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 博医载道大系统2020-05-08 中风,又称脑卒中(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平常无任何症状。严重危害着我们人类的健康。 对于中风,我们如何用中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急症 1· 突然晕倒,脑部气血爆开者可选用刺血法: 刺血针或采血针在手指指端,大椎,耳尖刺血。 2· 痰涎闭窍,其气不上达者,可选用取嚏法: 藜芦,加麝香或者细辛为末,用葱叶或小软管等探刺鼻腔取嚏。 二、平时保健 1· 艾灸法 神阙,艾灸此穴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作用。平时温和灸神门可用于预防中风。对于危急患者,速即隔盐火炷多灸,有回阳救急之功。 2· 刮痧 刮痧具有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祛痰解经,软经散结等作用,通过刮上述部位,可畅通身体气机,提升正气,预防中风。 刮痧部位:背部 督脉、夹脊、膀胱经 3· 泡脚方 川芎10g、桑枝30g、麻黄30g煮水泡脚。 4· 保持平和的心态 防重于治,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对待得失荣辱,不过喜过惊,泰然处之。 5· 食疗 黑豆桃仁煎 黑豆30克、桃仁6克,红糖30克~ 50克,先以水煮黑豆、桃仁。至豆熟后去渣取汁,冲红糖水饮之。一日两次。 6· 功法保健 脚腕转动疗法 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长期坚持此法拉筋锻炼,有预防中风的作用。 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桃红四物汤)茯苓、人参、菖蒲、甘草、陈皮、胆星、半夏、竹茹、枳实。(涤痰汤)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桑寄生、怀牛膝、夜交藤、益母草、杜仲、朱茯神。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4.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5.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二、中腑脏 1.痰热内闭清窍(阳闭)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组成: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滁菊花,鲜生地,生白芍,川贝母,淡竹茹,羚羊角,茯神,生甘草。 2.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组成:茯苓、人参、菖蒲、甘草、陈皮、胆星、半夏、竹茹、枳实(涤痰汤) 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苏合香丸)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组成:人参 附子 中风是一门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风以预防为主,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