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州走出的铁血将士——胡克慎

 sun918 2020-05-10

(原标题:汝州走出的铁血将士——胡克慎)

记者李春特约通讯员李伟恒

核心提示丨7月13日是汝州籍在京离休老干部胡克慎老人100周年诞辰的日子。应老人的老伴儿国炜老人,儿子胡时虹和胡时明的邀请,大河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他们向记者展示了老人的自传和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再现了胡克慎老人起伏跌宕的传奇人生,展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独特人生魅力。

1

奔赴延安,矢志不渝成模范

胡克慎(又名时英),河南省临汝县(现汝州市)王寨乡胡庄村人,1917年7月13日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由于母亲出身贫寒又是续弦,家庭地位低下,从小受到歧视和排挤,使得他萌生了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的意识。胡克慎13岁时考入汝阳初中,毕业后回乡担任了一年本村小学教员后又考入了开封嵩阳高中,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刊,对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有了初步了解。

1935年,18岁的他是一名热血青年,在校参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贴标语散传单,这为他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七七事变”后,他回乡代他二哥参加了乡军官训练班,结识了共产党员王象乾。通过学习进步思想,经县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新四军雷明同志介绍,他同汝州的几位知识青年计划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再赴延安参加革命。当时,胡克慎经过重重艰难险阻,徒步跋山涉水,在倾盆大雨没膝深的黄土高原泥泞中,连走带爬数百里,终于到达陕北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7月,胡克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二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学习期间,他在修建住房、挖窑洞等劳动中表现积极,特别是著名的延安大开荒运动中荣获抗大总校授予的“劳动英雄”奖励。但由于劳累过度,胡克慎感染肺结核吐血卧病。

在抗大迁往敌后晋察冀边区时,他不顾组织上让病号留下来的劝阻,三番五次地坚决要求随校前往。就这样,胡克慎拖着带病之躯在路上主动要求参加收容队,沿途动员购粮做民运工作,被抗大总校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2

深陷虎穴,铁骨铮铮留美名

抗大毕业后,胡克慎坚决要求到抗战最前线,也是最艰苦的冀中十分区地委工作。他在敌人据点林立的平津保三角地区不分昼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两年多。1941年,被敌人的铜墙铁壁拉大网围住,由于口音不是本地人,他急中生智装作哑巴,背部虽被日伪军鞭挞出血肿,但咬紧牙关始终不吐半个字。他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新城县的一位老百姓,这位老乡站出来指认说:“这是我家做活的哑巴。”他这才算被掩护了下来。

1942年,上级派胡克慎来到平北军分区滦昌怀联合县工委,任宣传部长兼县游击大队政委。这个地区是一个伪满、伪蒙疆、伪华北敌人三方轮流扫荡的中心地区,环境极其险恶,大部分的山林、房屋均被敌人烧毁,制造了“百里无人区”。当时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县委书记牺牲,县长也离开了本县,环境异常残酷,只能黑夜开展工作。在饥难得食、渴难得饮的情况下,胡克慎出生入死坚持斗争开辟新区。

当时,胡克慎在滦昌怀联合县13区大片村坚持开展武装斗争,经常昼伏夜出,飘忽不定,和敌人进行周旋。一次,天下着大雨,县大队外出执行任务,他在老乡家休息,让两名小战士在外面站岗放哨,等待县大队回来后,天黑时分再转移。下午,一个哨兵发现远处有人影在晃动,急忙跑回来向胡克慎汇报,胡克慎赶忙指挥大家撤离。由于胡克慎对当地地形不熟悉,被众多敌人包围。胡克慎依托茂密的草丛做掩护,和敌人进行周旋。为了防止自己被捕后给党带来损失,他跑到一块大石头旁边掩埋随身物品时,被敌人抓住。敌人把他押解到黄花城后又转到了四海及永宁监狱。在狱中,日本鬼子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逼供,将他五花大绑假枪毙,让他蹲四周带有利刺的铁笼子,以及用金钱、酒肉、美女等手段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敌人一切卑鄙手段都没能使他屈服。每到一处他就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大骂日伪汉奸并做敌伪下层人员的工作和组织难友越狱。

1942年11月29日夜里,他与狱友们趁敌人换岗的间隙,将大棒子架在城墙的垛口上顺着井绳和狱友们跳墙逃出敌人的魔爪,回到平北党委机关。此时,他在当地已颇有名气,他的英雄事迹深受当地百姓的称颂并广为流传。

回到革命队伍以后,1943年,胡克慎奉平北党委之命,率领一批北平大、中学生安全到达华北联大学习。

3

赤手赴会,敌营接收凯歌归

抗战胜利后,胡克慎被派往刚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张家口敌伪物资处理委员会,从事秘书工作。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胡克慎先后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政治部、华北军区司令部三处、第二十三兵团37军政治部工作。

自平津战役打响以后,国民党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组织就加强了互相配合,以阻挠并破坏傅作义部的接收改编工作。傅作义军政内部大多数中、下层官兵也拥护和谈。但一些反共顽固派(所谓的死硬派)、军统特务及各种反动势力纠合在一起采取捣乱、破坏和暗杀等各种卑鄙手段千方百计地破坏和平谈判的进行。

胡克慎在华北军区司令部三处工作期间,受命代表军方接收傅作义部的通讯团,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在出发前的一天晚上,胡克慎把钢笔、手表等珍贵物品交给妻子国炜,夫妻两人一夜没有说一句话,但他们都知道这有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面,胡克慎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第二天一大早,他和警卫员各带一把手枪赶赴通讯团驻地,准备接收该团。他们刚到团部大门口,手枪就被该团团部的卫兵收缴。这时,营门大开,通讯团的士兵们迅速排列成两列队伍,用寒光闪闪带刺刀的长枪架起威严的枪阵,让胡克慎穿阵而入。

胡克慎明白,这是通讯团给他来的下马威。他朝警卫员一挥手,昂起头,大步流星地朝枪阵内走去。胡克慎的胆量镇住了这些久经战阵的士兵,他们开始往后退步,胡克慎面不改色地直入团部。这让该部官兵大吃一惊,胡克慎谈笑自如,他对谈判对手说:“我从日本鬼子的铁笼子里闯出来,他们抓我、杀我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阵势吗!”

由于胡克慎的出色表现,这个通讯团的接收改编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随后,胡克慎赶赴河套地区的五原接收绥远起义的部队,进入第二十三兵团37军政治部工作。

在抗美援朝期间,胡克慎担任空军十七师前指书记、政治负责人。一次,胡克慎带着警卫员坐车赶往前线。在路上,美军飞机超低空俯冲、扫射、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司机没有见过这阵势,吓得跳下汽车,拔腿就跑。胡克慎临危不惧,当即大声呵斥司机,并拔出手枪鸣枪示警。司机这才愣过神来,跑回来发动汽车。当他们的汽车刚开出十多米远时,一颗炸弹就爆炸在汽车原来停过的地方!

1952年9月从朝鲜回国后,胡克慎在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中央军委空军六分部工作并作为我方代表接收了苏联空军在大连所办的空军修理厂,后又新建了江西樟树空军机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经中央军委空军党委反复调查、审查后,于1957年1月5日对胡克慎同志的党籍问题作出最终结论:恢复他1938年12月入党的党籍。1958年,胡克慎转业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后调入半导体所工作。“文革”期间,胡克慎又因历史被捕问题遭到审查、关押,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干部政策时才被解放出来。胡克慎在中科院半导体所政治部副主任任上以正局级离休。

他从建国初期就把年迈的老母亲接到部队,悉心照料母亲颐养天年至104岁。1989年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评选大会,荣获“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2005年4月8日,88岁高龄的胡克慎因病在北京去世,走完了自己坎坷而又光荣的一生。

(文中图片为胡克慎家人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