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春秋篇章着墨最重的诸侯。就连春秋与战国这两个特殊时期都是以三家分晋作为标志的。 晋国 可以说: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国的辉煌是由六卿十一个世族历经二十一代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并且建立了划时代的最早的家族执政内阁制。 晋国,周朝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晋国连立国都是华夏文明的见证。“ 契约精神”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天子成王年幼时,携胞弟叔虞游园,刚好唐地叛乱的消息传来,成王已是将一片桐叶折成玉珪的形状,对叔虞说:等扫除唐地叛乱后,就将唐分封给你。 玉圭 后来叔虞成年,需要外封,周公就说起这件事,成王说,当时还小,不过是戏言而已。但是周公坚持要成王遵守“契约精神”。 桐叶封弟 叔虞建邦与唐地,因唐地有晋水故有称晋国。太史公在《史记》中用“晋唐叔虞”来表述。 晋唐叔虞也成为唐氏、晋氏的开宗鼻祖。 唐氏族徽(家纹) 晋唐叔虞就封晋唐国,史称“桐叶封弟”,在历史一直作为信誉、诚信、契约的象征。 晋世家崛起于晋文公时期,晋文公归晋后,创立三军六卿制。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组建家族内阁,是世家崛起的起点,晋文公为何组建家族内阁呢? 晋文公重耳 一、晋室公族遭到摧残; 晋献公八年,献公将原晋国诸公子全部屠杀,晋室本家人员凋零,权利之位空缺。 二、废长立幼; 献公二十一年,逼死太子申生,二十二年迫使公子重耳流亡;二十三年迫使公子夷吾逃亡梁国,立幼子奚齐为太子; 三、晋国内乱,文公继位; 奚齐、悼子先后被杀,晋惠公失信诸侯,怀公身亡,重耳回晋继位。 四、文公三军六卿; 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三军六卿; 五、文公组阁;以中军将为正卿,中军佐为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为下卿,并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按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 六、外放公族; 晋文公后,晋室公子都安置在外,以防止公族相残; 至此晋国世家崛起; 历代正卿中军将(执政) 晋国的家族执政 晋国的家族执政 晋国正卿:赵氏3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韩氏2人;魏氏1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栾氏1人;狐氏1人,总计21人 家族执政时间:赵氏45年;智氏36年;韩氏34年;魏氏5年;范氏17年;栾氏14年;先氏10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狐氏1年不足,总计180年,二十一代执政。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这180年间是晋国六卿十一个世族成就了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也确立晋国家族内阁制。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 捍卫华夏文明的晋国: 一、尊王攘夷;以赵盾为执政的晋国,协助周天子平定王子带之乱;对外赵盾是尊王攘夷,对内赵盾是坚决维护晋室; 尊王攘夷 二、确立家族内阁;为了避免晋国世家相残,确立了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 三、称霸华夏;对外代行天子之职,维护华夏秩序,确保诸国国祚的延续;对内有韩献子力保赵氏孤儿,确保晋室世家完整; 四、协助华夏诸国抵抗异族入侵; 晋国世家的起源: 晋国世家有六宗族十一家族组成,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荀氏、程氏、中行氏(绝嗣)、智氏的起源: 程氏、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出自晋国公族,姬姓。 原黯出任晋国大夫,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原黯,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为智氏,中行氏、程氏、荀氏实出于一宗。 荀氏、程氏、中行氏、智氏同宗,作为晋国世家180年间共传承10代,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别为中行氏)、荀首(别为智氏)、荀骓(别为程氏) 第四代:荀庚、智罃、程滑、程季 第五代:中行偃、智朔、程郑、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吴、智盈 第七代:中行寅、荀跞 第八代:智申、智果、智徐吾(别为涂氏) 第九代:智瑶、智宵 第十代:智颜、智开、智国、智宽、智秀(别为程氏) 按宗法制,五代别处一族。荀氏、程氏、中行氏、智氏在现代已经出五服而分族,但在晋国世家之中虽不同氏家,但同宗(同一高祖),为一宗族。 宗法制示意图 中行氏一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后,中行文子投奔齐国,在西汉时期绝嗣; 智氏一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氏、赵氏、魏氏联手打败,韩赵魏大肆屠杀智氏族人,幸存智氏后裔投奔秦国。 ![]() 荀氏一族即使在智氏失去执政,依然是颍川世家,在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之后虽说没落成了士族,但却是当时的士族领袖,有荀氏八龙,荀彧更是执政。后荀氏一族效忠汉室被曹氏一族打压而没落。 程氏一族战国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宋朝时才有程氏兄弟开创程氏理学,奠定了程氏一族的辉煌。 赵氏一族的起源: 赵氏以赵盾为代表,对外尊王攘夷,对内维护晋室。严格遵守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因信誉而受尊敬,家族即使受难,也先有韩献子力保赵氏孤儿,后晋室归还封地以及爵位,重建家族。 ![]() 赵盾 可以说,晋国传承到此,从桐叶封地开始的契约精神还依然流淌在晋国世家的血液之中。 赵氏出自嬴姓。周穆王时,嬴姓(非大宗)造父有功,封于赵城,建立赵氏一族。 ![]() 赵氏一族传至周幽王时,叔带迁徙至晋国,五世孙赵夙,因立功得耿城,正式成为晋国世卿一族。 ![]() 赵氏族徽(家纹) 赵氏一族世系: 第一代:赵夙(叔带五世孙) 第二代:赵共孟 第三代:赵衰 第四代:赵盾、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 第五代:赵朔、赵旃 第六代:赵武、赵胜 第七代:赵成、赵获、赵午 ![]() 战国 第八代:赵鞅、赵稷 第九代:赵无恤、赵伯鲁、赵罗 第十代:赵周、赵嘉 第十一代:赵浣 第十二代:赵籍 赵氏一族一直是华夏民族中的显族,赵籍参与三家分晋,跟韩氏、魏氏一同贿赂周威烈王,为烈侯,赵氏一族晋升为公族。 后来赵氏一族还建立了南北宋,更是晋升到了皇族。不过随着宋朝的湮灭而重新回归家族。 狐氏一族 狐氏一族出于晋国公族,姬姓。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偃(别为贾氏) 第三代:狐溱、狐射姑(贾季) 第四代:狐鞫居(别为续氏)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时与执政大臣赵盾在君主选择上出现分歧,逃离晋国。 先氏一族先氏一族出自晋国公族,姬姓。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轸(也称原轸)、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 第五代:先谷 先氏在第五代先谷时,勾结犬戎作乱,被晋公驱除晋国。。 郤氏一族郤氏一族出自晋公族,姬姓。叔虎因功封于郤邑。 第一代:郤豹 第二代:郤芮、郤谷、郤溱、郤义、郤称 第三代:郤缺(别为冀氏)、郤扬(别为步氏)、公子伯纠 第四代:郤克、郤犨(别为苦成氏)、步招、蒲城鹊居 第五代:郤锜、郤至(蒲城鹊居子,别为温氏)、郤毅、郤乞 郤氏在三郤时,内外骄横,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败亡。 胥氏一族胥氏出自晋国公族,姬姓。 第一代:胥臣、胥婴 第二代:胥甲 第三代:胥克 第四代:胥童 胥氏在胥童时没落。 栾氏一族栾氏出自晋公族,姬姓。晋靖侯之孙,宾,封于栾邑,其后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世族。 第一代:栾宾 第二代:栾成 第三代:栾枝 第四代:栾盾 第五代:栾书、栾京庐 第六代:栾黡、栾钺、栾纠(栾书子,别为卞氏) 第七代:栾盈、栾鲂、栾豹、栾乐 栾氏在栾盈时没落。 ![]() 魏氏族徽(家纹) 魏氏一族魏氏出自姬姓毕氏,毕万因功封于魏城,建立魏氏世族。 第一代:毕万 第二代:芒季(毕万之子) 第三代:魏犨、魏寿余 第四代:魏颗(别为令狐氏)、魏悼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 第五代:魏绛、魏颉、魏相、 第六代:魏舒、魏戊 第七代:魏取、毕游 第八代:魏曼多 第九代:魏驹、豫让(毕游孙) 魏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魏国,魏氏一族晋升为公族,后亡,从新回归家族一列。 ![]() 韩氏族徽 韩氏一族韩氏出自晋公族,姬姓。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氏。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万 第二代:赇伯(韩万之子) 第三代:韩简 第四代:韩子舆 第五代:韩厥、韩穿 第六代:韩起、韩无忌 ![]() 战国 第七代:韩须、箕襄(韩无忌子,别为箕氏) 第八代:韩不信、韩固、韩康(别为蔺氏) 第九代:韩庚 第十代:韩虎 韩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从而从世家家族晋升为公族,后韩亡于秦,从新回归家族。 ![]() 赵厥子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是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按“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首相,国君虚君类似现代的英国、日本)晋国。对外“尊王攘夷”,对内精诚团结,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的辉煌正是由六卿十一个家族历经二十一代执政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这一点,无疑是华夏民族绝无仅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