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白公馆到绿房子:邬达克魔都成长记

 hyd129 2020-05-09

本周与邬达克十分有缘。先重访了他的汾阳路“白公馆”,又在1月8日邬达克生日那天参加绿房子邮票揭幕活动。这两个活动给我带来灵感,今天就谈谈这两座豪宅--“白公馆”和“绿房子”吧。先欣赏一下“白公馆”最新的面貌。

视频由华建集团历保院提供,榫卯建筑摄影拍摄

2004年我开始写历史建筑专栏,第一期就写到位于上海汾阳路150号的这座“白色洋房”--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为万国储蓄会董事盘腾设计的宅邸。

没想到与这位传奇建筑师的缘分由此开启,先后参与了三本邬达克书籍,做了很多很多场邬达克讲座,也见证了他渐渐“网红”的全过程。

2013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纪念,《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出版

2013年10月26日邬达克逝世55周年纪念,我与华教授合译的《邬达克》出版

本周晴好的一天,应“白公馆”修缮建筑师郑宁博士邀请,我与邬达克研究者、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等一起再次走进这座迷人的花园洋房。

郑宁博士(右一)介绍“白公馆”修缮细节

走进偌大的花园,往事涌上心头,不禁想起16年前拿着采访本前来探访的情景。如今已经记不清为何选择了这座房子来开启专栏,因为在当年邬达克是一个学术圈才会提到的名字。但在后来的研究写作中,与各种风格的邬氏建筑一次次不期而遇,写来写去都是他,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邬达克为盘腾先生设计的这座豪宅,是一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有壮观的大楼梯弧形大门廊和塔斯干柱式支撑的阳台。长期以来,因为纯白色的外立面,邬达克这件古典主义作品“白色洋房”的形象深入人心。由于白崇禧将军曾在此居住过,很多人叫它“白公馆”。

不过,负责修缮的华建集团历保院团队发现,外立面并非大家熟知的白色涂料,而是暖灰色黄砂水泥他们用反复清洗等手段,恢复了小楼的原有饰面。

同时恢复的还有法式花园里壮观的大理石水池。我们探访的那天阳光正好,水池倒映小楼,美丽景象与历史照片惊人地一致。

这是邬达克在上海的一件早期作品。1918年,25岁的拉斯洛·邬达克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逃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1919年1月开始在美国建筑师罗兰·克利(Rowland Curry)的事务所克利洋行工作。此后,邬达克为洋行的大客户-法商万国储蓄会设计了一系列项目--原爱多亚路(延安东路)7号万国储蓄会总部办公楼、巨籁达路(巨鹿路)22栋住宅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和毕勋路(汾阳路)盘腾住宅

其中,万国储蓄会办公楼已被拆除,而其他项目先后成为关注焦点。“网红”武康路的地标-武康大楼已被评为上海的“城市符号”,不用多说。2017年因业主装修破坏严重而引起关注的巨鹿路888号是22栋住宅之一。而上月刚完成修缮亮相的“白公馆”也开始吸引目光。

巨籁达路(巨鹿路)22栋住宅

站在大理石水池前,郑宁博士介绍,原先一楼为仆人用房,有台阶直达二楼气派的客厅。“感觉这里的主人应该很喜欢招待宾客,” 她推测。

主人确实不是一般人。1912年,曾有军旅经历的盘腾创办了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 总部设在上海。他利用国人喜爱“有奖储蓄”的心理,生意兴隆,1934年鼎盛时吸纳了全国储蓄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储蓄会将资金用于投资债券和外汇外,还从事获利丰厚的房地产业,旗下地产公司——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开发了旧法租界的一些地标建筑,如毕卡第公寓和培文公寓,就是今天的衡山宾馆和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看看这张坚毅的脸和犀利的眼神

 盘腾 (J. Beudin)

1919年12月,《北华捷报》报道了新大楼落成典礼。盘腾在典礼上讲话,他骄傲地用一串数据骄傲介绍了储蓄会的飞速发展,资本从1913年的58万元剧增到2300万元。

后来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算后,盘腾之家成为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桂系首领白崇禧的豪宅,解放后又由越剧院和日式餐厅先后使用。还记得曾到二楼的“阳光房”里吃过早午餐。修缮设计团队拆除了这些后来添加的玻璃围护,恢复了一些原有的空间格局,并根据历史照片对木护壁和壁炉等细节进行复原。

弧形大楼梯是珍贵的历史原物,经过清洗和局部修补,焕发昔日光彩,特别适合拍摄合影。考察小组在此合影留念。

“白公馆”将由上海沪剧院使用。一楼设立上海沪剧传习馆,计划通过预约形式对公众开放。这一层展陈空间,既介绍上海沪剧院历史,又将“白公馆”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盘腾宴请宾客的二楼大厅将用于举办文化沙龙,三楼是沪剧大师工作坊,成为邬达克建筑再利用的一个新案例。

二楼大厅将用来举办文化沙龙

花园内一幢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建筑曾是上海越剧院练功房,曾租赁给德国宝莱纳餐厅使用,这里的早午餐也吃过,呵呵。此次修缮后作为沪剧院演员练功使用,简洁现代。

从练功房的露台眺望法式花园,惊鸿一瞥,那静谧之美令人难忘。

再欣赏一张美丽的俯瞰图,找找“白公馆”在哪里。

完成万国储蓄会的一系列大项目后,初到上海的东欧建筑师邬达克开始崭露头角,为日后在沪辉煌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近百年后魔都的“邬达克热”埋下重要伏笔。

讲完“白公馆”,再说“绿房子”

今年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7周年纪念,应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女士邀请,我来到番禺邬达克故居纪念馆。当天,斯洛伐克总领事Ivana Vala Magatova女士和华教授为斯洛伐克发行的邬达克邮票揭幕。

揭幕仪式后,主题为邬达克中斯文化交流和邬达克建筑新时代价值的研讨会在故居举办,与邬达克有缘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分享了精彩观点。

我也讲述了邬达克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

活动当天还展示了我国发行的邬达克邮票,图案是画家杜海军绘制的武康大楼。纪念封主题是中斯建交70周年纪念,图案为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和北京天坛。

去年底,我收到寄自邬达克家乡-今斯伐洛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张邬达克纪念邮票,图案是他的另一件豪宅作品--为中国颜料商人吴同文设计的铜仁路“绿房子”。

当时的邬达克已经完成代表作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设计,设计手法日臻成熟,风格转向现代。他反复修改方案,精益求精,“绿房子”于1935年11月动工,1938年竣工。

邬达克为这个大家庭设计了一座4层楼的现代住宅,处处体现了有机建筑的设计原则,结构紧凑简洁,与不规则基地完美契合。“绿房子”得名于住宅外立面和围墙所用的绿色釉面砖销售绿色军用颜料起家的吴同文视绿色为自己的幸运色。

2018年为一条拍摄“绿房子”主题视频,谈到绿色釉面砖墙

与“白公馆”一样,曾被用作餐厅的“绿房子”也经历了大修。在华建集团总设计师唐玉恩团队的努力下,建筑恢复历史旧貌和昔日光彩。从“白公馆”到“绿房子”,展示了邬达克设计风格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映射了他在魔都的成长轨迹,也是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生动案例。

《绿房子》视频片段,最喜欢这鸟语花香的大露台

最后,欣赏一下邬达克绿房子邮票吧,邮戳是他学生时代在故乡设计的小教堂,两个建筑巧妙地讲述了建筑师传奇的一生。邮票于2019年10月18日在斯洛伐克发行,国内目前买不到,希望有机构为中国“邬粉”提供代购服务哦。

也很喜欢海派画家洪健老师为地铁纪念卡绘制的水墨“绿房子”。

邬达克在设计“白公馆”等万国储蓄会项目时,曾在家书中吐槽初到魔都打拼的感受:“虽然在上海我设计的建筑数量比想象的多,但却无法实现技术大学时代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现在虽然我动动铅笔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却再也无法回复设计小教堂时那种内心的宁静……这里的建筑师对建筑的理念,和故乡的砖瓦匠们不相上下。 

年轻的邬达克或许没有想到,很快,他的建筑梦想就在这座东方大都市一一实现了。所以年轻人要沉住气,踏实努力有才华,大概率会像邬达克一样梦想成真。

近日收到斯洛伐克邬达克建筑文化中心来信,希望帮忙拍摄一张拿着邮票与上海邬达克建筑的合影,体现“邬达克邮票回家了”。于是,在“白公馆”洒满阳光的弧形阳台上,我与华霞虹老师与“绿房子”邮票合影,圆满完成斯国人民交办的任务。

我们自2005年探访孙科故居而相识结缘,16年来一起看了数不清的邬达克作品,合作了三本邬达克书籍和多场公众活动,也与很多邬达克有关的专家业主邬粉们结下友谊。感谢邬达克。

2017年春,一起重访在位于“上生新所”项目内的孙科别墅

最后想知道,你喜欢古典风格的“白公馆”,还是简洁现代的“绿房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