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简主义|当你摆脱物资的控制,删繁就简,你将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月和小屋 2020-05-09

现在有许多人,一到假期就不想在自己家待着,而是想要到外面玩几天,住住酒店。为什么呢?因为酒店的房间干净、清爽,里面只有极少的生活用品,人们住在那里感觉敞亮,心情自然会好起来,也就能体会到身心放松的快感。可为什么在自己家里就没有这种感觉呢?

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极简主义改变了我》,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通过精简我们生活空间的杂物,把那些令我们分心的、多余的物品舍弃掉,只留下那些生活必须的、令我们喜欢的物品,以减少生活空间里冗余物品对我们的干扰。从而把人们从外部压抑的空间里解救出来,理清纷乱的思绪,看清生活真正的价值所在,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极简主义改变了我》是由风靡全球的极简生活方式倡导者、畅销书作者乔舒亚·贝克尔的新作,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他一年开设三次的精品极简整理课程“清爽生活”的精华内容。他的极简理念并非要把某些东西从你身边拿走,而是把某些东西交还给你。有意识地提升我们最重视的事物的地位,把其余一切令我们分心的事物清理掉。

全书章节以典型家庭布局为模板,从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到储藏室,覆盖家中每一处难打理的死角,书中穿插了丰富实用的小建议、鼓舞人心的真实案例、可供重复利用的检测表,以及为了方便读者高效阅读,特意标注的#极简之家#精句,科学引领读者完成精简与整理的全过程。

全书分三部分:你、空间和未来,作者从我们每个人最熟悉又最“不喜欢”的地方——家入手,开始了一场极简生活之旅。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体验到极简之旅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让我们从一间间堆满杂物的房间入手:客厅、卧室、餐厅、书房、浴室、储藏室,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极简革命”。真正实现:

极简大改造,创建一个真正适合你的家;

●极简主义不是让你丢掉心爱的东西,而是丢掉那些让你分心、妨碍你享用心爱之物的东西;

●贝氏极简整理法——只留下与你的人生目标相符的物品;

●并非家中每一件物品都真正“属于”你,它们可能早已不再属于这个家了;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一件物品除了原有的金钱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持续发生的“杂物成本”,表现方式就是你在持有它期间所花掉的金钱、时间、精力和空间。

●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让人们感到尴尬的,不再是居住面积刚刚好,而是因为住得太大。

●大胆追求人生中的全新可能:极简主义并不只是少拥有物品而已,它的目标是为我们的人生减负,好让我们能做到更多想做的事情。

然而,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领悟:为什么要推崇极简主义,什么是极简主义贝氏极简整理法,极简主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01. 为什么要推崇极简主义

作者这样告诉我们:当你摆脱物质的控制,删繁就简,去芜存菁,你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1.在世界上最富裕的35个国家,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的物品总重量达到了100公斤。

2.美国人每年花费1.2万亿美元用于购买非必需物品。

3.得益于我们竭力想把家中一切物品都安顿好的绝望心情,家居整理行业在2016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60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4% 的速度增长。

4.由于家里杂物太多,我们一生中平均要花费3680小时或153天来翻找放错地方的东西。如:手机、钥匙、太阳镜、纸质文档等物品。

凯特·佛兰德斯说:“你待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大约有85年,别把65年都用来偿还你负担不起的生活方式。”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也是常受商家误导,买下许多原本并不需要的物品吗?本来打算到超市买一箱牛奶,结果被超市促销打折商品吸引,买回许多生活用品:毛巾、手纸、床上用品。

实际情况却是,家里的毛巾、床上用品已经囤积了许多,估计几年都用不完。可是,对于突然增加的这些东西,总得找个地方放起来。面对已装得满满当当的柜子,只好把它暂时放进书房里。

结果,在家里随便乱放东西的习惯,导致家里到处都是物品,不仅显得杂乱无章,需用时还不好找。

《极简主义改造了我》一书,作者就从我们居住的房间开始,教我们怎样给“家”做一次精简: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餐厅、储藏室、洗浴间,把家里那些陈旧的、多余的、重复的、从来不用的杂物,统统清理出去。只留下少许生活必须品、能唤起我们美好回忆的物品,给家来一个“大整容”,让家变得更清爽、更整洁、更宽敞、更舒心。让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家里,享受家的温馨、静谧、舒心、安宁。

说到极简,人们一定会认为做极简就是把家里的东西扔掉。其实不然。极简主义不是让你丢掉心爱的东西,而是丢掉那些让你分心、妨碍你享用心爱之物的冗余东西。

极简主义适用于所有人的美好生活:极简就意味着一所方方正正的白房子,里面几乎空无一物:除了生活必须品之外,不留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

02. 极简主义贝氏极简整理法

《极简主义改变了我》中的贝氏极简整理法,在精简房间物品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那就是通过清除家里多余的物品,让生活在家里的人,感觉更舒心、更清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贝氏极简整理法:

1.刚开始做极简的时候,请牢记自己为家和生活制定的目标;

2.如果你和家人同住,尽量发动大家都参与进来,把这件事情变成全家人一起做的项目;

3.做事要有章法:

◆先从容易收拾的区域入手,再处理较难的空间;

◆亲手拿起每一个物件,然后问自己:我需要它吗?

◆对于每一个物件,在以下三个去向中做出选择:放到家里的其他地方、留在原处、不要了;如果你不要它了,再做一次选择:卖掉、捐出去、扔掉、回收。

◆ 把一个空间彻底收拾完,再开始下一个;

◆ 不要中途放弃,直到把整个家全部清理完毕;

4.尽可能地享受过程中的乐趣,注意观察自己在整理过程中体验到的好处,庆祝取得的成绩;

5.全部完成后,回头审视并修订你的目标——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并运用这个全新的极简之家,以及优化过后的全新生活。

贝氏极简整理法,这套策略已经得到了验证,每个人都做得到,而且它与人生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

当家里的每一个地方都用贝氏极简整理法过了一遍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家里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每个房间看上去都那么干净整洁、清爽舒心。待在这样的家里,你会突然有种想要重新规划人生的感觉。

是的,在干净清爽的环境里,让人分心的事情少了,心也就安静了下来,就有心情关注、思考更多身外之事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做大扫除。每当看见被收拾得清爽整洁的房间,不仅有种成就感,而且还会非常开心,于是就有了憧憬美好未来的愿望。

只是,这样“整洁”的状态保持不了多久,便又开始各种“混乱”现象:书籍、玩具、衣物,随处可见……于是,烦心、焦虑、不安,让人不想再待在家里,想要找一“清净”之处逃避现实。

书作者告诉我们:认同极简主义是一回事,维持极简生活是另一回事。是的,要保持极简生活,日常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体会到极简主义带给我们的好处,并身体力行,让极简生活变成常态,才能真正享受极简生活带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03.极简主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人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双十一过后,家里的东西一下多了许多,到处都是打开的和未打开的包装盒,地上堆着一些工具、书籍、玩具等物品。

怪不得常听人说:双十一过后,想“剁手”的大有人在。可不是吗?一下子买回那么多物品,一时也用不完。不仅浪费资金、还占用家里有限的生活空间。

现在,读了这本《极简主义改变了我》书,想必你的想法就会有所转变:在下一个双十一到来时,你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再也不会被“促销、打折、限时购”所迷惑,而是只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对于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别人送给你,也会觉得多余而拒绝。

是的,学会理性消费很重要。当我们意识到,比起世界试图推销给我们的商品,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已经愚蠢地买下了世界卖给我们的物品,可生活依然一片空虚。财务没有带来幸福,金钱并未提供安全感,名声和权利也没能让我们满足……答案显然并不存在于被时下的流行文化同化的生活中。

人们清楚这一点之后,在焦灼地寻找机会,想要把这些领悟传授给孩子们。也就是要把这些理念以身作则地教给自己的孩子:拥有物资不是幸福的关键;安全感源自人的品质和个性;追求幸福与追求财富是两条迥异的道路。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拥有太多东西不是好事!

其实,当我们被眼花缭乱的商品诱惑时,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这些物品吗?

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大约80%的价值来自20%的因子。

运用到居家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在大约80% 的时间里,只用到了家里20% 的物品。这并不是说你需要把80%的东西都扔掉,而是说,当你把“是否必须”作为决定物品去留的判断标准时,你将会扔掉一大堆东西。

然而,人们在购物时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 “狄德罗效应”的再现:

狄德罗效应,它描述了这样一种趋势:买了一件东西之后,又会引出其他许多件。

对于狄德罗效应,想必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因为买来一件衣服,总会演绎出另一件衣服或配饰。

“我得再买双鞋来配这套西装。”

“我真的需要一条新项链来配这件新上衣。”

……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与其跟别人没完没了的攀比、羡慕别人拥有那些你没有的东西,不如过一种内心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才是获得幸福快乐的源泉。

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把你不想要的一切清理掉。

总结:

作者对极简主义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的:“有意识地提升我们最珍视的事物的地位,把其余一切令我们分心的事物清理掉。”精简实际上是在做优化:不断减少拥有物品的数量,直到找到最适合我们和家的那个量级。这不单是一份全面实用的极简生活指南,更是适用于所有人的美好生活法则。

极简主义告诉我们:手边有余暇,兜里有余钱,这比衣橱里有多余的物品强多了。

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是钱财、不是房产,而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你需要的不是拓展空间,而是减少物品的占有;拥有物资不是幸福的关键;安全感源自人的品质和个性;追求幸福与追求财富是两条迥异的道路。

不必多想你曾经是谁,多想想你将成为谁;有空间,并不意味着你就得拿东西把它填满;买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而不是买得起的房子。

作者最后提出这样一个的问题让人们反思: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破碎的家庭却越来越多。这是巧合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