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非洲的主页

 DavidCCH 2020-05-07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2小时前
德累斯顿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根本记录不完呢!说说下面这些照片吧!第一张照片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萨克森王国奥古斯特二世国王的骑马金雕像,也叫金色骑士雕像,表现奥古斯特二世从德累斯顿大街出发,前往华沙兼任波兰国王的场景。
第二张照片是宫廷教堂,奥古斯特二世国王的心脏就埋葬在这座教堂里,他的身体在波兰克拉科夫瓦维尔大教堂的地下。我们夫妻俩在2016年前往克拉科夫旅行时,在瓦维尔大教堂的地下墓葬晃悠了很长时间,但不认识字,也不知哪一座棺木是这位国王的。宫廷教堂内也是很值得瞧瞧的,欧洲教堂绝大多数是免费的,无论朋友们信不信上帝,旅行路上都应该走进教堂坐坐,每座教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座教堂都可能会让人心静如水。
第三张照片叫“王侯出征图”,它是萨克森王宫外墙上一幅101米长的瓷器壁画,因为全部是瓷砖镶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陶器艺术品。因为想表现它的完整性,本老头拍片站的位置比较远,如果站在这面墙的跟前,这幅瓷砖贴图会让人惊叹的。
第四张照片是“绿穹珍宝馆”,奥古斯特二世国王在1732年修建完成的,是欧洲最大的收藏珍宝博物馆。德累斯顿第二篇旅行日记记录的圣十字教堂也是这位国王修建的。
第五张照片是萨克森州的高等法院,本老头站在奥古斯特大桥上拍的,因为大桥在维修,只拍了大桥的一点局部,但这点局部也能看出大桥在二战时期被毁的程度吧?
第六张照片叫“吕布尔平台”,其实就是易北河畔的一段休闲步道,但景观极其优美,德累斯顿被称为德国的佛罗伦萨,就在这个地方。
第七张照片是森帕歌剧院,欧洲十大歌剧院之一,歌剧院门旁矗立了两尊雕像,就是最后两张照片,一位是歌德,一位是席勒,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位大师在德国的地位吧?
哦,对了,在下面九张照片里有两张骑马雕像,您知道其中的寓意吗?欧洲的骑马雕像是很有说法的,如果一条马腿着地,一条抬起,就说明此人战死在疆场,就像森帕歌剧院广场前的那尊雕像就是这个意思。而第一张照片两条马腿抬起,说明他是征服者。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转发
9
14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15小时前
茨温格宫,不仅仅在德累斯顿,在全德国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历史上,这座宫殿是王室举办晚宴的地方,正方形的庭院,有四个入口通向一个喷泉密布的庭院,周围的建筑完全被巴洛克式雕塑占满。
茨温格宫是德累斯顿最为恢弘和著名的古建筑,它最初建于1732年,100多年后的19世纪,曾设计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的著名建筑师森帕,又在其北侧增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的部分建筑。这座巴洛克式宫殿重曲线,重雕琢,重装饰,华丽炫目。中间是占地1万平米的方形广场,宫殿建筑呈正方形围合一圈,整个宫殿从上到下到处立有精致的石雕,最美的是大喷泉四周的出浴仙女雕像,姿态妖娆,神情婉约。宫殿南面是正门,也叫“王冠门”(第八、九张照片),绝对的华丽无比。就像我同学李大个子说的,德累斯顿就是德国的缩影。
朋友们,如果您前往德累斯顿旅行,一定要在这座宫殿的上上下下多呆呆,您可能会觉得,您已经被唯美动人的“建筑雕塑艺术”包围了。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4
13
25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前天07:54
这是德累斯顿最为著名的圣母大教堂,本老头怎么也不会相信,它是一座新教路德宗教堂,被称为“新教的圣彼得大教堂”。据说,它是整个欧洲最华美精致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教堂前矗立着世界著名的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的雕像(第二张照片)。前五张照片是在德累斯顿第一天拍的,后四张照片是第二天拍的,原因是教堂不开放,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第二天下午两点开放,自然就要再去看看教堂内啥样了。
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726年,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历时17年才建成完工。大教堂高95米,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也是德累斯顿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当然,它也是德累斯顿最亮丽的风景,历史上有许多音乐大师和绘画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说说大教堂悲催的遭遇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拿下法国后,便对英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德国空军对英国考文垂的地毯式轰炸,让英国人记下了这桩悲剧,当然也结了仇。就在二战行将结束的最后时刻,英国人同美国人联手,对德累斯顿展开了血洗,这让整个德累斯顿老城几乎没留下一栋完整建筑,圣母大教堂当然无法幸免,在英美空军的轰炸下,几乎完全化为废墟,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德累斯顿与英国考文垂却成为了友好城市。
1990年德国统一后,在英美等国家的捐款支持下,德国决定重建圣母大教堂,从1994年开始,重建工作耗时11年,花费近1.8亿欧元。重建教堂完全按原样修建,许多遗物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成为教堂建设原料的一部分(注意看教堂墙壁上的黑色石头,都是原教堂留下的)。2005年10月30日,圣母大教堂修缮工作完毕,德累斯顿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圣母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包括德国总统、总理、英国王室代表等政要在内的10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第三和第六张照片大教堂的旧貌看得很清楚吧?黑色部分就是仅存的残垣断壁。二战,德国人挑起,最后,它失去的最多。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2
17
39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前天18:10
这是德累斯顿比较著名的圣十字教堂,也是我们在德累斯顿拜会的第一座教堂,灰黑色的外观讲述着二战历史,内部的残破立柱更是记录了二战遗留的痕迹。
圣十字教堂原本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萨克森王国奥古斯特三世国王由新教改信天主教后,下令修建的一座天主教堂。它始建于1739年,完成于1755年,是萨克森地区规模最大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建成之初,教堂内部装饰华美,布道台上的洛可可式雕塑,祭坛上的精美壁画,精雕细琢的管风琴等,堪称当时的经典。很幸运的是这座大教堂躲过了18、19世纪的战火,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在劫难逃,几乎被夷为平地。教堂1945年开始重建,1971年完工。1980年,这座教堂成为德累斯顿麦森教区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教堂的两个小厅堂是讲述二战历史的图片展示区,第六第七张照片就是被毁前的教堂内部,尽管是黑白照片,依然可以看出当时有多么精美。第八张照片是教堂被炸时的景象,最后一张照片是教堂被炸之后的残垣断壁。前几张照片可以看出今天装修好的教堂内部,依然保留着被炸时的破败模样。
教堂被毁,是当年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盟军军机干的,照理说,德国人应该非常狠美国和英国吧?但东德和西德人的反映却很不一样。东德人中的很多人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是罪魁祸首;但西德人却非常感谢英国和美国,我们住的前西德家庭小酒店中有几家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就觉得,没有美国和英国的帮助,就没有德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东西德的统一。我和媳妇都有一种感觉,西德人在骨子里是瞧不起东德人的,说的狠点,他们觉得东德人就是“愚蠢的傻瓜”。不知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怎么看待西德人这个看法的。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2
9
28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前天08:05
德累斯顿,这是此次德国之行又一次被震撼的地方,老城内的所有建筑,都会让人望而惊叹。这地方的故事太多,我还真是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三年前,本老头和家里的老太太在欧洲玩了75天,本来想狠狠玩玩欧洲大陆,结果,法国签证官只给了28天的申根签。当时就想,在玩过波兰的弗罗茨瓦夫之后,在德累斯顿停留两天。可是,时间怎么安排都不够用,最后只好放弃。这一次必须在此停留两天,弥补上一次的遗憾。
德累斯顿,到底是一座什么城市呢?他是德国东北部仅次于柏林的最大城市,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城市,是历史上曾经兼任波兰首都的城市,是二战期间被毁最为严重的德国城市,是前东德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当然,今天它也是整个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德累斯顿,也是本老头强烈推荐的城市。那么,德累斯顿都有什么故事呢?如果前往德累斯顿旅行,应该看些什么呢?下一篇旅行日记继续吧!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4
45
48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4天前
这些照片是一个地方,耶拿大学。我们在耶拿这个地方站站脚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
其实,耶拿就是一座大学城,在小街巷中转悠,身边经过的很多行人,都是这所大学的学生。作为德国最为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古典建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仅增添了耶拿的城市魅力,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耶拿大学全名叫“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创立于1558年,1934年改名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以纪念德国伟大诗人席勒。耶拿大学最最厉害的就是光学专业,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因为卡尔·蔡斯的影响,耶拿大学被视为世界的“光学工业摇篮”。谁都知道德国相机非常贵,镜头当然是主要原因,但镜头仅仅是光学工业的一个“点”。电子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反射望远镜、天文望远镜,还有什么?这些才是德国光学工业在世界独领风骚的东西。德国的工业产品真不是吹的,很多领域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就说我们在德国住过的那些家庭,媳妇的最大感受是,德国人的厨房用具太给力了,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爱不释手。我们都知道“双立人”刀具很好用,但在德国,“双立人”品牌的排名好像很靠后。我们最为熟悉的汽车工业就更不用说了吧?如果读读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再了解一下德国是怎么学习、怎么超越的,就知道德国工业为什么这么厉害了。
哦,对了!卡尔马克思同志还曾被耶拿大学授于博士学位。东德时期,耶拿也是社会主义样板城市。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2
18
28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4天前
这个地方叫“耶拿”,距魏玛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因为知道一些耶拿的故事,早上出发就把这座小城设定了落脚点。
这组照片没什么特别,不美,也没什么特色,但却有他们自己的故事。第一、二张照片是老城墙的一部分,虽然做了修缮,但依然残垣断壁,但表达的却是耶拿的历史旧貌。
第三张照片是位于中心市场的老市政厅,它是两座连接在一起的建筑,并带有一个巴洛克式的桁架塔楼,是德国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最吸引人的是立在八角塔楼艺术钟里的“咔嚓汉斯”,它是一个彩绘的橡木人,每到整点的时候,它就会去啄它面前的一个球。
第三、四张照片有一栋现代化高楼,它叫“耶恩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在耶拿非常著名。当地人说,它是标准的社会主义建筑。本老头听到这个词,感觉相当好奇。耶拿,曾是东德地区。
后面六张照片是一个地方,叫“耶拿天堂公园和奥伯河谷低地”。古老的耶拿天堂公园,其实就是城郊的老大一片绿地,因为地处奥伯河谷,我们夫妻俩也是要来溜达溜达的。第五张照片是一个自行车专用道,也叫“水平线”。它是一条长100公里环绕耶拿的自行车骑行道,沿途不仅遍布森林、山地、河谷等美丽景色,还有一段独具魅力的壳灰岩山坡。因为绕城一周,又在水平线以上,自然可以饱览耶拿大学城的整个美景。耶拿大学很著名吗?下一篇旅行日记专门记录它。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1
3
24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5天前
这是我们德国旅行第18天入住的乡村家庭小旅店,在魏玛小城以南10公里的一个小乡村里。房主一家外出旅行,给媳妇留言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们把房门钥匙压在门旁的一块大石头下面,给你们准备了一层的客房,已经收拾干净,你们可以使用厨房和冰箱里的食品,不能迎接你们,很抱歉。”把自己家的一栋大房子,交给一对来自中国又从未见过也不了解的陌生人,朋友们,您觉得这事儿“难以置信”吗?难道德国人都是这样信任陌生人吗?我们夫妻俩在欧洲住过很多家庭,但主人不在家,直接把房子扔给我们,这可是第一次。在国内,任何家庭都不敢这么干吧?信任,真是让人感到温暖。
因为到达时间比较早,我就在屋里屋外、房前房后仔仔细细看了看,在德国乡村,它应该是一栋不算大的房子,楼下是客厅、餐厅、一间卧房、卫生间和储藏室,楼上三间卧室和卫生间。家里的陈设没那么复杂,但非常干净。前后小院都不算很大,但栽种的花果却是让人惊喜,最后三张照片里的葡萄、大樱桃,还有最后一张照片里的东西叫什么?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大樱桃熟透了,这家的主人不享用呢?几乎都让小鸟偷吃了。
旅行路上住在乡村,还有一件事儿也是很让人感慨的,此次欧洲旅行,我们在英国乡村住了12天,在德国乡村已经住了18天,最大感受可不仅仅是远离喧嚣、环境优美,还有一个就是安全,“夜不闭户”就说的这些地方。晚上睡觉,他们不是不想锁门,而是经常忘锁。村子里也确实没什么陌生人,只要本老头出去溜达,就一定会有人上前盘问,好在有个“英语翻译通”,还能应付。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1
21
32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5天前
这是德国魏玛小城内的最大教堂——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因为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赫尔德曾在这里当过27年传教士,所以,这里还有一个更为人们熟知的名字——赫尔德教堂,教堂前的小广场上,矗立着赫尔德的雕像(第二张照片),他死后也安葬于此。教堂身后有一座小房子就是赫尔德故居。
教堂中的装饰很简朴,但祭坛却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那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克拉纳赫亲自设计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克拉纳赫在魏玛的故居。
这座教堂是魏玛最重要的教堂建筑,作为古典魏玛的一部分,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堂始建于1500年,1525年被改为路德宗教堂,也就是基督教新教一个分支的教堂。第七张照片是教堂内马丁路德的画像,第八张照片是教堂外墙上一座马丁路德的小雕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95条论纲发表于1517年,这座小雕像完成于2017年,应该是500周年纪念吧!本老头读过一点欧洲史,我感觉,欧洲能在世界上第一个崛起,经济上得益于大航海,思想上就应该得益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了,而宗教改革在这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后面的旅行日记就结合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一点点记录一些我的所思所想吧!
对于基督教的三大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本老头了解一点点,但他们的教堂还是很容易辨认的,这座教堂的祭坛,怎么看也不像新教的,难道路德宗的教堂都是这样的吗?当然,它是天主教堂改为新教教堂的。后面要去一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起地维腾贝格看看,不知能不能搞得再明白一点。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2
4
24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5天前
这是李斯特在德国魏玛的故居,在这一圈黄色的房子里,李斯特生活了11年,也把他不朽的音乐作品带给了魏玛,并将魏玛推到了那一时期的德国音乐艺术中心。
李斯特是匈牙利人,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门前,也有一座李斯特雕像。即便是对音乐艺术不大了解的人,也都知道奥地利的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知道德国的贝多芬、瓦格纳,知道波兰的肖邦,对李斯特的名字似乎不大熟悉。但是,如果没有李斯特,就不会有肖邦最后的成就。讲一个小故事吧!
1831年,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李斯特已是名声显赫的音乐家,而肖邦则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深为赞赏。怎么才能让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那个时候,钢琴家在演奏钢琴时,一般都把剧场的灯光熄灭,以便让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聆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灯光熄灭,就悄悄让肖邦坐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开始,观众完全被琴声征服了。演奏结束,灯光亮起,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着的肖邦,大为惊愕。当然,人们为出现一颗灿烂的钢琴演奏新星而高兴,也对李斯特推荐艺术新人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赏。朋友们,您想过吗?为什么影响世界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出自欧洲?当然,还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注意,是影响世界的,这是为什么呢?欧洲,太深邃了!
本老头没带钱,当然进不了李斯特故居博物馆了,不过进去也没用,一个字都不认识,看了也白看。第六张照片是伊尔姆公园里的李斯特雕像,他就像一位诗人一样,风流倜傥,一生美女缠身呢!(第七、八张照片就是非常唯美、也是歌德和席勒非常喜欢的伊尔姆公园)
最后一张照片是李斯特故居旁的包豪斯大学,这个学校还是要记录几个字的。魏玛的包豪斯大学是一所艺术设计大学,创建于1919年,距今整整一百年。它是以工艺艺术学校的形式创立的,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对世界艺术与设计的推动有着巨大贡献。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不可估量,据说,北京798的厂房艺术区就是包豪斯风格的。在后面的旅行日记里,本老头会专门讲讲德绍罗斯劳的包豪斯校舍,那可是全世界第一栋现代建筑。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1
14
23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6天前
这个地方叫“大公国王侯墓室”,在魏玛城南不远的郊外,因为走路只需不到20分钟,媳妇又不喜欢看这些东西,本老头就背起相机,一个人奔了过去。
“大公国王侯墓室”是魏玛的一处历史公墓,墓室不大,但墓园非常大,这里埋葬着历史上在魏玛生活的著名人物。因为事先已经知道歌德和席勒都长眠于此,花一点时间走过去看看,便是本老头的一点心愿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参观安放歌德和席勒棺木的地下墓室需要4.5欧,这一次本老头又没带钱。在墓室的上层(第三张照片)拍了几张照片,便从墓室走了出来。就在本老头准备走下步梯(第二张照片)返回魏玛城中心时,又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售票的老太太随我一起追了出来,和我比划了半天,我才明白,它是让我下到地下,但不能出声,好像是怕别人看到似的。本老头真有点感动了,我听不懂她说的每一个字,但能真切感受到老太太的真诚。其实,看不看两位名人的棺木没什么,只是出于对大师的敬仰才决定走过来看看,但这件小事却是让本老头永远记在了心里。临别时,我在“英语翻译通”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出于对歌德和席勒的敬仰才过来看看他们的。”也不知翻译的对不对,“I came out to see them because of the
admiration of goethe and schiller”。临别时我一再的感谢,但老太太只是笑,好像在说这没什么呀!朋友们,您觉得这是“大事儿”还是“小事儿”?您能在这件事儿上看到人心吗?那么,它又是什么带来的呢?
说说几张照片吧!第一张照片是墓园通向墓室的一条笔直的小路,第二张照片是墓室外观,注意屋顶的十字架;第三张照片是墓室内的上层,十字架前是一本圣经;第四张照片是墓室的地下,当时一个人都没有;第五张照片是歌德的棺木,第六张照片是席勒的棺木,第七张照片是歌德的赞助人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棺木;最后两张照片就是墓园,其实就是一座公园,但墙壁上都是墓碑。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1
7
22
图片加载中
走过非洲
7天前
这是两位伟大人物,歌德和席勒。下面几张照片是他们在魏玛城中心的雕像和他们的故居,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伊尔姆公园和安葬他们的“大公国王侯墓室”。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差距巨大,歌德极尽荣华,席勒一贫如洗。他们并非一见如故,却因思想的知音,成为一生的朋友。但这份难得的友情,却仅仅享受了十年。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但在席勒死后,歌德又活了20多年,也承受了20多年刺心的怀念。
在他们交往的十年之中,歌德很努力地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住,帮他买房,甚至兼作给席勒送水果这些小事。当然,更重要的帮助是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反过来,席勒也以他天才的智慧,激活了歌德因政务被缠疲的创作热情,促使歌德在去世的前一年完成了著名的《浮士德》。10年,歌德和席勒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欧洲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
他们很难分开,但还是分开了。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却让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的消息。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放在一处教堂的地下室。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情形,他只能把亡友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没想到,20年后在清理埋葬席勒的教堂地下室时,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的骨骸。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得知此事,年迈的歌德一阵惊恐,20多年对亡友的思念化作一种难以言表的愧疚,他当即自告奋勇,负责辨认席勒的遗骨。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认20年前的颅骨,没有医学档案,没有鉴定工具,歌德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肌肤也遗失的情况下,依然认出朋友的遗骨呢?歌德仅凭着对挚友的执念,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茫然地裹卷起当初的依稀记忆,回放20年前深夜长谈的情景。当他捧起最后的那颗颅骨,小心翼翼地前后左右反复端详之后,点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宿一样。”
歌德的心情难以言表,就像席勒本人回来了一样,但所有积蓄了20年的倾吐,却没有丝毫的回应,每一句话都变成了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让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最终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理想的迁葬地。
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公侯陵,也就是今天的“大公国王侯墓室”,下一篇旅行日记专门讲它的故事。
...
全文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图片加载中
2
24
20
正在努力加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