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子女与父母间的沟通,应该少讲道理

 沧海一粟1951 2020-05-08

  成年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很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与父母的沟通,不能再像独立意识未形成时,简单的倾听;如果还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不同得思维观念,就更容易使得双方,无话可说。

  那么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建议:沟通的内容,尽可能的少涉及道理,把话题掰开揉碎了讲。

  道理这个东西,本来要求的就是,放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说得通。比如成年人士的婚陪问题,大家都知道适龄人士应该婚配。

  但好多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都是由道理切入的,比如“你都多大了,该找一个对象了”“该找个对象啦”,这样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很可能得到的回复是“还早”、“不想”“说这件事就烦”或者“嗯”。

  确实,适龄单身人士应该找对象,但是具体到个人身上,找对象这件事是非常复杂的。

  在父母与子女说婚配这个话题上,说该与不该,不如赶紧地讨论,想找或者能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在对期望对象的讨论中,确立一些具体的标准,比如:身高、样貌、简单的家庭情况,再个性化一点,还可以谈到个人爱好,等等;

  又可以由这些标准,反思自身自己的情况,看是否和期望很好的配合,哪些需要改变或者提高。父母也容易结合他们丰富的阅历,给出合理的意见,形成良好并有效的交流。如此,找对象的话题就能鲜活起来。

  适龄单身应该找对象,因为普遍共识,并没有多少沟通价值,至少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是这样的。所以当沟通的双方,以道理开始或答复这个话题,往往这个话题会很快结束。

  有共识的道理,在沟通中,尽量避免直接讲出,让彼此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有异见的道理,也要尽量避免在沟通中出现。

  当子女开始形成独立意识,就会有一套自己信奉的道理。不同个性、不同观念的人,有自己不同的道理,都能说得通,也行得通。比如有些能最在意自己的健康,而有些人更在意容貌。

  这都没什么问题,但是一碰撞,就容易出问题了。怎么解决?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玩道理的对对碰,避开它们,谈点实际的,比如形成这些道理的基础,基础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容纳彼此,就更好沟通。

  少讲道理,是指说话的内容。除了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态度也值得重点关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之一,沟通至少要应该,不去破坏这个关系。

  子女未成年前,和父母积累下了深厚的爱,在子女成年开始,因为沟通不得当,慢慢就会流失,这是很可惜的。

  很多父母可能习惯,以居高临下态度和子女讲话,因为子女未成年时这样沟通,效率最高。当这样的态度,随着子女年龄增长,讲不下去了,父母的话就会变少。

  父母话语变少,是因为子女对父母讲的话,越来越不爱听,不爱听肯定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没有有效的沟通,是很难及时的了解沟通双方的。

  子女需要有耐心,去与父母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耐心听,是有耐心的沟通。耐心是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态度,是对父母的尊重。

  父母在这时候也可以尝试,以更平等的身份,去和子女沟通。尊重并且引导子女,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

  培养并保持自己的耐心,可以说是修性有道;父母子女间有合适的沟通方法,即行事得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