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二十四节气,源于保定

 渐华 2020-05-07

二十四节气

完全适用于保定地区

二十四节气是黄帝在保定的徐水釜山合符统一华夏后,利用“立竿测影”而发明的。所以,只有这个地方,春、夏、秋、冬气候变化才特别明显,即所谓四季分明的地方。其它地方就无法明显分出四季了,有的地方都是温暖天气,江南即是如此。

唐朝杜牧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季来临,江南仍是绿树葱茏,百花齐放,草绿青青。大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冷冬过后,即进入夏天;夏天过后,即天冷成冬天了。

像大同、张家口以北,夏天刚过就进入冬季,农谚有“北风凛冽卷地刮,绵绵群山飞雪花。”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说得就更具体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朝王之焕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同以北,夏天时一日内气温变化相当大。早晨冷如冬,中午热如夏,有谚语:“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根本就分不出春夏秋冬四季了。

元大都(今北京)南定兴县人、元曲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长亭送别”一折时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个保定地区物候变化的秋景,写得多么逼真而淋漓尽致,别处无此物候也。

原来二十四节气,源于保定

保定地区的

二十四节气谚语极为丰富

多年来,人们以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在实践中创出了适合当地农事活动与节气相关的谚语。极其准确恰当的谚语,形容出保定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农事活动的进行时间,今仅摘萃而述之:

▶ 自冬至数九开始物候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语最初产生在保定,保定冬季地冻厚度一般在三尺左右。邯郸地区冻土厚度一尺半到二尺,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在2-3米以上。江南一般地不冻。此全国性的形容词是产生于保定。

▶ 惊蛰地气通:保定在惊蛰节后,地就完全化通了。

▶ 枣芽发,种棉花:科学试验5公分深平均地温在12℃时,就种棉花了,保定正是在枣芽发时,5公分深地温达到12℃以上了。

▶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保定地区春耕春种忙了起来。

▶ 谷雨麦怀胎(麦子打胞了)立夏见麦芒,芒种三天见麦茬。保定地方冬麦生长规律,华中地区有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 立了夏,把扇架;立了秋,把扇丢。皆指的是保定地区。

▶ 叮人的虫子活动规律:七月十五杠嘴,八月十五挺腿。

▶ 喝了白露水,虫子就挺腿。保定是如此,邯郸到十月后才摘掉蚊帐,江南一年四季都挂蚊帐。

▶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七月枣儿发糠变甜能吃了,八月梨儿熟了,九月柿子着色变黄。

▶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干。

▶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 处暑不找黍,白露准割谷。

▶ 处暑不出头(指谷子莠穗),不如割掉喂喽牛。

▶ 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

▶ 立冬不收菜,冻坏你别怪。

▶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小雪节地开始冻,用牲口拉的犁就耕不了地了,大雪河水开始结冰封河,一般小木船就无法在河中行驶了。

▶ 九月九,捂山黄。

▶ 九月九阴,一冬温;九月九晴,一冬冷。

▶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黄帝在徐水釜山合符拉开了华夏文明大幕所创立的一项伟大科学事业,今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震惊了世界,被世界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