台孔道辅、范仲淹等人拍门请对,不许废后,仁宗为转移大臣注意力,提议让他们研究新皇后人选。而在立曹皇后之前,仁宗遇到“小娘娘”杨太妃宫里的一个养女——富商家的女儿陈熙春,一见钟情,考虑立为皇后,遭到大臣们一致反对,只好把陈氏送出宫。

陈熙春与仁宗

陈氏曾被当做皇后备选这个插曲,在《宋史》仁宗本纪或者郭后、曹后传记里是没有的,而在反对者宋绶、蔡齐、宦官阎士良的传记中提到。对读者来说,一件事分散在数处,不容易联系起来,而《宋史纪事本末》将此事放在卷二十五《郭后之废》一篇来讲,把仁宗后宫那点事儿讲得更全面了:

初,郭后废,帝命宋绶作诏云:“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诏戾乎!”王曾入对,又论奏之,乃罢陈氏而立曹氏。

《宋史纪事本末》(繁体竖排本)

《宋史纪事本末》(简体横排本)

不过,《宋史》《宋史纪事本末》还是语焉不详:陈熙春家庭到底什么背景,谁引入宫的,哪些大臣反对立她为后,仁宗为何同意了——这些都没有细讲。要论史料细节丰富,还是著名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共520卷,按年、月、日记载了北宋七位皇帝共150余年的历史,其中仁宗一朝占了100卷,其中卷115仁宗景祐元年九月内记载:

尚、杨二美人之出宫也,帝命参知政事宋绶面作诏,云“当求德门,以正内治。”既而,左右引寿州茶商陈氏女入宫,绶谏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枢密使王曾入对,又奏引纳陈氏为不可。上曰:“宋绶亦如此言。”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相继论谏,兼侍御史知杂事杨偕、同知谏院郭劝复上疏,卒罢陈氏。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吕夷简和大臣一起进谏时说陈熙春的父亲是子城使,不过是官员家仆,怎么能当皇亲国戚?

但是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另一条记载,这句话不是吕夷简所说,而是剧中没有出现的人物——阎文应的养子、勾当御药院阎士良说的,而且是仁宗决定送走陈氏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曰陈氏父号陈子城者,始因杨太后纳女宫中,太后尝许以为后矣。至掖庭,将进御,勾当御药院阎士良闻之,遽见上,上方披百叶图择日,士良曰:“陛下阅此何为?”上曰:“汝奚问?”士良曰:“臣闻陛下欲纳陈氏女为后,信否?”上曰:“然。”士良曰:“陛下知子城使何官?”上曰:“不知也。”士良曰:“子城使,大臣家奴仆官名也。陛下若纳奴仆之女为后,岂不愧公卿大夫耶。”上遽命出之。士良,文应子也。

根据这段记载,茶商之女陈氏是杨太后安插进宫准备当皇后的。杨太后是真宗的妃子,深得刘太后信任,与刘太后一起抚育仁宗,被称作“小娘娘”,她了解仁宗喜好,所以安排的陈氏也获得仁宗喜爱。阎文应此前怂恿仁宗废掉刘太后安排的郭后,恐怕已经得罪了刘太后的好姐妹杨太后,此时杨太后安排陈氏进宫继后,阎文应养子阎士良自然觉得不妙,赶紧找仁宗说陈氏出身不好,送她出宫。

《续资治通鉴长编》

国际劳动节





宋代的瓜田与吃瓜指南


仁宗的白月光陈熙春进宫出宫的前后因果,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主流说法,也有小道消息,因为李焘撰写《长编》的特色就是收录大量当时的资料,包括官方的日历、实录、国史、会要,还有私家著述、笔记、家乘、行状、墓志等,内容详细且有依据。不过,阎士良进谗言那段写得绘声绘色犹如目见耳闻,李焘从何得知?会不会又是脑补呢?以靠谱著称的《长编》在这段后注明了他消息来源:“此据司马光《记闻》。”——所以这个段子是李焘从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抄的,这也不奇怪,《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已经暴露了李焘是司马光铁粉这一事实。

《涑水记闻》(唐宋史料笔记)

司马光又是从何得知阎士良和仁宗的谈话呢?从“记闻”这个书名可以猜到,他也是听人说的。不过毕竟司马光是史学家,不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详细记录了信息传播路径。《涑水记闻》卷十记载阎士良进谗言这段,注明是“孙器之云士良自言”——就是孙器之听阎士良自己说,然后又传给司马光的。孙器之又是啥时候跟司马光八卦这个事的呢?一个合理怀疑是他们在清风楼喝酒时聊的。

电视剧里的清风楼是韩琦、富弼、欧阳修、苏舜钦、蔡襄这个“大宋背诵并默写天团”经常一边喝羊羔酒吃黄河大鲤鱼一边聊朝堂八卦的地方。这个酒楼是实际存在的,据《东京梦华录》:

开封朱雀门外街巷……龙津桥南西壁邓枢密宅,以南武学巷内曲子张宅、武成王庙。以南张家油饼、明节皇后宅。西去大街曰大巷口,又西曰清风楼酒店,都人夏月多乘凉于此。

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佳宾,觥酬交作。

《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东京梦华录注》(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司马光在开封为官时,应该曾与孙器之等人在清风楼聚会,证据是他写过一首《和孙器之清风楼》:“贤侯宴枚马,歌鼓事繁华。晚吹来千里,清商落万家。平原转疏雨,远树隔残霞。宋玉虽能赋,还须念景差。”可能是孙器之某次吃着樱桃喝着酒时,聊起从阎士良那里听到的八卦,被司马光记了下来,后来收入《涑水记闻》里。

其实不止司马光这样的史家热衷记录朝野见闻,宋代很多文人都很爱写朝堂秘事。老成持重的状元宰相王曾,爱写艳曲儿的才子欧阳修,还有大小苏兄弟,都有自己的八卦小本本。对于宋代百姓来说,想吃瓜也是管够的。

《王文正公笔录》(唐宋史料笔记)

不过现代人吃宋代的瓜,对很多朝堂秘闻的主角到底是什么官、管什么事经常一脸懵,对故事的曲折幽微之处也不能体会。比如向仁宗进谗言能影响皇后人选的阎士良,是勾当御药院,《清平乐》里张茂则也当过这个官,问题来了——为啥药房的官儿这么重要?还有在西夏前线吃了败仗的范雍,为什么官衔那么一大串,字幕都好几屏?是他官儿特别大吗?中等官职、只够穿红袍的范仲淹居然每年俸禄相当于千亩田地收成?

 范雍的官衔

 范仲淹的俸禄

一般观众也不可能马上弄懂号称最繁杂的宋代官僚制度,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备一本著名宋代官制研究专家龚延明先生的《宋代官制辞典》。一书在手,宋代官司名、官吏名及其职源、沿革、职掌、官品、编制、俸禄、勋、爵、阶,包括内命妇也就是后宫娘子们的品阶,也都能了如指掌。

《宋代官制辞典(增补本)》

总而言之,古代史书、笔记并非严肃枯燥的“断烂朝报”,而是有料有情节,是做史学研究、写小说、编剧本,甚至纯粹地满足阅读趣味的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