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DavidCCH 2020-05-07

前几年买过一本吴冠中老师的书《诞生记》,非常厚的一本书,里面收录了吴老很多时期的作品,也收录了他大大小小很多文章,文章记录着每幅画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画家画画时的一些所思所想、观点、心情。书中文与画对应编排,可以一边赏画一边读文章,如同有导游在讲述画展,也如同坐在画家旁边听画家对那些绘画往事娓娓道来。读过文,赏过画,便感觉对画家更加熟悉,亲切如师友,于是斗胆把自己赏画的一些心得编辑成文,算是一种独特的交流吧!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01 吴冠中与印象派

吴冠中以学贯中西而在20世纪的画坛享有盛名。他在留学之前已经具有相当深厚的传统中国画绘画功底。在1946年至1950年法国留学法国留学期间,他又受到西方印象派户外写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后印象派梵高的表现主义,对画家的影响非常大。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吴冠中 硕果

“我这一生最看重的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

“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怀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

吴冠中如是所说。

欣赏吴冠中的油画,千万不能用写生的“像”来欣赏,尤其不能像照相机的“写实”来欣赏,没错,“像”和“真实”是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像”,指“外表酷似”。“真实”,指“与事物的本质接近”。吴冠中的画不是特别注重三维立体感,形与形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他也很少画投影。所以,他的画,是表现的,不是再现的,是主观感受对象并表达对物象的审美,而不是客观的再现对象。如他自己画完《伏》这幅画时所说的:“我作画中极度紧张,就是想竭力始终控制住自己的感受与意向,稍一松弛,便被对象所俘虏,被动地描写一个摆了姿态的女模特。”也正因为如此,他对每一幅画都赋予了自己强烈的情感。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吴冠中的画,大部分都是写生。我们欣赏他的画,尤其是油画,颜色非常美,看他的风景写生油画原作时,更是会被他油画的颜色震撼到,色彩之丰富,色调之典雅,用笔之流畅,技巧之丰富,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几年前在中华艺术宫看到先生的一幅关于梯田的画,画得可以说比真实的还要真实,我作为一个从小见惯西北梯田的人,看到那幅画时特别喜欢,好像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一件宝物般激动。他说自己喝过印象派的奶,他画中美丽的色彩、难以捉摸的色调、轻快自由,以情感为主导的形象表现力与印象派相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02 吴冠中对“形式美”的执着

吴冠中的绘画,对形式美的探究非常深入。所谓形式美,其实就是艺术的外观,就像人穿的衣服的形式美感一样。用美术语言来说,就是点线面,黑白灰,冷暖中,这些美术元素在一起的节奏与旋律,就像音乐一样。如果说歌词是音乐的内容,旋律和节奏是音乐的形式,那么绘画的题材就是绘画的内容,而绘画的点线面形状以及色彩之间的关系就是绘画的形式。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鲁迅故乡 吴冠中

他在为鲁迅博物馆画《鲁迅故乡》的时候,在构图上就颇费周折。各处写生,“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体,然后绿水人家绕,河网穿其间,绕其周年,于是有了块面,有了脉络......前景房屋多见墙面,远处倒多是黑压压的房顶,主要是为了画面你黑白构成的效果”。先生在画画时常常用到“移花接木、移山倒海”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如果写生时眼前的景物不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那么他就会把非眼前景物搬入画中,使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高粱 吴冠中

吴冠中所倡导的形式美,在当时的美术界曾一度饱受争议,尤其经历过文革时期,相较于其它写实的、反映革命题材、英雄人物等时代主题的画,他那些注重形式美的画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他的画更侧重于对自然美本身的歌颂。但是他坚持自己的道路,写过“笔墨等于零”等一些理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在形式美方面的探讨有了很大的成果,又由于他的画都是从写生中来,表达的就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是人们普遍熟悉的题材,所以老百姓接受起来完全无障碍。说到写生,吴老真是用双脚丈量中国的大地,他也常说“风筝不断线”,就是他认为他的作品不仅要能被美术界的专业人士所接受,更要让广大劳动人民能欣赏得来,如同放飞的风筝,风筝线是被抓在老百姓手中的。他的绘画题材从大漠到高原,从山城到水乡,从农作物到城市印象,从旅途见闻到古代文物,要啥有啥。他真的是太勤奋了,几乎用全部的生命在作画,这飞蛾扑火的姿态,真的跟梵高太像了。而他广泛接地气的绘画内容又和齐白石有的一拼。

03 吴冠中绘画的书法性

吴冠中绘画中的形式美,到后来,更加抽象化。并形成独具东方诗性美感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意识流造型”。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狮子林 吴冠中

来看看他画的《狮子林》吧,画了一堆长得奇形怪状的石头。画石头本来不奇怪,可是他画石头的方法让人非常的惊异,基本上都是点和线构成。画家不去刻画石头的质感、固有色,以及石头的结构、前后左右里外的关系,而是用一堆缠曲在一起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墨点和彩点来画。看起来像是音乐节的即兴演奏,激情四射,抑扬顿挫,贯气如虹。画家这样画,显然追求的是对石头的灵性、性格的表达,而不再是对石头外形质感、形象的描摹。这样的画,作者画了很多很多,而且大多用水墨画的。经过画家的特殊表达,这些画,看起来都成精灵了,不再有具体的形体了。他的《老虎高原》《松魂》等,很多画,都有这样的特征。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老虎高原 吴冠中

《书画缘》大概就是他对自己这类绘画的有趣的的线条的总结吧。他说:“西方有修养的美术家即使不识汉字,他在优秀的书法面前必然会领悟到其造型之美,在他眼里也可说是抽象绘画吧。”自此,他的绘画变成了音乐,变成了书法。画家终于完全冲破了形的束缚,走入了纯表意的状态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书画缘 吴冠中

如果说这些“纠缠的线条”代表代表大地上的树木,代表大自然;那么这些“爽快的黑白墨块”一定是代表大地上的房子,是城市、是农村、是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于此,画家的画似乎简化成了一种艺术符号:墨线和墨块,这更像是一种哲学。画家的《水乡行》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一幅。这是画家的来处,也是画家的归处——画不尽的江南水乡。

吴冠中绘画:从印象派到中国书法的漫步

水乡行 吴冠中

画家吴冠中的一生是清苦的一生,也是充满挑战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也是纯粹的一生。他的一生属于艺术,也属于他热爱的这片中华大地!属于他的江南水乡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很多画作都捐献给了美术馆。他希望他的艺术源于人民而归于人民,我们后代可以通过去美术馆欣赏原作观摩学习。

画家的艺术不朽!精神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