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可能每天生活在粗暴式教育里!

 天权成长道 2020-05-07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国外影视剧里,反复讲述幼年时期的经历导致心理创伤,比如:幼年时期母亲遭遇家暴、自己遭遇家暴、校园霸凌等,在当事人心里留下深刻阴影,进而严重影响他成年以后的正常生活。

但是这种情况在国内似乎被重视程度一般,我们这一代仿佛被父母打、被老师打是家常便饭,就算是遭遇家暴往往也是公众一顿谴责以后散了。

对当事人后续的生活、心理影响?哦,那是以后的事情。

是美国人太矫情了吗?还是中国人活得太糙?

我想说的是,家暴和心理创伤是真实存在的,有可能你的孩子每天就生活在粗暴式教育环境里,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成长。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中指出,虐童行为是不分国界的,全球约有3亿名2-4岁的儿童受到监护人、父母体罚或虐待、长期语言伤害。

01

常见的粗暴式教育模式

比较式教育:你怎么就不如隔壁家xx

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神奇、可怕的存在,可能存在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父母往往善于拿别人家的孩子各种长处举例,用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较式教育,并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相反因为长期受比较孩子将会一直处于“怎么样我都不行”的自卑中。

强制性教育:如果你不xxx,你就是错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将父母的地位拔高到了说一不二的程度。

父母们善于以强制命令直接要求孩子服从,反之则可能受到各系列惩罚。

部分家长甚至以“孩子怕我,我一开口他就老老实实”为荣,在日常生活中也以命令式语气跟孩子沟通:“给我回去做作业,现在!

示弱式教育:妈妈都是为了你!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利用示弱来引发他人的愧疚感从而操纵他人,包括家长对孩子也一样。

我们有时会听到父母声泪俱下的哭诉:“爸爸妈妈为了你舍不得吃穿,累死累活给你创造好条件,你怎么可以这样糟蹋我们一片苦心”“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

这时,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劣势,引发孩子内心的愧疚感:是因为我才导致爸爸妈妈这么难过,我是错的,我对不起父母。

通过情感上操纵,父母回避掉了自己的责任,也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体罚式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体罚是最典型、明显的暴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用暴行这两个字过于严重了。

但是换一种场景,你就会觉得这种情况稀松平常:

孩子写作业粗心大意总出错,辅导作业的爸爸当场给孩子一巴掌。

孩子哭出声:“你是一个坏爸爸,我要告你虐待小孩!”

爸爸气笑了:“我是你爹!我打你天经地义!”

妈妈劝孩子:“你要是认真写作业,爸爸怎么可能会打你?”

“因为你不听话,所以才挨打”这个思维仿佛普遍存在于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但是它只能是你粗暴对待孩子的借口,不是理由。

打一顿,除了能发泄你内心的愤怒,让孩子变得怕你以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忽略式教育:别理他,过一会他就好了!

心理学中通常将忽略式教育指代儿童情感忽视,它指的是父母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

它常常存在于如下场景中: 孩子大哭大闹,晾着他等他温顺下来再说。

孩子道歉时,故意冷漠对待给他点颜色瞧瞧;大孩子想父母抱抱时,认为孩子是矫情(尤其是男孩子,父母会觉得不够坚强从而故意无视)。

这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冷漠、拒绝,都会让孩子理解为父母心里是不在意自己的,自己是不应该跟父母倾诉感受的,久而久之等到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概率就会很大。

粗暴式教育之所以被父母们广泛运用,原因是父母追求立刻见效的“听话”,但是长期处于粗暴式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后遗症:

  • 退缩、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 自我批判、抑郁焦虑情绪增多;

  • 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 影响学业表现、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 成为粗暴式沟通模式的传递者......

影响将会持续到他成人后进入社会,反复出现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应对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当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获得社会支持、不知道寻求心理帮助,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心理创伤等诸多症状。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够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用爱和包容去教育孩子。

没有一个人天生是玻璃心,所有的创伤都是来源于他幼年时期家庭环境中遭遇应激或长期内部负面情绪的压抑和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