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可辩证的呢?

 愿生安乐净土中 2020-05-08

钱徽(755—829年),唐代官员。
 
钱徽的父亲是唐代著名诗人钱起。钱徽于唐德宗时考中进士,后被派往谷城。当时谷城县令王郢(音影)喜欢用钱财结交旅居在本地的士族,最终因此获罪。后来观察使樊泽在审查王郢的账簿时,发现涉案人数很多,唯独只有钱徽分文未取而未列其中。于是樊泽随即推荐钱徽为掌书记。
 
唐穆宗长庆元年,钱徽任礼部侍郎。前刑部侍郎杨凭的儿子杨浑之,将家藏书画献给宰相段文昌,希望能录取进士。段文昌先是当面向钱徽说情,随后又以私人名义给钱徽写推荐信。与此同时,翰林学士李绅(后为宰相)也替周汉宾说情。可放榜之后杨浑之、周汉宾二人都没有录取。段文昌于是上奏说钱徽录取的都是浅薄的官宦子弟,钱徽因此被贬为江州刺史。
 
钱徽身边的人建议把段文昌和李绅写的信交给朝廷。但钱徽却说:“不是这样的。得失一致,修身慎行。怎么能拿私人书信去为自己作证呢?如果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可辩证的呢?”说完,把段文昌、李绅的书信都烧了。
 
钱徽到江州时,有官府贡船被强盗抢劫,捕吏却抓了200名当地的不良少年拷问。钱徽查验后发现他们纯属冤枉,于是全部释放。不久即在舒州抓住了真正盗贼。当时江州官府养牛的田里还有一百万文收入,前任刺史本打算用来请客吃饭,招待送礼。钱徽却说:“这些钱都是农耕之资,怎么能挪为它用呢?”随即又下令用这笔钱替贫困百姓交租。
 
钱徽与薛正伦、魏弘简的私交很好,二人都过早离世。钱徽从此一直抚养他们的遗孤,直到谈婚论嫁。而在早年间,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子韩公武,广洒钱财礼物贿赂交结朝廷公卿,也给钱徽送去二十万钱,钱徽却拒不接受。有人说:“你又不是当权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收了又有什么关系?”但钱徽却说:“拿不拿这些钱只取决于义,不在于官职(取之在义,不在官)!”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一生廉洁自守、问心无愧的钱徽去世,享年75岁,官至吏部尚书。钱徽之子钱方复、钱方义,均高中进士。钱徽之孙钱珝(音许),官至中书舍人。
 
顺便说一句。
 
钱徽不受他人“馈赠”的钱财,含冤被贬却烧掉私信,抚养遗孤至成年,从当时情形来看,件件都是自己“吃亏受损”。但钱徽却并不执着于事相上的得与失,只论问心无愧,所以表面上倒霉吃亏,但实际上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品行却毫无损失,反而大有收获。而且就算从表象上看,其后来的子孙受益,也更是“另有所得”。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吃亏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被人冤枉、被占便宜、被碰瓷等倒霉糟心事,有时还会遇见重大挫折或重大损失。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就我的命不好?可不妨转念自问:这类事情的出现,我们真的分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吗?
 
比如被人冤枉,表象上是倒霉受辱、含冤莫辩。但实际上也可以是外显宽容,内修忍辱,而且宽容和忍辱所带来的实际益处,丝毫不会改变。比如有心助人却被碰瓷、被欺骗,表象是麻烦缠身、吃亏受损,但实际上见义勇为、真心付出的本质,并没有随事情的表象而改变——过程也许不如想象中那样,但本质依然是见义勇为,一心为善。又比如许多人的信仰、修行不被家人理解,往往觉得是“障碍”,表面上是困难重重,本质却是磨炼与考验,也是对内心适应所有环境的调节——除非意志不坚、自愿放弃,否则“勇猛精进、遇难更坚”的本质和结果也不会改变!
 
所以,倒霉吃亏、受气受损本质上不一定是障碍,觉得自己“倒霉吃亏,受气受损”才是真正的障碍。当我们觉得自己“倒霉吃亏,受气受损”时候(任何时候,都不妨问一问自己:这件事情的表象背后,我实质上得到了什么?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得到”什么的时候,也许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一件事情表象上的吃亏,也许会从其他事情上“弥补”回来,也许会消灾免难,甚至可能从家庭、儿女子孙的层面“另有所得”。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性、品行、福报,并没有因为表象的吃亏而受损,反而是大有收获。
 
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分辨表象背后的能力,只需要多问一句——我们真的是受害者吗?如果从本质上、事理上去认知,从更长远的收益上去认知,你会发现:阴德福报一分一毫也不会少,而且今日吃亏受损,来日他事也许另有受益。
 
(史料选自《旧唐书·钱徽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钱徽传》)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超摹:广超师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