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理《論語雜說 》

 粤静深 2020-05-07

經學於今。不講已久。余前年爲課兒故。曾編論語孝經正讀各一卷。未付印行。久已棄置。今以與友生問難。閒涉是書。爲舉其一二言之。 論語文字。淺顯簡潔。上殊周誥。下異左傳。以視檀弓。亦斠樸茂。殆係當時語體。述者何人。不可得詳。陸德明經典釋文敍引鄭玄說。謂係仲弓子游子夏等所定。朱彝尊經義考、則以爲有若仲弓子騫子游所撰。就書中有子曾子二人稱子推之。或系二子門人所述。仲弓等加以撰定者也。 何晏論語集解敍、謂論語本有古論齊論魯論三種。古論分堯曰篇子張問以下爲子張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與齊魯論不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亦多於魯論。今所傳者魯論。東漢鄭玄曾就其篇章。考之齊古論。而爲作注者也。 凡讀書必先識字。識字不通小學。則形聲訓詁不明。以讀古書。附會穿鑿。尟能得其誼解。古來之注論語者。汗牛充棟。皆有詮發。而正字之功。則尙缺如。字不正。則各逞私臆以申書誼。異說□乘。徒災梨棗而敝耳目。甚爲無謂。余故不再侈陳誼理。而專是正文字。字正。則曏之詮釋未當者。釐然共見。論語亦遂不難讀矣。吾書成後。見包世臣所爲福建惠安孫經世 字濟侯。別字惕齋。 墓誌銘。 見藝舟雙揖 謂孫撰有十三經正讀定本八十卷。書名適與余同。不知其內容如何。恨未得而一參證之。 說文之說段借曰。「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然文字肇於語言。語言重音。文字重形。古人言文一致。其爲文亦每重音而略形。於本有其字者。捨之而便掇同音之字以爲用。論語中如「有朋自遠方來」之段朋爲倗。 朋、鳳古文倗、俌也。 「而好作亂者」之段亂爲敵 亂、治也。敵、煩也。 等。隨在皆是。不勝殫舉。又有因雙聲疊韻而相段者。雙聲如「巧言令色」之段令爲良。 令、發號也良、善也。 疊韻如「賢賢易色」之段賢爲臤 賢、多財也。臤、堅也。 等。亦習見不尟。人所易曉。 惟今之以爲疊韻者。古亦每爲雙聲。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之方、古讀傍。「斯爲美」之斯、古讀者。 其展轉離徙。爲今人所不易明者。則古今音讀不同。於古爲同音相段者。今每不知所自。古以雙聲疊韻而相段者。今更莫測所以。自錢大昕發明古讀輕脣音爲重脣。讀舌上音爲舌頭。 見十駕齋養新錄 千古秘奧。乃復大啟。後人尋繹闡引。此理益彰。因知今之「之乎者矣、」古時本讀「的麽這哩。」 哩又轉爲了 所謂俗語。實存古音。「乎」旣讀「麽、」故「亡微莫末」亦讀同「無。」 例如「不如諸夏之亡也」「敵管仲」不患莫己知」「末由也已」等。他若「烏惡罔靡沒蔑」等之讀同「無」者。他書尙多。 「無乎」同音、故「夫莫」亦讀同「乎。」 例如「亦可以弗叛矣夫、」文莫吾猶人也」等。 「矣」旣讀「哩、」故「以似 以聲」古亦讀「哩。」「如挐 如聲 」讀「而。」「若乃奈那」讀「拉。」「哩而拉」相爲雙聲、故「以如」亦讀同「挐、」 例如「使民以時」「如禮何」等。「如何」卽今「奈何」 「若如」亦讀同「似。」 例如「若聖與仁」「譬如北辰」等。「若乃雙聲。故「君子哉若人、」「若」文讀同「乃」。 又以「如」本讀「而、」故「女汝爾而」亦讀同「尒。」 例如「誨女知之乎」「爾愛其羊」「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等。「拉尒雙聲、故「若乃」他書亦讀同「尒」推之「斯 其聲 是 正亦聲 此茲」可讀同「者。」 例如「斯爲美」「是可忍也」「文不在茲乎」等。斯、析也。是、正也。此、止也。茲、草木多益也。皆「者」之段。者、別詞也。「斯卽」雙聲。故「斯害也已、」「斯」又讀同「卽」「何盍奚焉」可讀同「曷。」 例如「何爲則民服」「盍各言爾」志」「子奚不爲政」「人焉廋哉」等。何、儋也。盍、覆也。奚、大腹也。焉、黃鳥。皆「曷」之段。曷、何也。他若「烏惡胡安害」等之讀同「曷」者、他書尙多。 觸類旁通。理安意得。至如「曾」 例如「曾謂泰山」等。 之與「怎。」「諾」 若聲。例如「子貢曰諾」等。 之與「喏。」 从言之字。俗每省从口。例如訬省作吵、訥省作吶。 更屬古今同音。誼訓無別。稍加省察。卽便豁然。不待重爲詞費矣。 切語之見於古書者。如句瀆爲穀。 見左傳 邾婁爲鄒。 見公羊傳 不律爲筆。 見爾雅 終葵爲椎。 見方言。例詳拙撰字學槪說。 已數見不尟。在論語。則「之以」「之于」「之歟」每切爲「諸。」例如「告諸往而知來者、」「諸」爲「之以。」「舉直措諸枉」「諸」爲「之于」「山川其捨諸」「諸」爲「之歟。「如此」爲「爾。」 例如「則可謂云爾已矣」等。 「如是」爲「然。」 例如「其然、豈其然乎」等。 皆兩語急讀。合成一語。其有一語緩讀。衍成兩語者。如「所處許」三字。古音皆讀「滸。」 詩「伐木所所」今讀今存古音。 故「所許」可讀同「處。」 例如「居其所」等。又「何許人」卽「何處人」 亦可讀同「何。」 例如「視其所以」等。又「幾許」卽「幾何」 後轉爲「。舍」 例如孟子「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等。 終乃衍成「甚麽」「什麽。 「甚麽」「什麽」急讀「爲「舍」。「舍」卽「所」。所」卽「何」也。 此則例不多見。可忻創獲者也。 「台 讀怡 吾余」三音。今爲介毋。古實通轉不分。例如「余予」可讀同「吾。」 論語用「予」例如「予所否者」等。 「於」本「烏」古文、可讀同「于。」又如「語」从「吾」聲、而音如「予。」「汙」从「于」聲、而音如「烏。」是古音「吾余」相通也。再如「台」可讀同「吾、」 例如書湯誓「非台小子」等。 亦可讀同「何。」 例如湯誓「夏皋其如台」等。 是「台吾」二音、古又相通也。由「台」而復轉爲「朕」 朕从舟、焱聲、本音若「□」其誼亦當如通訓定聲所訓「舟縫:也」「□台」雙聲、故可讀同「吾」說文徑訓爲「我也」尙嫌循流忘源」 爲「姎」爲「俺。」 鄞音又轉爲「阿」 其流雖殊。尋源固猶一矣。 至若「伊」之可讀同「他、」則以「他」本作「它、」亦衍爲「蛇。」「蛇」本音「荼、」對轉乃爲「伊。」此猶「荼」从「余」聲、「台」亦讀「臺、」而「逶池」可作委蛇」也。以上說字。皆由音韻推闡而得。師心自喜。不洽恆流。至於誼理。亦有可言者。今人每以「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二語、爲孔子病。謂爲愚民。此特讀者之自失其解。非足以病孔子也。所謂可使由不可使知者。卽 「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之意。孟子之「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衆卽凡民 意略同此。蓋凡民之智。但足知其然。不能使知所以然。非有不欲。勢不可也。猶之今人日用電燈電話。安能使之盡知原理哉。考「可」之誼爲「肯、」而與「克」爲雙聲克、肩也。誼猶能也。古書於「克」字、每段用「可。」卽如論語之「亦不可行也」「言可復也」等「可」字。亦皆「克」之段。不能作「肯」解也。讀者不通音訓。遂致自庇而輕誣古人。豈不重可惜邪。 顏淵「三月不違仁。」泰伯「三以天下讓。」注家多釋三月爲三箇月、三讓爲三次讓。誼殊未安。余謂。三者數之多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 律書 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說文亦曰。一耦二爲三。成數也。故於文。□之□。垒之厽。曑之晶。靁之畾。皆以像其多。 故曑可省爲參。疊可重爲疊。 是以人三爲衆。女三爲□。獸三爲羣。 見國語周語。 故曰三者數之多也。知此、則三月者、猶屢月。三讓者、猶屢讓。推之「三思而後行、」「三月不知肉味、」亦皆可作是解。若必泥爲數目。則執滯而無可通矣。一貫之說。論語兩見。注家於此。多含混其詞。謂以一理統萬事。何晏且謂「不待多學而一知之。」此乃誤解「非多學而識之」之意也。夫孔子敎人。首重好學。曰學而時習、學而不厭、學如不及。曰我非生知、好古敏求。凡此等語。幾難縷盡。豈有示人不學能通之理。其所以一再吿弟子以一貫者。誠以子之所學。乃修己治人之道。有始有卒。不徒以博聞彊識多能多藝爲務者。而時人不知。達巷黨人則惜其博學無 所成名。太宰又誤以多能爲聖。子貢答詞、亦未能明解其非。子故設問以啟之。 孔子善誘。如旣對孟懿子問孝、而以告樊遲。見子路不對葉公、而代爲設詞。此與子貢語、亦當在其旣答太宰之後。 所謂一貫者。卽「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所貫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端也。格物至修身五者、爲明明德。齊家至平天下三者、爲親民。而其歸在於止至善。一者惟此。其所以貫者亦在此。 故大學中庸。均反覆於誠意愼獨之功。 曾子能傳聖道。能知此理。故其答門人曰「忠恕而已。」忠者敬也。恕者仁也。 訓本說文 故忠卽所謂「修己以敬。」 亦卽明明德 恕卽所謂「修己以安人。」 亦卽親民。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爲仁之始。安人爲仁之終。孔子於諸弟子、皆不輕許以仁。獨于管仲、則深許之。卽以其能安民故。 亦卽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朱子不以經解經。釋爲「盡己之心爲忠、推己及人爲恕」尙嫌偏而未全。 此固一貫之本恉也。學者苟不知此。惟以記問之學爲功。徒敝精神。何益身心。達如子貢。猶有未明。孔子恐其循流忘源。故發爲我非多學而識之論。此猶愾人之無所用心。因言博弈猶賢。讀者固不可以詞害意也。否則子固曾言多聞擇其善者而從。多見而識。勝於不知而作。夫豈自爲矛盾哉。記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乎此。則一貫之恉明。爲學之道得矣。彼何晏者。習於淸談。好爲放任。固宜其不知而謬說也。 孔子令弟子言志。子路冉有子華所言者。與子對孟武伯之言。若合符節。可見古賢自知之明、自任之重。曾晳學行。他無所見。就此所言以觀。爲聖門之懁者。孔子發「吾與點也」之嘆。諸注家因以爲子深許之。余意不然。孔子所志。在於老安少懷。故明知道之不行。猶周游列國。以求用世。雖歷受誹譏困阨。亦不稍惜。則其不肯優游自佚甚明。何能同情晳言。其與點者。亦猶「乘桴浮海、從我者由」之意。非誠許之也。蓋敎亦多術矣。有正言者。有反諭者。「回非助我、」「賜賢乎哉、」旣非貶回而褒賜。至武城而曰「割雞焉用牛刀、」論短喪而曰「女安則爲之、」亦非退偃而進予。必衡其事理。究其情委。乃可明其去取。孔子於顏淵子貢子游宰我。皆先反諭而後正言。人故昭知其意所在。獨於曾晳。一嘆之後。不復繼言。遂疑其爲眞與。卽在曾晳。亦若子路之聞「從我者由」而喜。獨留後出。意輕三子。絮問短長。然孔子於其問子路。則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弞之。」意謂余特弞其情急、非弞其誇。亦非謂治兵有所不宜。意微而顯。曾晳猶不悟而繼問冉有。小爲非邦。孔子乃直詰之曰「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不言方六七十之讓。而但許其能爲邦。詞温而厲。曾晳可以止矣。而猶問子華不已。孔子乃一則曰「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言天子宗廟會同之事、相者必爲諸侯。再則曰「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言以禮相國、莫若子華。贊冉有。贊子華。極言治國之要、二子之能。卽反見潔身敵倫之非。而曾晳之但知自放。不合修己安人之道。已灼然言外。尙安在其爲深許邪。蓋孔子之於初問曰「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曰知曰以。固欲其各言爲國之具。而曾晳始則鼓瑟不顧。繼又答非所問。當風龢日永之春。不爲治國安民之計。而作呼朋樂郊之游。使人盡如是。國何自治。民何自安。孔子見及門而有是人。因愾念果天下有道。使吾得爲太平熙皞之民。亦何嘗不樂若此而。惜乎今非其時。然世莫我知。又誰能諭此意者。鬱結難宣。故徒嘆曰。「吾與點也。」此與。「果哉末之難矣。」一語。同有「事固無可奈何。」之愾。悲天愍人。寄意良深。曾晳不諭。猶復凟言。子故一再折之。待其自返。此則孔子之微意也。讀者曷將孔子素行、及此事前後。一爲審思之邪。 誼理之未安者。犖舉一二如右。今再錄舊致某公書及自敍一篇於後。以示大凡。其凡例、避繁不具錄。致某公書曰。某幼承庭訓。肄習帖括。長入學校。硏求科學。於形聲之學、訓詁之理。未皇措意。弱冠以後。返求經史。每遇誼有未通、理有難達。斟之叔重 許愼 子雲 揚雄 法言 陸德明 諸氏之書。輒得其解。始知不通小學。不足以讀古書。而不讀古書。亦不足以明小學。自是以來。倏十餘年。家貧。不能多得書。牽於人事。又未能壹意爲學。粗有所獲。心終歉然。羣兒漸長。資鈍學膚。恐其霑濡時敝。俾讀論語孝經。又欲其藉識形聲訓詁之要。稍爲疏詁。謬成論語正讀、孝經正讀各一卷。易稿數四。近已卒事。今先郵陳論語正讀一卷。凟求鑑正。編輯大恉。具詳敍例。猶有鄙見。敢爲附述。竊謂宋儒注書。精於誼理。疏於訓詁。致誼理亦每因以窒滯。卽如論語中「不使勝食氣」及「食夫稻」二語。氣爲餼古文。饋客之芻米也。說文引作旣。小食也。誼亦通。故食氣、猶食飯也稻、稬也。宜釀酒。食稻、謂飮酒也。各以本誼釋之。其誼渙然。若捨許說而釋氣爲气。誼有難通。釋稻爲米。將居喪絕粒。尤與「毀不滅性」之訓相背。夫豈其可。又如「自經溝瀆」一語。如解經爲縊。以溝瀆爲溝壑。則溝壑非可縊之地。匹夫匹婦。亦嫌無指。與上文更無關涉。果通聲韻之理。則知溝瀆卽句瀆。而句瀆、賈逵謂卽笙瀆。從可知卽左傳之生竇。是卽魯殺子糾之地。亦卽召忽效死之所。則所謂匹夫匹婦者、正指召忽。而自經或亦當爲自剄。此皆舊訓之未協者也。它如釋「揖攘而升下而飮」句。誤於升字爲逗。顯違儀禮。 射誤大 以「南容」爲卽敬叔沿索隱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輗軏」乖其形。制「紺纔」昧其體用。「子欲居九夷、」九夷未詳其別。 見范書東夷傳 「善人敎民七年、七年未明所自。 禮、學記「七年小成」 「首陽」與「沂」水各有四。「武城」在山東者有二。「汶」水在山東者有三。「石門」係門名而非山名地名縣名。亦均未加指別。則考證之猶略也。更如「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九字。本爲一句。君子卽上文子成所稱之君子。誼本甚明。今於說字誤逗。以君子爲子貢稱子成之詞。則旣許爲君子。又惜其失言。誼殊矛盾。窮「奡盪舟、」當如竹書所言覆舟。今謂爲「陸地行舟。」事亦荒唐。至解「三年無改父道。」謂「所行雖善、亦不得爲孝。」則舜禹何以稱聖。釋「犬馬皆能有養」。等父母於犬馬。則大孝何必尊親。凡此又誼理之難安者矣。類此之事。猝難盡舉。千慮一失。難責賢者。用爲平心靜慮。求中一是。不矜奇、亦不苟合,無曲解、亦無支詞。至於考證。則殫力之所至、而猶未盡也。抑某之所以說經自論語孝經始者。亦自有故。蓋菲今薄古之風。旣盛今日。風俗日愉。道德日敝。胥由於此。不爲返經。無以正俗。而學校之中。課繁慮雜。中材之流。惟日不給。欲其出餘力以徧讀羣經。勢有未逮。昔司馬温公有言。「若使盡通詩書禮樂。中材以下。或有不及。今但使習孝經論語。倘能盡祺年之力。無不精熟者。此乃業 之易習者也。然孝經論語。文雖不多。而立身治國之道、盡在其中。」 見再乞資□人試經義劄子 朱子亦曰。「臣所讀書、不過孝經語孟之書。」 見甲寅上封事 以二公之賢。尙以二書爲先要。則讀書之宜始自論語孝經明甚。昔晉劉盛少不好讀書。惟讀孝經論語。曰「誦此能行、足矣。曷用多誦而不行乎。」以此語今。殊見切合。果能知行合一。則二書之中。大自經國。小至立身。兼賅畢具。不待外求。人不讀此二書。不能成人。 朱子幼讀孝經。書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能善讀之。卽不多讀。固已無害其爲人。此則某先詁訂二書之微意也。學識膚陋。知多疏謬。先生崇文碩德。岱斗國中。倘能匡其不逮。惠示周行。非所敢望矣。十四年九月某日。 自敍曰。自海通以來。新說日。熾舊學漸湮。詒及今日。書上右行。文傳白話。位崇學士。席尊師範者。文理不通。別字逪出。所在多是。藏拙標新。至欲盡廢華文。代以音字。至於經籍。更等弁□。文行忠信。姘諸不說。世衰俗敝。致有由也。夫吾國文字。雖稱難治。釐訂因革。道自有在。今有字數。號踰四萬。緟遝譌俗。猶居太半。果有達者。返求其本。去譌删複。正其形體。嚴其通段。省字可萬。少此萬數字眩亂神智。文通可易。文體亦得釐然。不此之務。欲皆薙革。懲噎飮水。不絕幾何。至如羣經。國故所系。民彝所本。理難偏廢。捨曰亡之。何以立人。末學不察。逞私妄作。滋可愍矣。而流風所播。擧國枉從。兒輩識淺。恐濡其沫。心焉竊憂。用先取論語孝經兩書。稍事訂詁。使字返其元。名詳其辨。誼求一貫。理折大中。名曰正讀。授使讀之。期其粗識字誼。略知人道。異日幸免跂趨。私願已慰。若曰輓移流俗。則有志未逮。民國十四年午月望日、四十周辰、江陰錢理曉朕撰。

錢理《論語雜說》,《学衡》1931年第73期述學页码: 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