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零壹贰012 2020-05-08

洗手这件事,在如今看来,特别简单寻常,我国自古就特别重视,洗手礼仪深入人心。

从《礼记》开始算,洗手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中记录了很多关于洗手礼仪,盛饭到自己碗里吃,你可以不洗手。但在大锅里吃饭,你就必须要洗手。日常劳作,如果接触了不干净的东西,你也要洗手。这都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西方个人卫生的历史上,却是革命性的进步,历经了一段段的曲折,很多人付出了生命但代价。

产科医生不洗手,死亡率奇高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1847年,匈牙利籍的产科医生,赛麦尔维斯首次发现术前洗手可以减少感染,预防疾病,成为今日无菌术,手卫生的鼻祖。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医生是绅士,绅士的手是干净的”。但现实比较打脸。

博物馆里的记述是,当时外科医生医生所穿的手术衣“僵硬且散发着脓液和血污的臭味”、“满是血的外衣越僵硬,忙碌的外科医生越自豪”。

当时大多数欧洲医院,非常的脏乱差,是各种感染的温床,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产妇死亡率奇高。

赛麦尔维斯任职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产科,这个产科分成两个科:第一科是由男性的产科医生和医学院学生负责接生;第二科是由中年女性助产士接生。

按说由医生接生,应该比较好。但事实却是,每1000次接生当中,第一科产妇死亡的个案是98.4个,第二科只有36.2宗死亡,少了三分之二。这个奇怪的现象让年轻的赛麦尔医生百思不得其解。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民众更是不理解,于是有了很多坊间传言,比如说男医生接生使孕妇过于羞愧而死亡,男性医生在处理病人时,比中年妇女粗糙等等说法。

后来赛麦尔维斯的一名同事在解剖尸体时不慎被割伤,引发了伤口败血症而亡。赛麦尔维斯研究了同事的死亡症状,发现和产妇有很多相似之处。医生都没有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当时第一科的医生,甚至是在接触尸体后,直接为孕妇接生,而第二科的助产士就不会接触尸体。

当时并没有微生物的观念,不知道细菌感染这回事。但赛麦尔维斯医生大胆假设尸体上存在某种微粒,是让孕妇死亡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于是,他自己和助理医生在解剖尸体后,做手术之前都用氯仿溶液洗手。数个月后,第一科产妇的死亡率掉到1%以下,这是惊人的进步。

洗手推广惹众怒,鼻祖被打死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现在看,这是多么科学的事情,可惜在当时他却败的很惨。

在1850年维也纳医生工会上的演讲台上,塞麦尔维斯宣布“是医生们受污染的双手和器械,把灾难带给了产妇”,会场秩序顿时大乱。

大部分医生无法接受这个打脸的事实。那个年代的人们还不懂得细菌、感染等原理,塞麦尔维斯也无法解释他发现的现象。医生们纷纷指责他是“叛徒”,更不会理会他的建议。

1850年,饱受非议和排挤的塞麦尔维斯被迫离开维也纳总医院,回到了祖国匈牙利。

他在当地的森特罗库斯医院工作,继续推行自己的洗手消毒法,然而他依然受到保守的医学界的排斥,于是他被权威人士驱逐出医院,甚至被骗进了精神病院。

1865年,当塞麦尔维斯发现真相后试图逃跑,保安却对他施以毒打,用缚住袖子的紧身衣套在他身上,将他关进小黑屋。

两周后,塞麦尔维斯死于严重感染,年仅47岁。

塞麦尔维凭着专业认真的精神发现洗手的重要性,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洗手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把欧洲医学从暗黑带到现代。然后他却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个年轻、有天分、充满想像力、热诚、对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轻医生,就这样被扼杀了。

科学成果终证实,医生洗手成惯例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同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证实了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在生物体内孳生引起(鲜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就是来源于此),也证实了赛麦尔医生所谓的”死尸微粒”。

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巴斯德的医学成果基础上,首次阐明了细菌与感染的关系,并提出了手术后切口感染与医生的手、患者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关的论断。

通过使用石碳酸溶液消毒医务人员的手,使截肢手术的病死率从45.7%下降到15%

但直到1880年代,使用杀菌剂洗手才成为产房的惯例。

厨师不洗手,感染多人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19世纪末,欧洲的主要城市卫生环境都非常糟糕,这让流行病蔓延的特别快。

乔治·索珀博士专门研究伤寒,他组织清理了肮脏但公共厕所,阻断了水井污染,对医院进行大规模消毒,建议用新的过滤系统处理城市饮用水。从而解决了伊萨卡整个城镇的疫情大爆发问题。

玛丽·梅伦,1869年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也赚的更多。

1906年8月4日,玛丽换了新雇主,一位富有的纽约银行家亨利,并随之从纽约去了牡蛎湾,在这里,仅仅一周时间,亨利全家11人中有6人患上了伤寒。

伤寒当时在牡蛎湾是非常少见,因为这里是富人区,卫生设施相对好很多。但玛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如厕以后不爱洗手。

经验丰富的索珀,排除了其他所有因素后,推测玛丽是爆发的源头。但玛丽在这家疫情爆发后三周就离开了。

随后索珀又发现玛丽曾先后为八个家庭工作过。其中7个家庭出现了伤寒病例暴发,共有22例。

索珀找到玛丽,告诉她代表纽约市卫生局后,解释了她可能正在传染别人,要求她提供尿液,粪便和血液样本。

那个年代并没有“无症状带菌者”这个概念,玛丽觉得是在侮辱她,生气极了,拒绝合作,并苍狂逃走。

直到后来出动了5名警察,才讲玛丽强制送进了医院。血检、尿检、粪检都证实了她就是伤寒携带者。

在1908年,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玛丽被称为“伤寒玛丽”。

玛丽被转移到河滨医院进行隔离,期间,一百六十三份检体里,一百二十份发现了伤寒杆菌,还得继续被隔离。

人道主义释放,玛丽未能守规矩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索珀博士提议,如果她愿意切除被细菌感染的胆囊,就可以不再对她隔离。被玛丽拒绝了。

医生尝试用药物给玛丽除菌,然而都是徒劳。

1910年2月,纽约市的卫生主管又给玛丽一个选择,如果她放弃做厨师,并且每个月向卫生部们报告和体检,就可以释放她。

玛丽这次同意了,并宣誓释放后也会采取对应的卫生防御措施,以防止传染给别人。

玛丽释放后,一年内,还是很守规矩的。但一年后,她停止了卫生报告,并改了名字,重回厨房工作,不洗手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结果自然是,她去到哪里,哪里就会爆发伤寒。但她一直换工作,让人无法找到她。

引起公愤,终身被隔离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到了1915年,在曼哈顿斯隆妇女医院发生了伤寒。二十五人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疾病,其中两人死亡。经调查,又是玛丽干的,这次民众们都怒了。

卫生局不得不逮捕了她,送到医院继续隔离,直到最终死亡,她的胆囊里仍然有伤寒病菌。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伤寒玛丽的时代,是前抗生素时代,虽然当时人们意识到了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途径,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还没有开发出能杀灭病毒的药物。

当时,每年在纽约市发生多达4,500例新的伤寒病例。据信约有3%的患者成为携带者。结果,每年出现多达135个新的伤寒携带者。玛丽·梅伦可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隔离状态,但她远非唯一的一名伤寒的带菌者。

“伤寒玛丽”的故事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她的一生,让人不禁唏嘘。对周围的人来说,伤寒玛丽是一场灾难。更让人气愤但是,她无法做好个人卫生管理。

但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被超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逼到灭绝的边缘,也许正是靠着极其偶然的基因突变,出现“伤寒玛丽”这样的个体,才最终让人类繁衍至今。

洗手普及,各地状况仍不同

1961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对医务人员进行洗手技术,操作规范等教育,要求在接待患者前后用肥皂和水洗手。

1968年,匈牙利共和国于发行面值为50、100福林的银币和金币各两枚,为的是纪念一位150年前去世的这位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2008年,“全球洗手日”诞生,号召人们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的活动,以此让全球人民重视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世界亿万人的健康。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2015年,英国《独立报》报道,欧洲民调公司盖普洛想弄清楚有多少人上完厕所不洗手,又有多少是用肥皂洗手的。他们为此调查了63个国家,问同一个问题:上完厕所,您有没有用肥皂或水洗手?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调查结果显示荷兰最'脏',只有50%上完厕所会洗手。波斯尼亚(96%)最干净,其次是土耳其人(94%)。这可能和这些国家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有关,而伊斯兰教尤其注重清洁。

之前有调查发现,尽管95%的英国人自称便后洗手,但只有不到1/10的人真正做到了。盖普洛公司但调查的准确性还有待检验。

洗手历史:鼻祖赛麦尔维斯被当作神经病打死,伤寒玛丽终身被隔离

如今在维也纳的中心广场上,竖立着一个人像,下面环绕着天真可爱的孩子和抱着孩子的妇女,这座雕像就是被尊称为“savior of mothers(母亲们的救星)”的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

时至今日,医生都严格的执行洗手消毒,越来越多人也懂得洗手的重要性。

感谢这些科学界的先驱们,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和不遗余力的发声,乃至付出生命代价,才有了今天医学领域多学科的发展,正义不应该被埋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