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治疗肝气不舒,胃气不和,气滞血瘀 赵某,女,66岁,出诊,因急症腹部疼痛。主证:纳呆,腹部有不规则疼痛,面色萎黄,消瘦,气少懒言,行动不便,全身症状接近临危状态,舌淡,苔小白,脉沉迟。 辨证:肝气不舒,胃气不和,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益气健脾。 处方:柴胡,枳实,黄芪, 生白芍,白术, 甘草,茯苓, 党参, 元胡, 川楝子, 佛手,香附。3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3次,服3次。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纳食增加,疼痛缓解,腹部柔软,肝脾不大,身体各项体征恢复正常。舌淡,苔小白,脉沉迟。上方在服3剂。 三诊:神色形态基本正常,纳食增加,疼痛进一步缓解,形体征象均有明显好转。 方解:中医认为本病是病在胃和涉及肝脾两脏,治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止痛。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白芍、甘草柔肝缓急,黄芪、党参、白术扶脾阳以助升,川楝子、玄胡、枳实、佛手理气健脾和胃,茯苓淡渗利湿。服药6剂,疗效甚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