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钱首相小泉 2020-05-08

来源:中国陶瓷杂志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建窑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着为真。”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遗址坐落在今福建的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烧制的有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宋代烧制的黑釉瓷最为出名。

创 烧 时 期

从早期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芦花坪窑址堆积的第三层发现的最早一批瓷器残片是青黄釉瓷,被黑釉瓷和清釉瓷所叠压,除同出一些托座、釉陶器和陶器外,再也没有夹杂其他遗物。而这批黄釉器的时代特征都非常鲜明,釉色青中泛黄,内外施釉、底腹无釉釉层薄,呈细小开片,大多已经脱落。胎质粗而松,且较轻,作灰色,瓷化程度较差,内外无纹饰,有的外腹壁压印五条凹凸纹,或内腹壁凸起五条线,有到口沿和不到口沿的五种,呈圆口或做花瓣口。烧造方法为托座支撑叠烧,亦支烧。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这些器物的特征与建瓯县唐宋墓葬出土的青黄釉瓷,无论是形制、釉色还是胎质都十分相似。在1991-1992年发掘的建阳县阉尾山遗址出土的青黄釉瓷的器形也与福建省地区发现的晚唐墓葬中的青花釉瓷相似。

繁 荣 时 期

到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新起,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饮茶、斗茶渐渐的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求的社会风尚,人们不但品茶而且评论瓷器茶具。宋代的审美受到了理学和儒学的影响,偏向于雅致,质朴,这一时期建窑生产的建盏色泽沉静而不沉闷,利用釉色本身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自然天成,安静的色泽折射出深邃的意境,体现了禅宗的精神,深受宋代文人甚至统治者的喜爱。在北宋后期时还烧制了为宫廷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建盏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奇特釉色,是因为其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呈条状晶纹的称兔毫,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也有呈油滴结晶状,宋人称鹧鸪斑。铁结晶呈油珠状的称为油滴,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尤为珍贵。宋徽宗赵佶就曾在他的《大观茶论》中记载“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建窑的繁荣与当地便利的交通也是分不开的,建窑临建溪,而福建又是个水陆交通很发达的地方,水网密布,因此建窑出产的瓷器能够很方便的被运输出去,这对建窑瓷器的外销十分有利。

衰 落 时 期

元代初年以后,原本专烧黑釉瓷的建窑,开始出现少量专烧青白瓷的窑口,到了元代中期的建窑外销瓷渐渐减少,质量也大不如前,逐渐让位于仿仿建窑的吉州窑的窑场了,到了明代时,建窑已经不在烧造黑釉瓷了,并且逐渐被的德化白釉瓷所代替。

【窑口介绍】福建建窑

这一时期的建窑衰落的原因:

  1. 元代全叶茶片法取代了宋代饮用蒸研茶末法,茶盏开始向白盏过渡。
  2. 元代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改变,开始追求奢华丰富多彩的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等逐渐代替了古朴凝重的建窑瓷器。
  3. 随着茶风改变和制茶技术的外传,开始出现了众多像吉州窑一样模仿建窑产品的窑场,成为了建窑的有力竞争者,建窑地位也逐渐下降。

建窑作为宋代的南方名窑之一,在其繁荣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反映出了一个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层次,精神追求,审美取向等。同时其独特的工艺水平更是成为了古代民间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