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 排犹——纳粹死于自己的折腾

 星星点灯2009 2022-05-05 发布于上海

我从小喜欢历史,二战更是喜欢的重点。

从下放农村开始,凡是能找到的有关二战的书,无论是二战史研究著作还是主要参战国政府首脑和各自将帅的回忆录,甚至是小说,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诸如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艾森豪威尔的《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以及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和纳粹德国将帅曼施坦因、邓尼茨、古德里安等人的回忆录,还有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描写二战的史诗般的经典小说,都是我的最爱。

关于二战,有一个问题长期萦绕心头:纳粹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政权性质?两线作战?招惹了美国?日本人和意大利人不给力不配合?遇到了斯大林、丘吉尔这样的强硬对手?希特勒自身的精神问题或战役决策错误?亲历战争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将帅乃至于历史学家从各自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解答,但却没有一个能让我完全信服和满意。

当然,我也知道,像二战这样影响了全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无论是起因还是结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结果,无论有多少原因,一定会有某一个事件或者因素起了引爆或者导致结果的最后那根稻草的作用。那么,这个关键事件或因素是什么呢?

1996年我访问波兰时,特地参观了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这个集中营管理局当年控制的面积达40平方公里,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集中营死亡的人数多达300余万人,其中约90%是犹太人。集中营里运送犹太人的火车站、犹太人生活的狭窄的营房以及看守的哨塔、绞刑架、毒气室、焚化炉等遗迹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博物馆里堆积如山的犹太人的头发、鞋帽、衣物以及一张张遇难犹太人的照片、被焚烧犹太人的骨灰坛令人窒息。

图片
图片

站在奥斯维辛火车站的建筑前,脑海里闪回着过去看过的影视与文学作品及历史书籍中描写的无数趟列车把犹太人从被占领的欧洲各地运送到这里的情景:狼犬的狂吠、看守挥舞的棍棒,羔羊般被宰割的犹太人的哭泣尖叫声,列车隆隆的呼啸……我难以理解,在战时尤其是战争后期盟军登陆以后铁路运力和兵力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也达到高潮,把数百万犹太人从各地运到奥斯维辛等集中营,而且还要分出兵力管理,这都是犯的什么傻,什么病?!这和战争的结局有无关系?有多大关系?

后来访问美国和德国时,我又先后参观了华盛顿市区中心的大屠杀纪念馆和柏林大屠杀纪念馆,在图片、影视资料和厚重的纪念碑方块中,我继续努力寻找关于纳粹德国战败的答案。

在历史与现实中往返、漫步,沉思,我似乎找到了纳粹德国从巅峰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不断的自我折腾。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和屠杀,可以说是其毫无意义的自我折腾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死于自己的以排犹为代表的瞎折腾。

不同文明和制度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思想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思想自由,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战主要参战国中,烧书的政权,禁锢思想的政权并不止于纳粹德国一家,也并不限于轴心国阵营,但是仅仅因为种族身份就大规模地全面疯狂地迫害和屠杀自己国家最优秀的人才的政权,只有纳粹。这样的政权当然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的。纳粹排犹,疯狂地迫害和屠杀犹太人,驱逐和消灭了自己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和精英,同时此消彼长,也给自己的敌人输送了最优秀的人才,帮助敌人打败了自己。

对纳粹德国而言,人尽皆知的屠杀了600余万犹太人的滔天罪恶,除了600余万生命的消失,还在于这些人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德国社会各界的精英,对犹太民族的迫害和屠杀,无异于纳粹对德国国运和自己政权的自宫。尤其是在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排犹,驱赶和迫害本国以及占领地区最优秀的科学家,耽误了自己在攸关战争结局的关键武器领域的研究,被盟军抢得先机,也为自己的败亡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从十九世纪开始到纳粹上台,德国曾经是全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产生了高斯、康托尔等许多世界顶级数学家,其中犹太人又占有很大比例。

纳粹上台后不久就颁布了《关于公民权和种族的纽伦堡法律》。这是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一系列法律的统称,其中包括1935年9月15日颁布的《德国公民权法》和《德意志血统及荣誉保护法》以及同年11月颁布的13项补充法令。“”规定犹太人不得成为德国公民,只能成为帝国属民,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得担任公职;禁止犹太人同德意志人通婚或发生非婚性关系;禁止犹太人雇用45岁以下的德意志血统女仆;禁止犹太人从事医生职业、悬挂德国国旗等。”

图片

因为排犹法律法令的限制和迫害,大部分犹太裔数学家被迫离开德国,其中大多数移民到了美国。如在数学分析、函数论、数学物理、变分法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著名数学家理查德·柯朗(Richard Courant)、有着“抽象代数之母”之誉的女数学家艾米·诺特(Emmy Noether)、赫尔曼·威尔(1885-1955)、理查德·冯·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和希尔达·盖林格(HildaGeiringer)等人,而那些留在德国的犹太人数学家也因为丧失工作,无法开展研究,或者自杀,或者日后被屠杀。

哥廷根大学是纳粹上台前德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1934年,担任纳粹宣传和国民教育部部长的戈培尔曾经询问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有着“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之誉的戴维·希尔伯特,摆脱了犹太人影响的哥廷根大学的数学研究的情况。希尔伯特的回答是:“哥廷根的数学?部长,它已经不存在了!”

图片

而那些移民美国的德国数学家则帮助美国建立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大学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布朗大学数学研究生院等一流的数学研究机构,大大提高了美国数学研究的竞争力,并促进了美国应用数学的兴起和发展。

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如此,而直接缩短了二战进程的原子弹研究,关键的4位犹太人就有3人是被纳粹愚蠢的排犹种族政策推到美国的。

其实纳粹德国对原子弹的研发远远早于美国。二战前的德国,物理学研究领先于美英等国,柏林更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圣地”,德国汇聚了世界最优秀的物理学大师。早在1934年,德国科学家就提出了研发核武器的设想,1938年,德国科学家发现核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次年,纳粹德国就组建了专门机构研究开发原子弹。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先研究核武器的纳粹德国直到灭亡也没能生产出原子弹,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大量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因为犹太人身份或者逃离了德国,或者在德国受到迫害,无法发挥作用。

德国负责原子弹项目的量子物理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领导的团队在计算原子弹成分时,错误得出计算结果是一颗原子弹需要好几吨铀235,按照当时的工业技术能力,这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海森堡根据这一错误的计算结果得出原子弹制造不可行的结论。

图片

而最先拥有原子弹的美国,无论是核物理研究的基础还是原子武器的开发,相对于纳粹德国都可以说是后知后觉。1939年上书罗斯福总统提醒他注意纳粹德国核武器研发并提出研究原子弹建议的,恰恰是憎恶纳粹极权统治并且预见到纳粹上台后将会疯狂迫害犹太人,因而在希特勒就任总理当天离开德国的爱因斯坦。

在1941年才正式启动的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中,西奥多·冯·卡门和爱德华·泰勒都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在纳粹排犹高潮中被迫离开故土前往美国。这两人以及出生在美国的犹太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是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核心人物。正是得益于一大批受到纳粹迫害的犹太科学家和美国本土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美国才能抢在纳粹德国之前,于1945年成功生产出能够用于实战的原子弹。

1933年,纳粹上台时,德国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水平和成果稳居世界第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达31人,远远超过美国的5人。然而,由于纳粹的瞎折腾,大量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或被迫害甚至杀害,到战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以及主要新技术的创新研发的中心,诺奖得主也远远超过德国。

由此可见,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反之亦然。在这方面,美国和纳粹德国是上世纪世界最典型的两极。纵观历史,强权的灭亡无不是因为自己的瞎折腾,而最大的折腾就是对人才的迫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