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洁洁赢 2020-05-07

19世纪80年代,中欧、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犹太人就不断遭到反犹主义思潮的危害,迫使他们逃入德国。虽然直到1871年,帝国宪法才赋予他们完全的法律上的平等权利,但与中东欧国家不断加剧和驱赶犹太人相比,德国仿佛是犹太人真正的天堂。一个来自普鲁士的下议院犹太人曾高兴地说:“历经数年徒劳而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停泊在了一个安全的港湾。”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全德国54万犹太人中,百分之15的人都自豪地与其他人种并肩作战,保卫德皇以及帝国。(这一点与希特勒战后所说的完全相反)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然而,随着战争的失败,德国也不再是犹太人的天堂了。曾经与德国人共同战斗的犹太人,却一夜之间成为全社会迫害的对象。正如史料所记载:

在巴伐利亚,到1923年针对来自中欧,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出现了在官方层面上反犹主义的拘留和驱逐犹太人的浪潮。在普鲁士,1919年还为中东欧,东南欧遭驱逐的犹太人避难提供庇护,而现在对犹太人的庇护政策却受到了强烈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一段时间里,犹太人的数目急剧下降。到了1925年,人口统计中尚有10.8万东欧犹太人,这一数量与1910年数目相比,仅仅提高了3万人。1914到1921年,大约有10万犹太人已经迁移出去,但1933年人口统计时,东欧犹太人数量又下降了1万人,降到了9.8万人。

这还不是德国针对犹太人的最终结果……对犹太人的进一步迫害随后而来。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异军突起对德国形成驱逐和灭绝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3年1月30日,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不幸的日子。这一天,阿道夫·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这意味着德意志社会长期发展的反犹力量,现在已经能够推动国家这台机器来实现希特勒的目标了。国家层面的反犹,排犹主义政策逐步强化,历时2000多年的反犹主义此时发展到了极点。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1933年4月,希特勒操纵德国议会通过了《文职人员法》和后来的追加法令,勒令德国境内所有犹太官员离职。

1935年9月,德国颁布了“著名的”《纽伦堡法》,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并确定了犹太人的等级: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皆为非雅利安族人,此人就是“全犹太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中有两人为非雅利安人,这个人是“杂种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中有一人为非雅利安人,是为“二级杂种人”。法律剥夺了“全犹太人”的国籍,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结婚生子。在此之后,大部分犹太人失去了工作和生存的基本权利,被赶去纳粹党卫队划分的犹太人居住区进行隔离。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犹太人开始考虑离开德国或者说逃离德国。1933年一年,50万德意志犹太人中就有3.7万人被迫逃亡国外。但是,还有许多人不愿意离开他们祖辈眼中的“天堂”,他们对纳粹和德国社会仍然留有一丝希望。直到更大的灾难降临,他们才不得不放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1938年11月,“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几百所犹太教堂被破坏,数千家犹太人的商店遭到抢劫。遍地都是被打烂的玻璃,闪烁水晶的光芒。

为了进一步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主导拍摄了电影《犹太人苏斯》,讲述的是18世纪一个阴险而犹太金融家在人民的起义后被处决的故事。据说在二战时期德国占领下的欧洲,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次达到2000万。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犹太人苏斯》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为今后的暴行做好了舆论工作:一些看过该电影的德国青少年义愤填膺地开始报复他们遇到的每一个犹太人。而最后在纽伦堡审判上被处死的尤利乌斯·斯特瑞彻尔,其主编的《冲锋队员》更是以发表残忍,荒唐的反犹理论而著称,因其实在是粗鄙至极,以至于戈培尔手下宣传部的纳粹官员也经常有意与其划分界限。希特勒的御用女导演芬施塔尔曾经当面质问斯特瑞彻尔为什么要发行这份“令人感到作呕的刊物。”得到的回答是“刊物上的文章不是为您这种有判断力的人写的,而是为农民写的,让那些农村人能对雅利安人和犹太人加以区别。”“水晶之夜”后,德国境内犹太人,个个都在寻求以最快的方式逃离德国。可是,“西欧各国和美国的领事馆被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包围,但要获得一份签发的移民证是十分困难的,就仿佛所有这些国家都发誓要刁难德意志的犹太人向外移居一样。”整个文明世界面对希特勒疯狂驱逐和杀戮犹太人的行为依然冷漠,反而把犹太难民看作是负担,各国领事馆之间互相推卸责任。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1938年,在法国埃维昂举行了一次专门讨论犹太人难民的国际会谈,参加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2国代表。与会国都表示了对国际犹太人的同情,但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哪怕是极少数的犹太人,甚至在对犹太难民“部分开放”这一问题上也没能达到一致意见。用一位观察员的话说,这次会议只是“文明政府用以掩盖它们无能的门面!”

1939年5月,英国治下的巴勒斯坦规定:在未来5年,犹太移民人数不得超过75000人,5年后将不再允许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除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意犹太人进入,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其他欧洲国家也收紧了“犹太移民政策”。比利时,荷兰宣布在1938年8月27日后进入的犹太难民将被驱逐。瑞典则与德国达成协议,凡是非雅利安德国人,其护照上必须打上犹太人的缩写字母“J”作为识别,以供控制其入境。1939年2月,“山鹰之国”瑞士也加强了边境力量,防止任何犹太人进入。

二战前夕,纳粹“排犹”的那段历史

二战爆发后,纳粹当局面临的犹太人问题已不再是1939年希特勒上台时的50万德意志犹太人了,而是在德系志第三帝国迅速扩张的势力范围内的400万之众,甚至到之后的600万以上的整个欧洲犹太人问题。

终于,帝国党卫军首脑兼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在1941年10月1日做出决断——在与东西方敌人全面开战的局势下,向外移民已不可能彻底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必须立刻停止犹太人的一切外移企图。于是在同年10月23日,纳粹党颁布了战争期间的《移民禁令》,并开始动手实施对欧洲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案即有计划,分批次地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要想活命只要冒险非法移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西方国家针对犹太难民的禁闭政策,纵容了德国对犹太人的报复,他们对二战期间犹太人受到的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