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效的,比有效的病例更有价值

 yzg1977 2020-05-07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昨天发布了一则个人治疗慢性胃炎的医案,本来是想说明此病中医也可以治疗,提醒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别忘了中医药,甚至有时中医更有优势。但正如我所预料,许多读者问我他自己也是胃炎,能不能照着此方抓药?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中医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具体方药,与现代医学相比更强调个体化治疗,所以中医治病多数都是一人一方。哪怕是个普通感冒,最起码也要分个风寒风热吧,不能拿一张方子来治疗所有病人,这肯定导致有效率上不去。如果不适合,他人之蜜糖,有可能是自己之毒药。

为了提高有效率,只有把接诊的每一个病人都当做一场战役,尤其是一些慢性疑难病,更需要仔仔细细去诊断,整体把握,然后分阶段去解决矛盾背后的矛盾,如抽丝剥茧,并不是一张方子从头吃到尾。

看病是很累的,经历的越多看病越累,因为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以前一晚上接诊五六十患者并不觉得太累,现在疫情期间限号,接诊三十多人就累的要命。因为不仅要考虑疗效,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尽量运用平和的药物,降低副作用,尽可能舒舒服服地让疾病默消于无形。然后还要尽量把剂量压低,不浪费药材,让病人承受得起药费。

由于看病收诊费,也不在大医院坐诊,所以有些患者初诊吃了几副药感觉症状改善不大就中断治疗,这也是正常人的心态。这里面,有些疾病是属于有效的,只不过还没有表现在症状上,或者时间太短,还未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条件。所以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疑难病,只有坚持调方治疗一段时间才会起效,有时候欲速则不达,王道无近功。

这类病人,医生只能说到叮嘱到,至于选择权要留给患者,若相信就继续来治疗,若达不到一定信任度选择放弃,只能说是随缘。有一位患者来看咳嗽,初诊开了几副药,病人吃完复诊述说症状改善不大,我反复斟酌,根据我以往经验,这类咳嗽初诊预期是应该有症状缓解的,为何却改善不大呢?详细四诊合参,再次确定辨证应该没错,于是把原方剂量加大一倍,后来反馈说疗效甚好。

但不论怎样努力,总有看不好的疾病,接诊疑难疾病多了,遇到疗效不好的病例也就多了,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深入学习研究的理由。疗效特好的病例,固然让初出茅庐的中医欣喜若狂,带来一些治疗思路,发个朋友圈发个抖音宣传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是,真正催促我们进步的反而是那些疗效达不到预期的病例,它们像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颗颗苦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卧薪尝胆,不能太嘚瑟。

所以我很少发个人成功个案,我觉得成功个案轰动性太强,说实话多数病例根本没这么典型,任何医生都是这样,名医也是如此,谁都有疗效很好的病例,也有很多无效的病例。发布疗效太好的个案,除了吸引患者,没有严格意义上大样本循证医学的意义。

人近不惑,方知少年成名大不幸之理,行动拼命努力,心态顺其自然,一切交给患者口碑与后人,患者说好才是真的好,不被后学鄙视议论才不枉活这一个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