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地城市居民公共休闲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西湖为例

 东亚真男人 2020-05-07

摘要

世界遗产地的休闲空间承载着“主-客”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快速城镇化、旅游全球化使许多世界遗产地休闲空间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西湖案例研究表明,世界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具有行为的景观依赖性、参与的年龄分化性、需求的文化倾向性。西湖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整体较高,“东热区”与“西冷区”居民休闲需求与价值认同差异大,但休闲生活行为表达具有一致性,旅游发展、空间配置与个人特征是影响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西湖遗产地亟需加强“西冷区”休闲空间培育,以西延战略缓解主客空间争夺;加强运动休闲供给,改善居民保健型休闲生活质量;继续优化城市公园群,提升居民享受型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休闲品质,提升居民学习性休闲生活质量。

一、引言

休闲本质上是社会活动四大向度中的“情感性”社会现象,是人类追求生活质量的个人行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时空压缩妨碍了公共休闲供给的需求可获性,造成休闲幸福感下降。不过,公共休闲供给强度并不一定与休闲者幸福感正相关,均衡导向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幸福有时具有非直接对应关系,如我国公共休闲设施供给与居民休闲幸福感出现城乡倒挂,又如韩国与澳大利亚在公共休闲时间供给与休闲满意度的不对称差异。要形成科学有序的休闲空间建构与社会调控机制,服务于休闲活动自身的情感取向,就需厘清公共休闲供给与休闲生活质量的内在关系。

世界遗产地的公共休闲空间承载着“主-客”社群生活质量的追求。快速城镇化、旅游全球化使许多目的地公共休闲空间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主-客”共同依赖下的休闲生活空间(面向本地居民)和旅游生产空间(面向外来游客)出现重叠,如果空间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主客休闲生活质量的下降,出现类似法国世界遗产城市Mont-Saint-Michel仅50位居民选择留岛等现象。

杭州市是典型的主客共享型旅游目的地城市。2006年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彼时常住人口为773万人,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3864万人次,主客比为1:5。随着2011年西湖进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2014年京杭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成为型塑杭州经济与社会的重要力量,2016年常住人口增长至981万人,年旅游接待总人数已达到18403万人次,主客比提高至19:1。由于游客的本地社会影响持续扩大(见图1),如何在公共休闲空间建构中实现主客共享共融,有效保障居民休闲福祉,已成为杭州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

本文聚焦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考察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具体研究中,我们于2018年9-11月,对西湖遗产地范围内27个门户社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63%。根据游客拥挤程度将西湖世界遗产地分划分为“东热区”和“西冷区”,此次调查中西湖“东热区”样本占比51.6%,“西冷区”占比48.4%,样本分布见表1。文中对休闲行为避让度、休闲生活满意度、休闲价值认知等变量的测度,均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

调查结果显示,西湖世界遗产地的居民每周平均参加4.08次休闲活动,其中50.08%居民每周参加休闲活动1-3次,日均1.39小时。从“工作-生活平衡”关系上看,除8小时工作时间、8小时睡眠时间外,西湖遗产地居民的8小时生活时间中仅有17.38%用于休闲活动。居民休闲活动组织方式多以“与家人在起”最多(包括“夫妻同行”,29.6%;“孩子”,27.6%;“父母”,17.4%和“亲人”,9.2%),其次为“与朋友一起”(62.6%),休闲活动参与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取向。

二、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特征

(一)休闲行为的景观依赖性

西湖及环湖公园、特色街道、环湖滨水区是世界西湖世界景观遗产的核心要素。从休闲行为上看,公园休闲(52.9%)、沿街漫步(35.6%)、临水漫步(24.7%)和室内休闲(24.5%)也是西湖遗产地居民最惯常的休闲行为,具有显著的遗产景观依赖性(见图2)。

一是惠民利民的公园景观群。为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推动公园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品质化,杭州市常年开展了“最美公园”、“最差公园建设”评比活动,每年推出的优秀A类公园(景区公园)和B类公园(城市公园)名单,有效引领了杭州城市景观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了杭州作为世界园林城市的形象地位。加之,公园免费和市民卡等配套惠民政策的实施,让公园休闲成为市民生活获得感的重要来源。西湖世界遗产地及其周边是杭州市公园景观的主要集聚地,不仅有备受主客欢迎的白塔公园、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学士公园、杭州动物园、杭州植物园等A类公园,也有诸如游客到访量大的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等小公园,成为西湖居民最主要的休闲选择。

二是主客协调的商业休闲景观。近年来,西湖遗产地周边休闲商业业态不断升级,商业休闲环境不断完善,即有“东热区”外来游客喜爱的湖滨商业街、河坊街等旅游特色街,也培育发展了本地居民偏好的延安路、北山街、南山路、南宋御街、青芝坞、梅家坞等休闲商业街,居民聚会、商务洽谈等社交性休闲活动的品质有了较大提升。

三是丰富的亲水休闲景观。西湖因湖而名、以湖为魂,因此西湖居民自古与湖相伴,而湖面和河道、桥亭等亲水休闲景观也已嵌入西湖居民日常生活。如图2所示,闲暇之余,依赖“湖”景观的临水漫步、环湖慢跑等“亲水性”休闲活动成为西湖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休闲参与的年龄分化性

其一,室内休闲的年轻化。分析西湖遗产地居民休闲活动参与的年龄结构,室内休闲活动呈现年轻化的特点(见图3)。其中,少年儿童(18岁及以下)主要以读书、看电视、室内游戏等室内活动为最主要休闲生活样态,户外活动、运动休闲的参与率均较低。显然,少年儿童的运动性休闲参与不足。

其二,环境友好型休闲的老龄化。少年儿童和中青年是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然而调查显示(见表2),西湖遗产地居民的环境友好型休闲具有老龄化特征,少年儿童和中青年的绿地休闲、临水漫步、公园休闲等环境友好型休闲参与明显偏低。

其三,深度休闲参与的社会性缺失。遗产地各年龄段居民的志愿者、义工等深度休闲活动参与度极低,其中以中青年(19-39岁)最低,青少年居民为6.5%,而退休居民仅占1.5%,居民深度休闲的社会性缺失,另一侧面反应了本地居民对遗产地旅游的支持度不足。

另外,休闲参与的资源匹配不足。如表2所示,西湖居民休闲行为图谱中,尽管具有景观依赖性,但休闲行为与最具吸引力的“山”、“湖”自然资源的匹配度尚不足,如公园休闲、绿地休闲、临水漫步、运动休闲等活动参与度还有提升空间。

(三)休闲需求的文化倾向性

尽管客观层面,居民休闲行为具有景观依赖性,但居民主观休闲需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文化性特征(见图4)。城市公园(58.4%)、西湖景点(36.8%)、文博场馆(27.0%)、城市街道(26.3%)等对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内涵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的居民休闲空间需求较高。

一是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不仅是西湖居民休闲参与的第一大类(见前图2),居民对其的休闲需求远高于其他类型,是承载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休闲空间类型。

二是西湖景观。由于游客拥挤,西湖景点并非西湖本地居民日常休闲的主要去处,但居民对西湖景点休闲有较高需求愿景。西湖不仅是世界的西湖、中国人的西湖,更是西湖人的西湖,西湖之于西湖居民更是文化认同、地方感的寄托之所在,为本地居民寻找释放景区休闲需求的空间也是遗产地的社会责任。

三是文博场馆。近年来西湖世界遗产地发展形成了大批文博场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浙江图书馆、杭帮菜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是居民最期待享有的三种休闲空间类型之一。

(四)休闲生活质量普遍较高

根据调查设计,以居民对休闲空间重要性认知考察休闲价值,以居民休闲满意度考察休闲空间供给的实际功效。如图5所示,除宗教寺庙、体育场馆、健身小操场外,西湖遗产地居民对公共休闲场所的价值认同普遍较高,13类休闲空间中10类休闲满意度高于休闲价值认同,西湖遗产地公共休闲空间质量总体良好,并形成了三个簇群。

第一簇群是以公园与文博场馆为首的休闲生活质量实现载体。杭州市实施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文博场馆免费化后,居民休闲生活的“感知获益”得到明显提升。西湖居民对各类休闲场所评价中,以社区公园、城市公园和文博场馆满意度最高,空间建构功效良好。

第二簇群是以其他文化空间为中坚的休闲生活质量实现载体。西湖遗产地居民对宗教寺庙、书屋书店、体育场馆等文化休闲场馆的价值认同与满意度均较高。但因灵隐寺、岳庙等宗教寺庙位于旅游热点区,游客拥挤造成一定程度的主客休闲空间竞争,休闲满意度地低于价值认同;而体育场馆、健身小操场等运动休闲场所供给也有可提升的空间。总体而言,第二簇群休闲生活空间作为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仍需继续提高品质。

第三簇群为其他。城市广场、临水休闲区、西湖景点、美术馆、步行街、纪念馆等休闲场所的居民满意度明显高于休闲价值认知,休闲空间供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休闲空间分异

(一)旅游影响下居民休闲行为的弱空间分异

如表3所示,旅游发展对西湖遗产地居民的客观休闲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主客关系并非改变休闲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西冷区”多数区域的游客拥挤度小,但居民室内休闲依旧占比较高(47.5%),说明居民日常休闲的静态化是普遍性,而非区域性旅游影响(如旅游拥堵)而产生问题。

(二)旅游影响下居民休闲需求的强空间分异

一是西湖“东热区”,以文化休闲体验为主。从休闲需求值看,西湖“东热区”居民受主城区城市经济和遗产地旅游发展叠加性影响,主客休闲空间争夺客观存在,对于体育场馆、城市公园、文化馆、博物馆的内生性需求明显高于“西冷区”(见图6)。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地方感,文化型休闲偏好逐渐形成。

二是西湖“西冷区”,以社区休闲体验为主。“西冷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户外休闲丰富,但是居民对于健身小操场、社区广场等社区型休闲设施增配显示出相对“东热区”居民更高的需求。

(三)旅游影响下居民休闲认同的强空间分异

调查显示,在西湖遗产地游客集聚的“东热区”,社区居民对各类休闲空间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对休闲空间价值认同度(见图7),遗产地旅游拥挤区的公共休闲空间建构取得了良好的福祉效应。而“西冷区”居民对西湖景点、文博场馆、纪念馆、美术馆等文化景观类休闲空间满意度较高(见图8),且休闲空间供给质量较高;宗教寺庙、社区公园、健身操场等休闲场馆的供给质量还需提升。

四、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具有主体性、社会性、空间性,休闲生活质量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即主体性因素(居民个人因素)、社会性因素(旅游发展因素)、空间性因素(空间配置因素):

(一)旅游发展因素

首先,旅游拥挤引起社会性的休闲避让。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与旅游流空间高度叠加,避让型本地居民超过总量50%(如图9所示),非避让型游客仅占9.4%。且居民休闲行为的避让倾向具有全社会性,不因日常生活空间的游客集中度不同而不同,如“西冷区”居民52.3%有避让倾向、“东热区”居民为60.7%,旅游拥挤因素是影响西湖居民休闲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

其次,遗产景观的主客争夺与居民高避让性。西湖遗产地西湖观景点、临水休闲区、文化馆、博物馆、城市公园等旅游热点区,因客观存在的主客争夺,居民避让旅游指数较高(见图10);其中以宗教类、艺术类特色文化体验空间——宗教寺庙和美术馆的避让指数最高。而社区公园、健身操场等日常休闲场所的居民避让指数相对较低。

最后,旅游影响居民休闲生活参与度。西湖遗产地居民当被问及“无游客到访时”休闲参与度的变化时,如图11所示,所有休闲项目的参与度都有提高。可见,旅游是影响居民休闲参与度的重要指标,且对社区公园、健身小操场等社区类休闲空间的影响指数最大。

(二)空间配置因素
休闲空间功效测度过程中发现,休闲空间的类型配置是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因素,如图12所示,不同类型分组往往对休闲生活质量影响不同,居民休闲生活质量与休闲空间的价值出现倒挂,健康保健型的运动休闲空间对应的居民休闲生活质量低。

其一,特色景观性休闲空间,有着较高质量的休闲生活。西湖的遗产地观景点、临水休闲区、步行街等特色景观性休闲空间建构功效良好,休闲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

其二,文化性休闲空间,具有感知平衡的休闲生活。西湖居民对文化馆、博物馆、书屋书店、城市广场等文化休闲空间的休闲满意度与功能感知基本持平。

其三,运动性休闲空间,其休闲生活质量较低。宗教寺庙、健身小操场、体育场馆、社区公园等休闲空间功效指数偏低,本地居民的休闲满意度相对于其功能价值偏低。
(三)居民个人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直接相关。休闲参与越多,休闲满意度越高。一方面,时间与收入因素影响居民避让倾向。西湖遗产地居民的居住时间和次均休闲时间越长,居民形成稳定休闲行为模式时,越不会产生旅游避让倾向;相反,西湖居民中个人收入越依赖旅游发展,或居民个人生活时间相对碎片化,则更易产生旅游避让倾向行为。居民个人避让倾向影响了实际休闲参与,最终影响个人休闲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年龄与居住时间影响个人休闲生活质量。从场所依赖上看,西湖遗产地居民居住时间和年龄的增长,景观型休闲空间(如城市公园、临水休闲区、西湖景点)、社区型休闲空间(如健身小操场、城市广场)的休闲活动就会增加,休闲满意度越高。

五、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提升对策

(一)加强“西冷区”空间培育,缓解主客休闲空间争夺

针对游客高度集聚于西湖“东热区”以及“西冷区”居民对健身场馆、社区公园等社区型休闲场所配置需求偏高等现实问题,未来西湖遗产地居民的休闲服务配置,应着力加强完善“西冷区”休闲供给体系,缓解西湖遗产地主客休闲争夺问题。“东热区”,培育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休闲场馆,推进生态友好型的自然公园建设;“西冷区”,查缺补漏,加大对社区公园、户外活动休息场点投入,培育发展特色休闲街道,引导休闲商业发展,全面提高“西冷区”居民休闲获得感。

(二)重点加强运动休闲供给,提升居民保健型休闲生活质量

针对遗产地居民休闲生活静态化的问题,应着眼于解决运动性休闲空间供给的不足,加大现有体育场馆开放力度的前提下,建议整合社区、学校及事业单位的运动场馆,探讨合理的市民开放机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散步、跑步、打球、练拳、基础健身等运动性休闲机会。

(三)继续优化城市公园群落,提升居民享受型休闲生活质量

城市公园、临水度假区、休闲绿地等休闲空间,对于休闲者形成快乐感、放松感与充实感具有积极价值。因此,西湖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高参与度、高满意度和高需求性,使城市公园成为保障本地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核心载体。建议在环湖公园群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坚持质量引领,继续完善公园年度评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遗产地周边缓冲区的公园投入力度,培育新的优质公园群落,不断提高居民休闲生活的获得感。

(四)全面提高文化休闲品质,提升居民学习型休闲生活质量

西湖遗产地的文博物场馆获得了公众高度认同,但宗教寺庙、书屋书店等文化场馆的功效有待提升,未来西湖居民的文化休闲亟需学习型休闲场景的充分营造。一是应继续挖掘提高西湖遗产地文博场馆价值,通过大型活动,在西湖博览会、西湖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基础上,培育发展各类音乐节、艺术节等公众文化活动,鼓励居民通过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深度参与遗产地文化休闲活动,不断巩固西湖居民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二是推进文化休闲与科技学习相融合,促进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新的专题科技文化场馆,为青少年研学休闲提供充足场所。 

作者:张海霞,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张晟,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