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对腐蚀现象见怪不怪了,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从本质来讲,腐蚀实际上是化学反应,其中最典型的腐蚀反应就是氧化反应。任何食物暴露在空气中久了就会发生发霉的现象,任何金属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会发生生锈的现象,这些都是氧化反应的宏观表现。金属的腐蚀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每年因为金属腐蚀问题人类就要损失很多财产。 但这都逐渐成为了过去式了,随着现代材料学的发展,许多金属已经不再那么容易被腐蚀了,因为它们在生产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其他物质,例如碳、铝等物质构成合金,这样既提高了金属的耐腐蚀性,还改善了其他方面的性能。但是对于航天器来说,即使建造的材料多么先进,它们在外太空也会被腐蚀,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道理说,外太空既没有氧气也没有水分,为什么金属也会发生腐蚀现象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以下三种腐蚀航天器的可能性。首先是辐射,虽然外太空不存在氧气和水,但是外太空的辐射比地球要强得多,而且辐射多种多样,对金属造成的损伤也不尽相同。我们都知道,如果人类直接暴露在强辐射的环境下,身体内很多组织和器官就会逐渐出现病变。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安然生存,是因为大气层帮我们挡住了大部分的宇宙辐射。 但是航天器是直接暴露在这些辐射中的,辐射直接让航天器上的金属发生反应,从而逐渐被腐蚀。其次是氧气的作用,很多人对此产生疑问,太空中不是没有氧气吗?为什么还会腐蚀航天器呢?其实氧气的作用在航天器发射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在地面上的航天器发射之后外表携带了许多氧原子,等到它要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外界的高温使得氧原子和金属的表面发生氧化反应,直接导致航天器的外壳被腐蚀。 最后就是宇宙的温度。据了解,目前太空中普遍的温度已经低于零下270摄氏度,而且这种温度只会持续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导致能量都对外扩散了。虽然说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中航天器的金属构造不会发生氧化反应,但是极端温度会直接影响金属的应变力,加快航天材料的老化,有时候甚至直接就脱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