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信天游:榆林镇北台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0-05-07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陕北信天游:榆林镇北台

2014年8月 陕西榆林镇北台 门票30元

榆林地处陕西之北,陕甘宁蒙晋接壤之地,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也是大漠通往内陆的交通要道之一,素有“九边锁阴”、“雄镇三秦”之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朝榆林地区就修有秦长城,置郡县(属上郡)。

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防御蒙古人,重修长城。“凡天下要害之处, 专设官统兵镇守”,各军镇均设在长城沿边地区, 故“九镇”亦称“九边”,榆林镇即是其一。

随着边境形式的稳定,蒙汉互市已成繁荣之势,无论两族,不知争战。但蒙族上层则利用互市之机,不断地扰边乱塞。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浚,查地度形,向万历皇帝奏请筑台:“予念红山边市,去镇城止十里许,当贡市期,万骑福辏,脱有意外,悔无及”。万历皇帝朱笔一挥,获准筑台。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余子俊在秦、汉、隋长城的基础上,率兵民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和款贡城、易马城。之后又在款贡城西南角筑起了镇北台,气势威严,居高临下,屯兵住将,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镇北台成为长城“三大奇观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镇北台以红山顶山体为基座,分四层叠起,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台呈正方梯形,逐层收进。一层为外城,二层为墩台,三层高4.1米,四层周长35.44米,台上四面围以女墙,设垛口,台顶正中建有瞭望哨棚一间(已毁)。

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进深12米。外墙高10米,内墙高5.5米,上设垛口,东墙置城门,南墙与长城相连,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

拾级而上达二层台基,四周相通,十分宽敞。

当年守台戊卒营房环列,现照原形制复建营房作为长城博物馆展室。

古时榆溪河两岸榆树成林,镇北台二层保留下两棵百年老榆树。

二层台南侧开一洞门,洞门题额“向明”,为建台时涂宗浚所书。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已毁。

沿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

沿三层台东外砌踏步达顶层四层。顶层台面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

各层四周相通,台上均砌城砖垛口,高约2米,一宽一窄相隔,窄的用于放箭,宽的用于瞭望。下方还有小口,是为了用矛刺爬梯而来的敌军。

四层顶向下俯瞰

紧依镇北台下方建同期修筑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款”有“款待”之意;贡为朝贡,是明皇朝款待、赏赐民族来使,接受纳贡和洽谈边贸事务的场所。当蒙汉政治、军事关系比较缓和的时候,蒙古经常派遣使者携带牲畜及其他特产送给明朝皇帝,称进贡。对此明朝以较高的价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布帛绸缎、医药、各类生活用具等让使者带回,同时送一些银两,称“回赐”。款贡城就是为此而建的交接场所。

镇北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址,也叫红山市,俗称民市、买卖城。是明嘉靖初年(1525左右)与蒙古鞑靼议和后在长城线上设立的11处互市场所之一。直至民国时期,易马城一直是蒙汉群众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