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艇坠落:“兴登堡”之殇

 浮生偷闲 2020-05-08

    说到飞艇,人们都会想到齐柏林飞艇,其中最著名的非“兴登堡”号莫属。可它的出名却源于那场与“泰坦尼克”号事故齐名的空难。

    1937年5月6日,用了60个小时飞跃大西洋的“兴登堡”号飞艇,到达美国新泽西州的美国海军航空站,在降落的过程中发生燃爆。

    这艘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在一分钟内便被冲天大火完全吞噬,艇上有35人丧生,地面1人丧生。芝加哥电台记者莫里森用颤抖的声音报道了现场实况。有22架摄像机捕捉到了“兴登堡”坠毁惊心动魄的瞬间。这是航空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天。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飞艇坠落:“兴登堡”号之殇》。


“可以载人的气球船”

    齐柏林系列飞艇的创始人齐柏林伯爵,全名叫费迪南德·阿道夫·阿格斯特·海因里希·冯·齐柏林,1838年7月9日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

    他23岁的时候到大西洋彼岸参加了美国内战,成为北方军胡克将军手下的一名炮兵观测员。齐柏林乘坐观测气球升空,认识到气球具有成为运输工具的巨大潜力。

    1891年,齐柏林辞去军队职务,集中精力研究他的“可以载人的气球船”。1898年,齐柏林邀请了特奥多尔·科贝尔博士和路德维希·杜尔来帮助他设计第一艘齐柏林飞艇的细节部分。

    1900年7月2日,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飞艇——LZ1开始了它的首航。

    1906年初,一位名叫雨果·埃克纳的年轻记者成了齐柏林的临时公共关系顾问。1908年,齐伯林创办了齐伯林飞艇公司,制造民用和军用飞艇。

    1909年11月16日,埃克纳说服当时的制铝业巨头科尔斯曼家族支持齐伯林创办了世界上首家商业性民用航空运输公司——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经营德国国内航线和汉堡至美国的航线,开创了商业性民用航空运输的先河。

    从1910年德国航空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齐柏林飞艇开始商业航空运输,到1913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为止,该公司在德国各城市间运送旅客达33722人次,完全无事故。

    【现代硬式飞艇之父齐柏林伯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大量采购齐柏林军用飞艇,对英国的伦敦和其他一些位于东海岸的目标进行轰炸。

    但随着战斗机的发展和新的空战战术被采用,飞艇在执行轰炸任务时不断被击落。后来,飞艇的轰炸任务被取消,转而开始为海军的舰队提供侦察。

    1917年3月8日,齐柏林伯爵去世。雨果·埃克纳接替了他的位置,并带领齐柏林飞艇走向新的时代。

    战后,由于德国战败,联军禁止德国拥有军用飞艇,所以齐柏林公司开始重新制造新型民用飞艇。1919年8月20日,战后齐柏林的第一艘商业运营的飞艇LZ120“博登湖”号首飞。

    到了1928年10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洲际旅行。埃克纳最新设计的齐柏林飞艇LZ127“格拉夫·齐柏林”号诞生,并开始了它的处女航——从法兰克福到纽约。1929年8月,“格拉夫·齐柏林”号仅用时21天7小时34分就环球飞行一周,轰动了世界。

    在9年的服役期间,“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完成了590多万英里的航班飞行,运送的34000名乘客无一人伤亡,取得了横跨大西洋、世界首次商业飞行、北极科考、大西洋口岸第一个定期空中客运工具等成就,激起了世界各地民众对飞艇的热情。

    【雨果·埃克纳】


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飞行器

    “格拉夫·齐柏林”号的成功促使齐柏林飞艇公司于1931年秋季开始建造另一艘更大的飞艇,这就是“兴登堡”号飞艇。“兴登堡”这个名字取自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

    当时无论齐柏林飞艇公司还是民众,都对这艘飞艇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创造超越“格拉夫·齐柏林”号的成就。 1936年3月,齐柏林飞艇公司完成了LZ129“兴登堡”号的建造。


    “兴登堡”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它全长达248.6米,几乎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轮“玛莉皇后”号一样长,仅比“泰坦尼克”短24米,是波音747的三倍半。

    为了建造“兴登堡”号,齐柏林飞艇公司一共用了128.8公里长的钢丝,101.43公里长的钢筋,500多万颗铆钉。最后用巨大的纤维蒙皮将它包裹成一个巨大的“雪茄”,德国人称之为“香肠”。巨大的艇身被分割成16个相互独立的气囊,能够装载203760立方米的氢气,可以装载363吨的旅客和货物。

    【”兴登堡”号飞艇】

    “兴登堡”号是齐柏林系列飞艇中第一艘采用柴油发动机的飞艇,装有4台1100匹马力的迈巴赫柴油发动机。当“兴登堡”号满载燃料时,可以载着110名旅客和乘员以每小时130公里的巡航速度飞行16100公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兴登堡”号的各项配置也是世界顶级的。“兴登堡”号不仅配备有宽敞的驾驶舱、控制室、导航室,更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甚至有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高度较高且环境稳定时持续工作超过40个小时。

    “兴登堡”号上的人员配置也堪称顶配。空乘人员最少为39人,包括艇长、观察员、导航员、舵手、升降控制员、索具操作员、无线电报务员、工程师、电气技师等。此外,还有主服务员、主厨和10名左右的服务员和帮厨提供服务。1937年起,“兴登堡”号还配备了医生。

    “兴登堡”号的乘客区不仅有舒适的客房、宽阔的餐厅,还有休息室、写字间、酒吧。在令人心旷神怡的眺望台里,透过巨大的观景窗,人们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250米下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令人惊讶的是,这艘借助氢气浮升的飞艇竟然还有吸烟室。当然,室内经过特殊的增压设计,不会让易爆的氢气进入。

    【“兴登堡”号飞艇上的休息室内景,乘客们可以居高临下欣赏到250米下的美景】

    1936年3月4日,“兴登堡”号完成首飞;3月23日,完成第一次载客飞行;5月6日,完成第一次跨洋客运飞行。“兴登堡”号只用了2天半就横跨了北大西洋,而当时最快的跨洋邮轮要5天,慢些的轮船更要花费10天时间。

    当然,如此快的速度也有代价。在1936年,乘客乘坐“兴登堡”号从欧洲到美国需要花费400美元,1937年则涨至450美元。在大萧条时代,这样的价格相当惊人,当时德国邮轮头等舱的价格不过157美元。

    新的交通方式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功,巨大的宣传效用也引起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曾坚持要把纳粹的标志画在“格拉夫·齐柏林”号的尾鳍上,参加于1933年10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种张扬的做法遭到了埃克纳的反对。然而,纳粹并不听他的。

    1936年7月,德国拳击选手马克斯·施梅林击败美国黑人拳手乔·路易斯,纳粹政府马上安排施梅林乘坐“兴登堡”号返回德国。戈培尔要最大限度地宣传胜利的拳击手和代表最高技术成就的齐柏林飞艇,以证明德国从运动到航空各个领域的霸主地位。

    1936年8月1日,柏林奥运会开幕。“兴登堡”号悬挂纳粹标志飞越开幕式主会场,柏林街头近300万民众和游客观看了其近一小时的飞行。

    【1936年5月,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站的兴登堡号。船体上的奥运五环,是在宣传1936年的柏林夏季奥运会。】

    1936年10月9日,“兴登堡”号从美国到德国的最后一班航班邀请了72名富翁和有影响力的乘客,在新英格兰上空进行了10个半小时的巡航飞行。乘客们对飞艇的表现惊奇不已,“兴登堡”号被媒体大量报道,客运飞艇的未来一片光明。

    到1936年底,“兴登堡”号已经完成了34次跨洋飞行,运载了超过3500名乘客和超过66000磅邮件和货物。这似乎表明跨大西洋航空运输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然而,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在1937年首次飞往北美的航行中,“兴登堡”号飞艇不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也宣告了整个洲际客运飞艇时代的结束。


30秒内火焰席卷整个飞艇

    这艘飞艇的第63次飞行开始于1937年5月3日。起飞时,“兴登堡”号上共有97名旅客和空乘人员。飞艇于傍晚7点16分离开法兰克福,飞越科隆,然后横跨挪威和英吉利海峡,并于次日凌晨2点开始横跨大西洋,飞越格陵兰岛,到达北美大陆。

    一路上风平浪静。飞艇的扩音器里传出马克斯·普鲁斯艇长的声音。他宣布飞艇预计将在美国东部时间5月6日6点抵达目的地,并祝旅客们旅途愉快。但是,5月5日接近美国东岸的时候,飞艇遇到了一股强对流空气,抵达时间被迫推后12个小时,预计于5月6日18点才能到达莱克赫斯特。

    5月6日中午,飞艇飞经波士顿,下午3点飞越曼哈顿上空。当“兴登堡”号的曲线在天际出现时,纽约的交通顿时陷于瘫痪。人们像中了咒语一般离开汽车,仰视这个雄踞天空的庞然大物,感受伟大的工业奇迹所带来的震撼。而飞艇尾鳍上的巨大纳粹标志显得尤为惹眼。

    下午3点30分,飞艇经过布鲁克林区的艾伯兹球场上空时,正在举行的纽约道奇队对匹兹堡海盗队的棒球比赛也被迫中断,双方的球员及观众都怀着敬畏的心情仰视头顶上遮住了太阳的“乌云”。

    【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飞越了曼哈顿】

    飞艇大约在下午5点20分接近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不巧遇上了暴风雨。考虑到恶劣的气象条件,地面控制官雷蒙德·特里少尉建议“兴登堡”号规避暴风雨。艇长马克斯·普鲁斯决定推迟着陆,直到气象好转。飞艇转至新泽西海岸躲避风暴。就这样,航程被迫又延长了2个小时。

    下午6点,天气情况有所好转,地面站认为气象条件“适合着陆”。大约7点,“兴登堡”号终于在蒙蒙细雨中抵达莱克赫斯特的海军航空站,从机场西南方向驶来,高度180米。当时是东风,飞艇飞越机场观察地面情况后,左转飞越机场的西北部,将艇首朝向迎风方向。

    当艇长指挥飞艇转向和调整发动机转速时,大副阿尔伯特·萨姆特指挥进行了15秒的排氢操作以减少浮力,准备降落。萨姆特发现飞艇尾部偏重,于是下令艇首气囊排氢30秒以保持飞艇水平,但效果不明显。飞艇又进行了三次压舱水的排放操作,排放了1100公斤尾部的压舱水,随后再次进行艇首排氢操作。当这些操作都无效时,大副指派6名机组人员从艇尾跑到艇首以改变配重。

    此时风向突然由东风转至西南风,艇长不得不再次改变航向。飞艇逐渐接近降落地点,在到达锚泊塔之前没有太多的调整距离。考虑到气象条件可能会变差,艇长急于快速降落,于是指挥飞艇完成了一个S弯转向的机动飞行。

    【1936年5月9日,地勤人员帮助“兴登堡”号着陆,用锚泊塔顶的绞车将“兴登堡”号上抛下的系泊绳系牢靠,以固定住飞艇】

    7点21分,飞艇离地约60米时,鼻系索被放下。几分钟后,地勤人员发现飞艇后部5号气囊处的艇身有类似气流造成的空气扰动,并报告可能出现氢气泄露,锚泊塔上的操作人员同样证实了这一点。7点25分,出现了第一个火花。后来收集到的证词不同,但大部分的目击者都看到有蘑菇云状的火焰首先出现在上垂翼的前方或者后发动机与下垂翼之间。

    火势迅速蔓延并吞噬了整个艇尾,几秒钟后艇尾开始下沉。火焰从抬起的艇首喷出,瞬间吞没了那里的12名乘务人员,包括被指派过来做配重的6个人。此时大部分乘客和乘务人员聚集在客舱。据一名叫玛格利特的乘客回忆,她在餐厅被摔至5、6米远的后墙,并随即被好几个人“钉”在墙上动弹不得。

    火势蔓延异常迅速,瞬间变成熊熊大火。仅仅30秒钟左右,蒙皮被烧光,合金铝龙骨爆裂,燃烧着的飞艇残骸轰然落地。一分钟内,整个飞艇就被烧毁。

    乘客和空乘人员纷纷跳窗逃生。一名叫约翰的乘客当时正在餐厅,摄影师卡尔让他从窗户跳下去,但他却坚持去找回到客舱取外套的妻子,结果双双丧生。卡尔则从窗户跳出并最终幸存了下来。还有一对赫曼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事发前都在餐厅观看降落,赫曼先生却在起火前离开了餐厅。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儿子成功跳出逃生,大女儿艾琳却因为去寻找父亲而不幸丧生。

    地面人员一次又一次冲进火场,英勇地抢救跳窗逃生的旅客和乘员,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最终,靠近“逃生出口”的人大多活了下来,包括发动机舱11名操作人员中的9人,控制室12人中的10人,而在电器室、吸烟室等位置的人以及位于艇首的9人几乎全部丧生。

    出发时的97人,最终62人生还。36名乘客中13人丧生,61名空乘人员中22人丧生。普鲁斯艇长和同艇的顾问莱曼艇长被严重烧伤,其中莱曼在被送到医院不久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事故还造成地面上一个叫埃伦·哈格曼的人丧生。他被从飞艇上落下的燃烧着的龙骨残骸困住而遇难。

    【1937年5月6日,从尾部开始燃烧的“兴登堡”号,飞艇尾部发生了两次爆炸】

    芝加哥WLS电台的记者赫伯·莫里森当时正在直播“兴登堡”号抵达的情况,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大西洋两岸之间直播的节目。那段著名的广播记录了他的声音在短短的十多秒内由兴奋转为惊恐,最后归于痛苦的呜咽,其中还夹杂着周围女人恐惧的尖叫声,将现场的恐怖迅速传播到了全世界。

    在此之前,导致73人丧生的美国“阿克朗”号飞艇是在海上坠毁,导致48人丧生的英国R101飞艇是在夜间坠毁的,都缺少目击者和影像记录。而“兴登堡”号的坠毁则被胶片真实地记录下来,数百万民众看到了飞艇连同乘客一起被火焰吞噬的恐怖一幕。

    这次灾难让世界不再对飞艇抱有信心。更重要的原因是,飞艇已经过时了,因为飞机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开始翱翔蓝天。就在“兴登堡”号首飞前三个月的1935年11月22日,泛美航空公司的M-130飞机就完成了首次跨太平洋的飞行。

    考虑到大型硬式飞艇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面人员、安全因素,加上易燃的氢气、巨大体积对风的高度敏感和对恶劣天气的脆弱应变能力,对比飞机等新技术的发展,硬式飞艇的命运已经注定。

    1940年4月,纳粹元帅戈林下令关闭齐柏林公司,拆除厂房和已经建成的LZ130飞艇,将铝用于生产战斗机。曾经辉煌的飞艇时代黯然谢幕,“兴登堡”号的坠落成为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一分钟之内“兴登堡”号就化为灰烬】


    事故还是人为破坏?

    在飞艇失事以后,有多种版本的事故原因开始流传。有的说是“兴登堡”号引擎的回火引燃了泄漏的氢气,有的说是雷雨引起的静电,也有人认为“兴登堡”号是在放下系泊绳时产生静电火花引爆了氢气。

    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起蓄意破坏,其中包括飞艇的设计者雨果·埃克纳。他声称:“这很像是一起由人为破坏导致的灾难。我曾经收到一些匿名恐吓信,不断警告我‘兴登堡’号不要在莱克赫斯特降落。”他说,“也许当时在飞艇的尾舱中就安置有炸弹。”齐柏林公司创始人的侄子C·齐柏林伯爵当时正在芝加哥,在接受采访时,他也对埃克纳的观点表示了支持。

    当“兴登堡”号第一次从德国飞临美国时,美国人反对纳粹的呼声日益高涨。时任德国驻美大使的汉斯·路德博士在位于华盛顿的大使馆里接到了数以百计的威胁电话和信件。

    当时所有的德国籍船只抵达美国港口时都要严加防范。在一次示威活动中,有100多名示威者乔装成参观者,企图混入正在载客的德国客轮“不来梅”号上。示威活动差点演变成一场骚乱,幸亏警察及时赶到,驱散了示威者。“兴登堡”号飞往美国的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政府也担心那些手持来复枪的民众——他们站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楼顶和位于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站的飞艇锚泊塔的围栏外就可以开枪射击。

    除了反纳粹分子外,航空站周围的农民们也用气枪对飞艇开火——据说是由于被飞艇临空所惊吓,航空站周围养鸡场里的家禽“全都疯了”,以至于经常一连许多天不下蛋……即使这种紧张气氛在不断加剧,“兴登堡”号依然按照原定的计划航行。

    【在莱克赫斯特爆炸起火的“兴登堡”号】

    1937年4月末,德国空军特别情报处的主管弗里茨·埃德曼上校收到了一份报告,说有人可能会利用定时炸弹破坏飞艇。埃德曼上校决定在5月3日“兴登堡”号启航时,和两个同事乔装成普通的旅客搭乘飞艇进行调查。

    据说,之前盖世太保在得到密报后,搜查了法兰克福的一家旅馆,在一间客房里发现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其中有“格拉夫·齐柏林”号和“兴登堡”号的技术图纸,一本伪造的瑞典护照和没来得及带走的其它物品。看来这位神秘人士刚刚得到消息匆匆离去。

    埃德曼拿到了所有旅客的名单,勾出了5个有嫌疑的人。他们是:一个来自波恩的犹太摄影师;一对德国夫妇——夫妻二人都是记者;一个名叫爱德华·道格拉斯的美国广告商,据调查他和美国的情报人员保持着联系;还有一个来自长岛的美国歌剧演员约瑟夫·斯潘,因为曾在公开场合嘲讽纳粹政权而受到德国当局的注意。

    当时约瑟夫·斯潘正准备带着一只亚尔沙坦狗返回纽约。据斯潘说,这只狗是他新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飞行需要近3天,飞艇乘员两度在一个禁止旅客进入的尾舱中发现他。他解释说他必须独自喂他的狗,那个乘员也就没怎么在意,只是警告他不要再独自到这个地方来。

    普鲁斯艇长对埃德曼上校的调查不以为然。艇长认为这艘飞艇非常安全。埃德曼上校警告说,如果犯罪份子真的有所企图的话,他会等到飞艇抵达莱克赫斯特时再行动。

    据他事后的推测,也许正是在进场前的45分钟,当飞艇上所有人都在俯视地面景色的时候,定时炸弹被设定在了2小时之后引爆。因为那时大部分的艇员和所有的旅客都已经下艇了。但是,装炸弹的人没有料到,飞艇抵达的时间不是美国东部时间18点,而是往后推迟了。

   【1937年5月7日,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站机库附近的“兴登堡”号飞艇残骸】

    不过,德国纳粹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派到美国去调查空难的技术小组最后认定,这次空难是“由静电引起的”。美国方面也认可了德国方面的调查结果,并为这次空难结了案。美国和德国方面的调查组一致排除了人为蓄意破坏这样一种可能。

    调查报告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十分确定的结论。或许是因为,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推论,也会引发两国的争端而导致美德关系紧张。正如赫尔曼·戈林所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没有人可以违抗。”关于这次空难的全部调查报告至今都存放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里。

    经过近80年的研究,有专家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当初美德联合事故调查组的结论相似:即静电火花引燃泄露的氢气,导致事故发生。飞艇当时在机场上空约60米的高度,金属骨架连通至地面,造成飞艇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电势差,并很可能造成了一束穿透飞艇纤维蒙皮直达主框架的电火花。

    氢气泄漏的原因更加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故前飞艇曾出现过明显的氢气泄漏。调查中也没有发现蓄意破坏的活动。有专家指出,可能正是降落前的那次大角度机动导致飞艇应力过大,导致气囊被固定拉绳撕裂,从而使氢气泄漏,形成高易爆性的混合气体。

    飞艇的黄金年代已经远去。然而,飞艇的高升限、大载重、低能耗、低成本决定着它的价值不会就此湮灭。近几十年,随着材料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飞艇这种古老的飞行器重获新生。全球各地不断出现各种测绘飞艇、通信飞艇、安保飞艇、广告飞艇乃至冲到临近空间的平流层飞艇。

    就连齐柏林飞艇也没有真正消失。它的继承者“齐柏林NT”飞艇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载人飞艇,正在延续那段传奇。没有牺牲就没有进步,航空领域更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