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思维》里的180个故事(故事思维)书评

 会飞的鱼828 2020-05-09

这本《故事思维》的书里讲了180个左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本书11章以及案例中,揭示出讲故事能给企业和企业以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个故事抵得上一百个教条 读完《故事思维》以后,作者“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令人会心一笑。笑过以后,思考另一个问题:这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吗? 比如书里有一个关于“团队协作”的故事。 说是在天堂和地狱里,各有一群人,团团围坐成一个大圈吃饭享受美食,但被要求只能用2米长的叉子吃饭(注意是“叉子”而不是“筷子”,当然即便是筷子,中国人也无法把2米长的筷子夹住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结果地狱里的那群人各顾各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物挨饿;天堂里的那群人却其乐融融,相互喂食,各取所需,大快朵颐。 虽然比起美国的企业,大量国内的中小企业从老板到员工,思考问题要“现实”得多。但更多的员工还是喜欢这样的故事,来代替“团队协作有多么重要”这样的教条。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讲故事是一门“全世界通用技巧”,讲一个好故事,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不仅在企业,各行各业也一样乐于接受。

故事有血有肉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商业领域的培训专家安妮特·西蒙斯 (Annette Simmons),第一次把“故事思维”应用于商业领域。 作者曾经创办美国团体程序咨询公司,目的是提高企业组织内部团队建设和整体运行能力。公司所服务的对象还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税局(IRS)、微软公司等机构。曾经出版过《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等著作,而本书是“故事思维”应用于现实的奠基作品。 故事能最快速度获取对方的信任 按理既然讲的是“故事思维”,首先要阐明什么是故事和故事思维,而作者却直接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6个故事”: 1、“相信我”的故事;2、“我是谁”的故事;3、“我为何而来”的故事;4、“愿景”的故事;5、授人以渔的故事;6、讲自己经历的故事。 作者也许非常明白,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言,不论学历多高、家庭渊源资源有多深、多么富有(是富二代还是富三代)、权力权威多么强大、政治优势有多深厚,人们总是对他存有疑虑。如果当权伊始就夸耀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讲一个“富有真情实感、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来获得听众的充分信任。通过一个故事,传递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观,让人相信你,直到愿意成为自己的信仰。 故事是“柔软”、“有温度”的东西,它有别于规章制度和各种各样的道理。故事一头联结着人的情感,另一头联结做事的规则。 别人在愿意接受影响之前,你必须对书里提出的“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作出积极有效的回答,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建立某种精神上的关联。 比如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在没有接听之前,我们中的很多人就会想着“人性之恶”:会不会是一骗子?是不是要我投资买房、买股票、买保险?还是推销茶叶、合伙做“微商”?等等。即使在企业组织内部,新领导上任,说话的第一印象如果夸夸其谈,就有可能失去“信任”的基础。 讲故事要获得影响力,信任是前提。

《故事思维》思维导图

故事是拨动情感的圣手 讲故事来“获得情感交流”,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而情感不仅仅是鲜活的,还是曲折的。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理学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理论。在《发现心流》、《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社)等研究成果里,他把“心流”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这样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当然也能通过曲折有趣的故事,增强创造力。 故事有点像灵感,强调的不是智力因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讲的不仅仅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创造。而创造并不像个事实,更像个故事。作者在本书一如既往地强调故事独特的情感意义,比如提出“模棱两可的故事更接近现实”,好的故事,能发挥无形而有力量的作用,这是标准化描述和数据化统计所无法捕捉到的。 作者认为不少企业的失败,太注重依靠逻辑和清晰的数据,以为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的判断和决定。而事实上,有时只要讲好一两个故事,让故事里的思想迅速席卷系统,激发一个系统的活力和激情。 “故事思维”的这个技巧就是在反复强调,“客观”和“理性”有时是通常认为的“科学藩篱”,跨越这样的藩篱,走进主观体验,才能回归到真实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使企业和人的战略接上地气,变得真实可行。 本书反复强调,故事的“主观性”特点,而不是非现实客观的“纪律、规律、条文、规定”,提出“故事思维”应有的“主观、情感、尊重、共鸣、谦卑、共情”等关键词。如果说本书把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作为一条“叙述”的明线,那么“情感”就是本书的一条“暗线”。 有一个中国基层的老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刚刚上任担任某某镇里的“党委书记”。大陆基层单位是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向老百姓,积极的一面是能够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消极的地方是纪律上相对松懈,而这对新上任的基层领导是一个考验。 一天中午,镇里的工作人员闲着没事聚在一起打扑克。快到下午上班的时候,上级来了几个人临时到镇上检查某项工作。镇委书记眼看无法当着检查人员的面,批评教育打牌的工作人员,就随手把办公室的门反锁上,并示意屋里的人别往外走。 按照本书说的:“对错不重要,情感才重要”。一个“故事性”的动作,缓解了尴尬和不安,从此再也没有人在中午打牌消遣。镇委书记得到了“他们”的情感认同,接下来安排什么工作,也是“令行禁止”,非常顺畅。 故事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说服“南方人”结束“奴隶制度”,是被认为十九世纪美国最难说服的任务。而当时的亚伯拉罕 ▪林肯正是发挥了他讲幽默故事的才智,做到既不羞辱那些“奴隶主”,甚至不让人产生“负罪感”,却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和效果。 如果奴隶制的依据是人种的肤色差异,那么你遇到的第一个肤色比你更白的人就有权奴役你; 如果依据是智力差异,那么你遇到的第一个比你聪明的人就有权做你的主人; 如果依据是使用奴隶能够获利,那么任何能利用你获利的人就有权把你当奴隶。 以上是美国另一位作家基思▪丹尼森在《幽默的林肯先生》一书中,阐述林肯提出的三个假设。 这个故事非常曲折,其中摘录的仅仅是故事表达中的主要意思,说服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复杂得多。终止农奴制度,是美国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著名案例。废止农奴制,也给林肯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使之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故事能解决冲突或摆平问题 航空公司机票柜台里的工作人员,面对顾客对班机延误、预订机票超额等问题的质疑,只是不停地道歉,或者按照培训的规章和条例应付,说自己“照章办事,出这样的事情我也没办法!”那就很可能导致事态扩大。这是“制度失灵”的一贯表现。 此时,故事如果“出场”,可以及时挽回失控的局面。 这个故事里,一个男人恐吓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这个员工听了后,立刻冷静下来,通过广播说:“我们这里一个乘客不知道他自己是谁,如果有人能帮助这名旅客确认他的身份,请到柜台来。” 用幽默的故事,不仅化解自己的窘境,也让这个男旅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笑出声来。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士,常常在白宫附近流浪,志愿者帕蒂准备把玛丽送到救援中心饱餐一顿,可是玛丽死活不愿意。说自己不能放弃每一次与克林顿总统接触的机会,她认为有朝一日能成为“第一夫人”。 帕蒂想了一个办法,带玛丽去白宫边上的警卫室,得到警卫的配合,说“这位高贵的女士是克林顿夫人,现在准备与我们共进午餐,又不便打扰总统先生处理事务,想给克林顿先生留个字条,请他放心。”警卫非常“爽快”地拿出了纸和笔,让“总统夫人”留言。就这样,病了的玛丽放心地跟着帕蒂去救援中心用餐了。 后来帕蒂说,玛丽后来接受了治疗,并与家人团聚。 故事能综合非智力因素快速高效提供正确的决策 为什么足球明星能够玩“帽子戏法”,那么有能力把控足球场上的局面,除了长期练习、讲究团队协同,而其个人能力常常表现出“随机性”,强调的是灵光乍现,逮住机会临门一脚进球!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著作《刻意练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心理表征”。这个“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练习方法,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模块”。长期反复练习,可以创建“心理表征”,为快速高效形成正确决策,提供心理保证。 故事思维也明确不是凭借理性和逻辑,而且比创建心理表征通俗。异曲同工之处是,培养故事思维,同样能实现正确判断和形成快速决策。 比如,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学,最喜欢学习分析印刷字体的不同样式,他认为艺术字的设计,是一门科学无法解释和捕捉的、有艺术思维的精细技艺。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直到10年以后回顾这件事情,才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这项工作,触动了情感,影响了行为,给未来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故事能及时“回血”重新投入新的生活 现在的职场,让人精神高度集中,遍地都是充满压力的“故事”,“成功和失败”的故事。 不论在哪个行业什么职业,无论励志鸡汤还是失败警示,都会让人亢奋和谨慎,不得不提起十二万分的小心,有时弄得神经兮兮、敏感万分。 那么本书告诉你,那些沮丧、无望和焦虑无法给你的故事增添力量。如果真是这样,不妨静下心来,翻翻杂志聊聊天,试着放松情绪,寻找一个新的轻松的“故事”,让你的生活和崇尚的梦想更加协调一致,不再受外界的噪音、压力所影响和制约。 那样,你就能借助故事,满血复活了。

来源:网络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