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年轻人都玩儿些啥第B03版:主打20160512期济南时报

 和谐cc 2020-05-07



□本报记者徐敏
  现代人玩得不亦乐乎,古人自不会让我们专美。其实,数千年前的户外运动就已然丰富多彩、璀灿夺目了。户外运动重娱乐和参与,在竞技方面稍显不足。同样,古人的户外运动强调更多的也是娱乐性与技巧性,既享受休闲的快乐又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御术:骑马也是一项高技巧的运动
  每逢重大国际赛事,马术表演都是吸引众多目光的项目之一。骑着英俊马匹的参赛者们身着盛装,与马儿配合演出一连串精心设计的优雅舞步动作。若是表演者还有高颜值,无异于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其实,在古代也有一种类似于现在马术表演的年轻人喜欢的户外活动,被称为“御术”,通俗的说就是马车的驾驶技术。
  在古代社会,马车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战争武器。驾车是复杂的技术,既要灵敏和机智,又要有相当大的臂腕力量,远不是现在自动档、脚底方向盘加助力这么简单。而且座下是有情感有想法的动物,得达到“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的境界。
  具体来说,“鸣和鸾”,是指驾车时节奏协调,步伐整齐。“鸣”与“鸾”是分别挂在车体不同位置的响铃,车辆行进过程中,两个车铃要轻快和谐,体现出韵律之美,方显从容本色。“逐水曲”,指若是沿着河岸前进,水流曲折多变,驾车也要转折自如,既要保持一定速度,又不能掉进河里。“过君表”,指驾车这样的高级蓝领工作,自然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风范和仪容仪表,要能够经得住领导的考察。“舞交衢”,交衢就是十字街口,放在今天也就是通过复杂路口的应变能力。“逐禽左”,是驾驶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求司机在打猎或战斗中,尽可能把猎兽鸟禽乃至敌人的步兵驱赶到车辆的左前方,进入最佳射击角度。
  马车一般是四匹马,“驷”马难追说的就是四驱车。中间的两匹叫服马,负责用力拉车,每马一缰绳,为主要动力来源。两边的两匹叫骖马,负责左右转向,每马两缰绳,辅助动力来源。《诗经》里“四牡孔阜、六辔在手”说的就是这个。
  遥想当年,一位古代户外爱好者,骑着高头大马,或者独酌独饮,一边吟咏诗词,或者横槊赋诗,是何等潇洒威武。
贵由赤:比现代马拉松还长的元代长跑运动
  “健足欲追千里马,罗衫常惹尘埃,神行太保术奇哉。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古人对于“马拉松健将”常不吝赞叹,像这一句,便是《水浒传》对“神行太保”戴宗的称颂。从古至今,长跑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项目。而历史上著名的元代马拉松比现在的马拉松里程还要长——“贵由赤”长跑赛。
  “贵由赤”是指元时禁军贵赤卫的长跑比赛。“贵由赤”是蒙古语,意思是快行者,也就是跑得快的人。元世祖忽必烈当皇帝时,从元二十四年开始举办“贵由赤”比赛,每年举办一次,目的是为了培养战士的体力和耐力。这种比赛由朝廷委派“监临官”进行监督和裁判,分别在元大都和元上都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为180华里,约合现在的九十公里(也有一说为相当于现在的67.6公里),远超现在的马拉松全程距离。而且,连“万岁”都会亲临观赛,可见当时对这个比赛的重视程度。
  比赛从清晨开始,参赛者一律被长绳拦在起跑线后,号令一下,长绳放开,大家蜂拥而出。这与现代的马拉松比赛一致。这么多年下来开赛规则也没改变,看来古人制定的规则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关于比赛场景有诗云:“健步儿郎似乐云,铃衣红帕照青春。一时脚力君休惜,先到金阶定赐银。”想象一下那场面——每个参赛者都穿着统一的参赛服装,用红帕包头,包头除了醒目外大概还有现代遮阳帽的作用,衣服上系着铃铛,跑的过程中叮当作响,以提醒路人“速速让路,让我快跑”。
  最先跑完的参赛者,还要到皇上面前跪拜祝福,并得到相应的赏赐。文人墨客也争相咏颂“贵由赤”运动员,譬如“以布衣幞被,岁走万里”的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就记录了一次丞相府家将勇夺第一的赛事:“九奏钧天乐渐收,五云楼阁翠如流。宫中又放滦河走,相国家奴第一筹。”可见那时候,“转型”为体育赛事后,早在元代,“马拉松”便受到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冰嬉:从皇室到民间的冰上舞蹈
  看过《甄嬛传》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失宠的安陵容为了重新得到皇帝的宠爱,瘦身后苦练冰嬉,终于凭借一场惊艳皇帝的“郦妃冰舞”复宠。其实,在北方地区,冰嬉很早就是一项流行的冰上运动。
  清王室祖先世居长白山,不仅长于骑射,而且也长于滑雪滑冰,并用之于战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将费古烈,曾靠滑冰“日夜行七百里”战胜敌军。清王室入主中原以后,还保持了以滑冰作为训练部队的内容,每年在太液池进行一次滑冰检阅。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清王室曾经以滑冰作为军事训练项目之一,太液池的冰嬉就是保持了这种训练制度。但是山海关以内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作战也用不着滑冰,所以清王室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实际上是一种娱乐活动了。
  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至冬至后,皇帝到瀛台等处看表演冰戏,场面相当热烈。清代的滑冰已开始用冰鞋,并有单刀、双刀之分,双齿的冰刀取其稳固,单齿的冰刀取其速度决。花样滑冰及杂技滑冰,是按动作难度、技术熟练程度来评等奖励的。表演毕,头等三名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寅银八两,三等三名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时画苑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合绘的《冰嬉图》,是一幅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主要画面所展现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花样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觔坠等,杂技滑冰有射箭、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并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表演倒立或扯旗等动作。
  滑冰运动简单易行,在民间得到了发展。有史料载:“朔风卷地河水冻,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年结队嬉郊堝。”这说明城郊滑冰的人很喜欢这项活动,年年结队而来。《北京竹枝词》中,有一首描写初学滑冰摔倒的诗:“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语虽嘲谑,但反映了人们学习滑冰的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