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阴火”(二)

 学齐宜荷 2020-05-09

接前文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黄帝内经》说“壮火食气”,阴火会进一步消耗正气,必须要除掉阴火,才能保存正气,所以“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另外,从阴火形成的角度讲,中气下陷,在下焦郁而成火。之所以形成阴火,是因为元气不足;元气足了,就不会产生阴火。所以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前面已经说过了脾胃气虚下流肝肾的问题,不再重复。这里难理解的是阴火如何“乘其土位”。脾主四肢,脾主肉,这里所说的土位其实是就脾说的。阴火的发热,四肢发热,而且热发于肉间,由内而外的发热。这是因为阴火随着血脉流经肌肉而引起的。所以说“阴火乘其土位”。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理清李东垣的思路了:

脾胃之气本应该上行于心肺,当脾胃虚衰的时候,卫气虽然不足,但仍然可以散布出去,而营气无力上行,反而下行于肝肾之间的任脉的起点处。营气不断下流,在下焦郁积化火。而营气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由足厥阴肝经经督脉、任脉回归到手太阴肺经,所以会引动阴火。阴火经由营气运行于十二正经和跷脉、督脉、任脉。由于任脉、督脉和冲脉一源三歧,同处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阴火也会经由冲脉而上行下行。(默认大家都掌握营气运行的路线,有不懂的可以参看《灵枢·营气》)

正解“阴火”(二)

既然已经理解了李东垣的“阴火”,那么就好理解补中益气汤了。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方义。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 已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 当归身酒洗 白术 已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脾胃之气本应上行于肺,现在脾胃气虚下流,必然肺气不足,所以要用黄芪补肺气。而肺主皮毛,肺气不足则表不固,容易自汗。“阳加于阴谓之汗”,自汗出会进一步耗气,所以用黄芪补肺气,还能闭表,不再自汗出,防止进一步耗气。

人参、炙甘草都是甘味入脾的,可以补脾气。阴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衰,用人参、甘草补脾气,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黄芪、人参、炙甘草都是甘温的药物,而李东垣用来治阴火发热,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甘温除热法”。甘温除热法时至今日,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东垣自己说“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白术消谷,谷消则热随谷去,所以说白术除胃间热。这比较好理解。白术“利腰脐间血”的功效,在《名医别录》有记载。腰脐间通阳说的是胞中,肝肾之间,任脉的起点。阴火乃血中伏火,必然损耗血中的水液,影响血的运行,所以用白术除热,又能活血。

阴火煎熬血液,所以加当归身养血和血。脾胃气虚,运行不畅则气乱于胸中,所以加陈皮理气。

升麻、柴胡是补中益气汤的亮点,两者都能引下陷之气上行,气行正常了,就断了阴火的来源。从单纯补气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发展到调节气机的补中益气汤,这是李东垣的一大发明。

从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可以发现,李东垣组方是针对阴火的病机的。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所以效果也非常好,“伤之重者,二服而愈”。

但阴火太盛的,只用补中益气汤恐怕不行,所以李东垣自己的加减法中说“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伏火”。

至此,李东垣治疗伏火的三大手段,补中、升阳、泻火就完整了。

理解“伏火”是理解李东垣学说的钥匙,是理解补中益气汤的钥匙。只有理解了伏火说的是什么,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李东垣不是“补土派”,而是“内伤派”;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所构建的,都是内伤学说,而内伤学说的基础是伏火学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