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证思路往往源于大自然的馈赠!

 魏征故乡人 2020-05-08

古代哲学一直强调“天人相应”,这既是养生保健的要旨,也是治病救人的思路源泉。这也就是“道法自然”的其中一部分含义体现。

一、“天人相应”,理解自然

想起有一个学者举过“疏导河流”这么一个例子去探讨《内经》里面的一段话。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太记得清楚了,一时之间也想不起该从看过的哪本书里面找到原篇文字来引录摘抄,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一下文字,并拓展补充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大概是说有一条河流,由于泥沙沉积,河床越来越高,以至于在非汛期的时候出现断流了。

中医临证思路往往源于大自然的馈赠!

这种情况下都会想出哪些处理方案呢?1、选择从其它河流引流过来,保证非汛期时候不断流;2、花大力气清除沉积的泥沙,改造河床,保持河道畅通;3、在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前两个方案都比较好理解,但第三个方案就值得推敲一二了。提出第三个方案的思路是怎样的呢?首先分析,导致河床变高是因为泥沙不断沉积,而泥沙沉积是因为上游水土流失,而上游水土流失的根源不正是植被的破坏,固守不住吗?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第一个方案,从其它河流引流,短期内这一条河流的水量似乎是有所保障了,但同属非汛期,其它河流的水量要分流给它,还能保证自身的水量吗?能保障其它河流不因此造成损害吗?再者,如果进入汛期,这样的改造会不会对某些河段地域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第一个方案必然是短暂的、临时使用的,不能作为长久计。

分析第二个方案,清除沉积的泥沙,需要耗费多大的力气?能耗得起重复的清理工程吗?而且清理的过程中会不会因为过度清理造成河道稳定性呃破坏?如果汛期的时候,被改造的河道能够适应得当吗?所以,这一个方案可以多次运用,但也不是根本之计。

现在看来,只有第三个方案最符合自然规律,也最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心要旨。

二、“天人相应”,思考中医

记忆当中,举这个例子的作者是引导大家思考治疗“糖尿病”。

阴虚火旺的,用滋阴清热法。

湿瘀困中阳的,用健脾祛湿法。

而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作者建议应当注重疏肝行气,使周身气机顺畅,符合医圣张仲景把厥阴病的主证与“消渴病”相挂钩的论述。

把“疏导河流”这个思路对应在人的五脏上:肾为水,脾为土,肝为木。水源不够,滋阴养肾;泥沙瘀积,健脾祛湿;气机不畅,疏肝行气。

这不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吗?人和自然竟是如此同频、和谐、统一!

中医临证思路往往源于大自然的馈赠!

三、延伸理解,植根自然去拓展中医临证思路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拓展延伸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把这个论述套在经络上面,例如说由于某一条经络瘀滞不通,导致某一肢体出现麻木(血不荣则发而为麻木不仁),这时候该有哪些处理方案呢?

1、引经灌流,例如补肾经,例如选用其它补气补血的特定穴,例如表里经,例如原穴络穴。2、疏通经络,局部强行疏通,强刺激,刺络放血,火针等等,也可以活用膈俞、血海等特定穴。3、自然还有第三种方案,就是疏畅全身气机,上游经络的疏导调拨,任督冲脉等奇经八脉的贯通,甚至还包括情绪的引导。

这里非常体现“肝”、“气机”的重要功效了。调肝,既能活血养血,还能疏畅气机,简直不要太重要了!

中医临证思路往往源于大自然的馈赠!

四、课后讨论

再延伸一下,“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真的只是局限于理解为“风邪具有容易走窜的特性”或“风邪容易夹杂携带在其它病邪里面,合而为害”这一层意思吗?看完我上面写的文字,你会不会对这些话又有一点不一样的理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