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话医案 | 苗建英运用侯氏黑散临证验案4例

 中庸为善为美 2020-05-08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具有养肝、和气、祛风之功,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苗建英教授为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及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杂病。苗建英教授临床结合“异病同治”思想,运用侯氏黑散治疗甲状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本文作者:陈虹旭,苗建英,张红珍

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案

患者,女,42岁。

主诉: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病史5年。4年前行131I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遗留双眼突眼,伴心悸,心率80~110次/分,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现症见:双眼突眼,上睑迟落,双眼干涩、胀痛、迎风流泪,瞬目减少,伴阵发性心悸,时有头闷、头昏沉不适,寐差,多梦,纳食一般,大便每日一行、质偏干,小便正常。复查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平素性情急躁,舌淡,苔薄白,有裂纹,左脉弦,右脉沉弦。

中医诊断:鹘眼凝睛,辨为肝郁痰凝证。

治法:清肝化痰散结,凉血化瘀明目。

处方:侯氏黑散加减。组成:菊花60g,生牡蛎15g(先煎),麸炒白术14g,茯苓、赤芍、当归、川芎、生地黄各12g,生晒参(另煎)、黄芩片各10g,桔梗8g,桂枝、防风各6g,干姜、细辛各2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服上方7剂后二诊:眼部症状有所减轻,仍有寐差,加柴胡12g,生龙骨15g(先煎)

服二诊方14剂后三诊:诸症改善,二诊方各药味10倍剂量,煎煮浓缩后收膏,每次1匙,早晚饭前半小时开水冲服。

按语

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属于中医“鹘眼凝睛”范畴,属目病,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发,多因气、火、痰、瘀交织为患。目为肝之窍,该病与肝关系密切。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长期情志不舒,肝失条达,肝气郁滞,肝旺克脾,肝旺火盛,使脾虚痰浊内生,瘀热滞于肝经,结于目窠,故出现突眼;肝郁化火,则双眼干涩、胀痛;痰阻心脉,心火旺盛,心阴不足,则心悸、寐差、多梦;痰蒙清窍,则头闷、头昏沉。舌淡、苔薄白、有裂纹、脉沉弦均为肝郁之象。结合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表现,辨为肝郁痰凝证,治以清肝化痰散结,凉血化瘀明目,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方中以生晒参补气;干姜温中;当归、川芎养血;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除湿;桔梗升提阳气;桂枝通痹温阳;防风、细辛祛风;菊花、黄芩祛风热,在原方基础上重用菊花,增加清肝火、明目的功效;瘀热结于目窠,故易白芍为赤芍,取其凉血化瘀之功;加生龙骨软坚散结,配合生牡蛎相须为用,可镇静安神;患者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故加柴胡以疏肝理气。全方共奏疏肝清火、凉血化痰散结之功。该病为顽固难愈的慢性病,突眼短期内难以恢复,故三诊后改汤剂为膏方治疗。

中风案

患者,女,53岁。

初诊时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肢麻木疼痛,右侧鼻唇沟变浅,伴头晕、口苦,晨起明显,乏力,多寐,平素纳食后易困倦,舌淡,苔黄腻,脉弦滑,大便每日一行,质溏薄。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辨为脾虚痰浊中阻证。

治法:健脾化痰通络。

处方:侯氏黑散加减。组成:菊花30g,茯苓18g,当归、川芎、牡蛎(先煎)、鸡血藤各15g,麸炒白术、天麻、党参片、白芍、陈皮、川牛膝各12g,姜半夏、桂枝、黄芩片各10g,防风6g,黄连片4g,干姜2g。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服上方10剂后复诊,自诉肢体麻木疼痛有所减轻,仍有头晕,在原方基础上将菊花用量增至60g,麸炒白术增至20g,继服10剂。

服二诊方后再次复诊,自诉诸症均减,乏力、口苦不明显,头晕未再发作。

按语

本例患者素体脾虚,内虚邪中,风邪乘虚入经络,且脾虚易生痰湿,风邪易与痰湿相结合,痹阻经脉,发为中风。风、痰、湿郁结中焦,故口苦、乏力、多寐;肢体经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疼痛;清阳不升,故头晕;脾虚运化失司,则纳食后困倦、便溏。其病机属于脾虚痰浊中阻,治宜补虚化痰,方选侯氏黑散加减治疗。患者虽然症状热象不明显,但舌苔黄腻,提示已有热象,为痰湿郁而化热,加少量黄连清利湿热。天麻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加天麻可助菊花升清阳以止眩。易人参为党参,减少其滋腻感,增加补气的功效。复诊时仍有头晕,故加大菊花用量以祛风止眩,加大麸炒白术用量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同时可渗湿止泻。

眩晕案

患者,男,50岁。

主诉:间断头晕3年。患者形体肥胖,素喜食肥甘厚味,时感头闷不清,四肢困重,胸脘满闷,失眠多梦,纳呆,便溏,大便每日1~2次,舌质淡暗,舌体胖,苔白腻略黄,脉浮滑偏数。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5年,高脂血症病史3年。查血脂4项显示:总胆固醇6.89mmol/L,三酰甘油2.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7mmol/L。

中医诊断:眩晕,辨为痰湿困脾证。

治法:健脾化痰祛湿。予侯氏黑散加减治疗。

处方:菊花40g,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片、牡蛎(先煎)各15g,防风、当归、川芎、桔梗各10g,甘草片6g,桂枝5g,细辛、白矾各3g。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服上方10剂后,患者头晕、头闷明显缓解,精神好转,上方加山楂30g,红曲6g,继服1个月。1个月后复诊,查血脂显示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自诉困重感消失。

按语

本例患者因恣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自中焦输布全身,反滞于中焦,阻遏脾胃而变生痰湿,痰浊蒙蔽清窍发为眩晕,湿聚化热则苔腻微黄、脉数,且患病日久,已有热象。该病脾虚之象明显,土虚木乘,使脾胃更加虚弱,加重眩晕症状,提示该病病在肝脾,证属本虚标实,应肝脾同调。治以培土补虚,健脾化痰,方以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原方去干姜,保留少量桂枝,湿得阳助则化,又防加重热象,易人参为党参,增强益气健脾之功。复诊时加山楂、红曲,借其清之力达降浊化滞之功,可有效降低血脂指标。

口渴案

患者,男,74岁。初诊时自诉1年前与家人发生矛盾后出现口干不欲饮,伴口苦,大便3~4d未行,小便调,纳眠可,舌淡,舌尖红,苔黄厚腻。

中医诊断:口渴,辨为肝郁脾虚、痰浊中阻证。

曾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疗效不佳,后改为侯氏黑散加减治疗。

处方:菊花、牡蛎(先煎)各30g,生白术、黄芩片、茯苓各20g,桔梗、防风、当归、川芎各10g,生晒参8g(另煎),桂枝、大黄、甘草片各6g,干姜5g,白矾3g,细辛、肉桂各2g。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服上方7剂后,患者口干、口苦减轻,大便1~2日一行,质偏干,故上方去大黄,加枳实18g,继服15剂,诸症痊愈。

按语

本例患者因心情抑郁导致肝气不疏,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津液输布不利,不能上乘于口舌,故口干不欲饮;痰浊内阻,久而化热,热灼肺经,则口苦。治以清肝健脾化痰,以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加黄芩清肺胃热;加肉桂微生火以助痰湿生化,使津液得以运行输布;易麸炒白术为生白术,增加通利的功效;加大黄急则治其标,排便改善后去大黄而加用枳实,既保留其健脾的功效,又加强理气通便的功效。

小结

以上4则医案均以侯氏黑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效果明显。侯氏黑散药味较多,方中君以菊花之轻升,清头部之风热,佐以防风、细辛祛风,麸炒白术健脾渗湿,当归、川芎补血行血,人参滋阴益气,干姜、肉桂温通气血,助气血上达于目,桔梗涤痰开胸、载药上行,黄芩泻火,白矾祛顽痰,牡蛎清肝气、潜肝阳。全方虽看似杂乱,但温、清、补、消四法共施,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阴阳紊乱之痰浊、痰热、脾虚肝郁、肝阳上亢等证。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指出:“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清·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言:“至云风为虚邪,治风必先实窍,此旨甚微,能于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矣。”而喻嘉言对侯氏黑散更是推崇,在《医门法律》中称此方为“中风门第一方”,给予其极高的评价,论述其有填窍之功,可使“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侯氏黑散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眩晕、卒中、关节炎、眼疾等疗效显著[1-3]。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该方的作用机制、组方规律和加减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张鹏,陈松,屈夏夏.侯氏黑散临床运用案例3则[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6):45-46.

[2]李闪闪,胡瀚文,王慧等.侯氏黑散方义探微[J].中医药通报,2016,15(1):20-21.

[3]陈修常,王延周,邵桂珍.侯氏黑散降压降脂作用的检测及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7):60-61.

END

通知

紧急征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