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孩子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基因、遗传、人种、地区、营养、性别、睡眠、户外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运动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单纯想靠舞蹈这样的运动方式促进生长发育,是不现实的。 舞蹈是把双刃剑,科学、适量的舞蹈运动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幼儿时期(1~3岁),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以及灵敏度、肢体控制力、应急能力、自控性、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不及成人,在相同情况下,更容易受伤。若是急于求成,违反孩子身心特点,进行“揠苗助长”式舞蹈运动,可能会让孩子很“受伤”。 在孩子学习舞蹈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就是因动作难度大或不规范等造成的脊髓损伤。尤其是在做下腰等难度较大的动作时,由于躯体极度过伸,压力超过了生理极限。 孩子的脊柱有着独特的解剖特点:关节面浅,方向比成人更水平,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椎间盘含水量高,韧带松弛,软骨含量高,较成人能够承受更大范围的屈伸牵拉,而不出现撕裂、断裂,脊柱具有生理弯曲度小、弹性好、易变形的特点;胸腰椎交界处脊髓血供分支少,较狭窄,外伤时更容易因缺血而致脊髓损伤。 上述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使得孩子在外力的作用下,椎体发生瞬间移位,随后自行复位,导致脊髓损伤而不伴有骨折及脱位。而X线检查上往往也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故称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俗称脊髓休克。 学舞要适应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遵循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孩子3岁之前不适合学舞蹈,8岁之前应避免劈腿、下弯腰等高难度动作;若起腰,也要科学,比如俯卧推地起腰、俯卧后吸腿推地起腰。学舞不能操之过急,最好从孩子8岁后开始学舞,同时坚持科学适度原则,选择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舞种。 脊髓损伤的主要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异常。与个体差异有关,且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不同,8岁以下的孩子,年龄越小,脊髓损伤的程度会越大。 学舞有风险,下腰需谨慎,但防应重于治。孩子学舞,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态,目的要“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学习舞蹈的目的应在于锻炼身体、培养情操、提升气质。切不可望子成龙,太过功利,急于求成。 儿童学舞,也会常见踝关节扭伤、腿部肌肉拉伤等。学舞时踢腿过高、压腿过猛、拉伸过度,如劈叉时,容易造成大腿后群肌肉拉伤;跳跃、落地失稳、旋转、翻跟斗等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或跟腱断裂。由于幼儿韧带的强度较骺板的强度大,踝部的扭伤还可导致胫腓骨远端的骨骺发生分离骨折,有可能影响肢体的生长发育。因此,每次练舞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循序渐进,不可过分疲劳。 舞蹈过程中若不慎摔伤,损伤多为上肢,尤以肘关节和前臂为主。一旦损伤后出现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畸形等情况,应立即休息,同时冰敷、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初期也可以用一些凉血消肿止痛的中药或中成药外用),并及时到专业的小儿骨科门诊进行诊治。 家长一定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为孩子选择正规资质、课程设置科学规范、硬件和软件保护措施齐全的舞蹈机构。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20年3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