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舞是把“双刃剑”,“揠苗助长”不可取

 乐康居 2020-05-08
文/郭跃明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孩提时代是人一生中学习能力和可塑性较强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乐于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舞蹈就是受家长们欢迎的特长之一。许多家长希望舞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的肌肉、骨骼“拉长”,身高“拔高”,变得有气质。

适度的舞蹈活动有助于孩子身心发育

舞蹈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练舞期间,孩子的生理机能得到系统性加强,身体各部分机能的运作更加协调。适度的舞蹈活动能锻炼心肺功能;学习间歇练舞,劳逸结合,对儿童的内分泌有积极的反馈作用;适当的运动也能刺激骨骺的生长,增进骨骼吸收钙与磷的水平,加强骨内沉积骨矿物质的效率,从而提升骨的生长速度;新陈代谢也相对旺盛,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骼发育,有利于生长发育;舞蹈能促进骨与肌肉、韧带之间的协调性,也能提高身体力量、爆发力、耐力、平衡能力,四肢的协调运动则锻炼了大脑的协调性。
从心理上来说,孩子跳舞时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对于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起着重要作用。舞蹈不只是孩子蹦蹦跳跳、玩玩游戏的“小儿科”,而是文化知识、审美等的“输入”,再对其进行记忆、想象、模仿“输出”的过程,对于强化记忆力、注意力,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但是孩子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基因、遗传、人种、地区、营养、性别、睡眠、户外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运动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单纯想靠舞蹈这样的运动方式促进生长发育,是不现实的。

孩子的脊髓损伤难以通过X线片察觉

舞蹈是把双刃剑,科学、适量的舞蹈运动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幼儿时期(1~3岁),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以及灵敏度、肢体控制力、应急能力、自控性、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不及成人,在相同情况下,更容易受伤。若是急于求成,违反孩子身心特点,进行“揠苗助长”式舞蹈运动,可能会让孩子很“受伤”。
在孩子学习舞蹈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就是因动作难度大或不规范等造成的脊髓损伤。尤其是在做下腰等难度较大的动作时,由于躯体极度过伸,压力超过了生理极限。
孩子的脊柱有着独特的解剖特点:关节面浅,方向比成人更水平,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椎间盘含水量高,韧带松弛,软骨含量高,较成人能够承受更大范围的屈伸牵拉,而不出现撕裂、断裂,脊柱具有生理弯曲度小、弹性好、易变形的特点;胸腰椎交界处脊髓血供分支少,较狭窄,外伤时更容易因缺血而致脊髓损伤。
上述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使得孩子在外力的作用下,椎体发生瞬间移位,随后自行复位,导致脊髓损伤而不伴有骨折及脱位。而X线检查上往往也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故称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俗称脊髓休克。

习练舞蹈,不是越早越好

学舞要适应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遵循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孩子3岁之前不适合学舞蹈,8岁之前应避免劈腿、下弯腰等高难度动作;若起腰,也要科学,比如俯卧推地起腰、俯卧后吸腿推地起腰。学舞不能操之过急,最好从孩子8岁后开始学舞,同时坚持科学适度原则,选择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舞种。
脊髓损伤的主要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异常。与个体差异有关,且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不同,8岁以下的孩子,年龄越小,脊髓损伤的程度会越大。
学舞有风险,下腰需谨慎,但防应重于治。孩子学舞,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态,目的要“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学习舞蹈的目的应在于锻炼身体、培养情操、提升气质。切不可望子成龙,太过功利,急于求成。

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舞蹈损伤

儿童学舞,也会常见踝关节扭伤、腿部肌肉拉伤等。学舞时踢腿过高、压腿过猛、拉伸过度,如劈叉时,容易造成大腿后群肌肉拉伤;跳跃、落地失稳、旋转、翻跟斗等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或跟腱断裂。由于幼儿韧带的强度较骺板的强度大,踝部的扭伤还可导致胫腓骨远端的骨骺发生分离骨折,有可能影响肢体的生长发育。因此,每次练舞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循序渐进,不可过分疲劳。
舞蹈过程中若不慎摔伤,损伤多为上肢,尤以肘关节和前臂为主。一旦损伤后出现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畸形等情况,应立即休息,同时冰敷、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初期也可以用一些凉血消肿止痛的中药或中成药外用),并及时到专业的小儿骨科门诊进行诊治。
家长一定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为孩子选择正规资质、课程设置科学规范、硬件和软件保护措施齐全的舞蹈机构。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20年3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