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知识】京剧服装的名称样式和使用(下)

 cxag 2020-05-10

4.褶子
褶子是男性角色用得最多的服饰。无论文武、贵贱、老少均可穿用。褶子分男、女、花、素。男褶子样式为大领、大襟,衣长至足面。男褶子在素褶子类中,有以下几个品种:
富贵衣———样式同褶子,特点是在周身缀有多块补丁,用于生活极为贫困的穷书生。颜色多为黑色。如:《豆汁记》中的莫稽,《连升店》中的王明芳,《凤还巢》中的朱千岁等。
青素褶子———周身为黑色,斜白色大领,较为朴素,用于下层劳动人民,如《玉堂春》中跟随知府、知县的门子,《三击掌》中跟随王允的家院,《失街亭》中跟随诸葛亮的琴童以及戏中绿林好汉、英雄豪杰等,如《四杰村》中的余谦,《当锏卖马》中的秦琼,“水浒戏”各剧中的时迁、阮小五等均穿青素褶子。
海青褶子———服色为黑色,黑绒料斜大领,为家院奴仆所穿。为突出人物形象,特选择穿海青。如《玉堂春》中王金龙身边的门子(其身价高于知府身边的门子),《十三妹》中的老家院华忠,《武松打店》中的武松均可穿海青褶子。
红素褶子———红素褶子大多为穿红男帔或开氅时内衬褶子,作为衬衣用。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拿高登》中的高登等。
宝蓝褶子———官员私访时的一种民间装束。如《四进士》中的毛明,《十五贯》中的况钟。富有的中年店家也可穿,如《悦来店》的店家,《连升店》中的店家。宝蓝褶子也可以作为一种衬衣穿。如《打渔杀家》中的李俊等。也可作为平民百姓的服饰。
古铜褶子———古铜褶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年迈男性,家境稍富裕者,如《四进士》中的宋士杰。二是作为穿帔的衬衣,如《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碧波潭》中的老爷。
老斗衣———样式同于褶子,只是在面料上不同。为生活境地较贫困的老年男性穿着。如《打渔杀家》中的萧恩,《十三妹》中的张乐师及贫民百姓。
青花领褶子———在青素褶子基础上,为美化表演行当所设计的一种服饰。为较贫困的书生穿着。如《十三妹》戏中的安骥、《白蛇传》中的许仙。
花褶子———花褶子即绣有纹样的褶。用途较广,绿林好汉、英雄豪杰以及年轻的文儒书生、公子、相公等人物均可穿用。颜色以上五色,下五色为主。依据纹样色彩处理以塑造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根据表演行当也能划分区别它们的色彩和纹样,如单出头的“小生褶子”、“花脸褶子”、“小花脸褶子”。为了区别主要人物和群众角色服饰的不同,又有“四个头的”之称谓。也有按照服装纹样名称来确定某件花褶子的名称,如“回纹边的”、“草龙的”、“狮子团的”、“勾子莲的”。也有按照剧中人物专用服饰来确定花褶子的名称,如“高登的”、“李逵的”、“蒋干的”。还有按演员流派或自成一派的服饰来确定花褶子的名称,如“袁派的”、“裘派的”、“少春的”、又如“春华的”一件武丑蝴蝶花褶子。
具有武艺的大将、豪杰,纹样多以走兽为主,而文儒书生,公子等年轻男性,则以花卉为主。

女褶子———样式上有两种,其一为小立领,对襟,长至膝盖;其二形似男褶子,身长至膝盖。
第一种样式分花、素两种。花褶子常为少女少妇穿着,用作穿帔的衬衣。素褶子是较贫困的中年妇女和宫女穿用。
第二种样式用于老年妇女,即老旦行当的主要服饰。老旦褶子又分为古铜褶子、老斗衣两种。古铜褶子是老夫人穿帔时的衬衣,老斗衣是贫困妇女的服饰。
女素褶子———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武家坡》中的王宝钏,《桑园会》中的秦罗敷。《贵妃醉酒》中的宫女,《甘露寺》中的宫女。宫女穿此服装时,颈部需搭云肩。
女老斗衣———如《钓金龟》中的康氏,《遇后龙袍》中的李后。
女花褶子———如《香罗帕》中的小姐,《二进宫》的杨小姐。
僧衣、袈裟———斜大领、斜襟开身,但袖宽相当于身长,无水袖。有黄、紫、香色、灰色等。
袈裟一般与僧衣配套使用。袈裟为红色,样式成长方形,周身用金线绣成墙砖阶梯式,长方格,用时披于左臂上。《白蛇传》中的法海,《西游记》中的唐僧均用。

斗篷———在样式上分为三种,一是长斗篷,二是短斗篷,三是防雨用的蓑衣。斗篷又分为男、女、花、素。斗篷用于防风避寒的服饰。男女长斗篷均配有风帽。
斗篷纹样上,女斗篷常用花卉鱼鸟,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奇双会》中的李桂枝、《杨排风》中的杨排风。男斗篷通常为红素斗篷和绣龙斗篷,如《甘露寺》中的刘备,《挑滑车》中的黑风利,均披红素斗篷,戏中关羽披绣龙斗篷与蟒相配。短斗篷主要体现在新编历史剧中,如《三打祝家庄》中的孙立,《李自成》中的李自成。

蓑衣———在样式上同短斗篷,但在制作上,利用自有穗,随周身横排数道,类似南方渔夫的防雨用具。如《秋江》和《白蛇传》中的渔翁,《小放牛》中的牧童。
宫装:宫装在样式上为圆领,周身为桶形,阔袖(缀水袖)。上衣下裳联缀,衣长至足,对襟。宫装在纹样布局上比较复杂,它以腰梁为界线,下身由双层飘带组成飘带裙,上绣凤纹、牡丹纹。袖口由八色组成,由下至上排列的寸半边纹样。腰梁以上前后身由凤纹样组成。颈部搭有云肩。宫装上衣服色为大红,绣凤凰牡丹,是宫廷的妃子、皇娘、公主穿的生活便装。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在百花亭醉酒后,由女蟒而改换宫装。《三击掌》中的王宝钏。

打衣裤(战裙、裤、袄):
女式短戎服,是习武女性的一种便装。在舞台上使用较多。打衣裤在结构上由战裙、战袄、裤、腰巾或腰箍组成。战裙由两片护腿物组成,左片窄,右片宽(以演员角度而言)。裙长由腰部下至足面。战袄、小立领,对襟,紧扣绊袖,身长至臀部。裤为缅裆肥腰,裤长由腰部至地面,长出半尺。
打衣裤分花素、花打衣裤以花卉散枝为主,而素打衣裤以绦子边或花边为主。打衣裤有红、黑、白、皎月等色,还有其它色彩。
如《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演火棍》中的杨排风,《悦来店》中的何玉凤,《辕门斩子》中的穆桂英等。素打衣裤,如《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战金山》、《穆柯寨》、《棋盘山》中的女兵。
裙、袄、裤:在裙、裤、袄总称中又划分出“裙袄”、“裤袄”、“竹布裤褂”、“罪衣裤”、“彩旦褂子”等。其样式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上衣(袄子或褂子)为小立领、大襟(其中罪衣为小立领、对襟),衣长至臀部。裙长从腰部下至足面,形有筒裙、百褶裙。裤为中式肥腰缅裆裤,裤长从腰部下至足面,为散腿。彩旦褂子,为立领或圆领两种,周身宽松,身长至臀部。
裙裤袄周身纹样以花卉散点或枝子花为主。
裙袄———民间少妇或少女的服饰,如《战宛城》的邹氏,《三不愿意》中的大、二小姐,《坐楼杀惜》中的阎婆惜。
裤袄———民间少女或丫环的服饰,穿着时,一般要配上“饭单”、“四喜带”,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豆汁记》中的金玉奴。丫环穿着裤袄时,需配上坎肩,腰系腰巾子。
罪衣裤———罪衣裤为素红色,上衣对襟开身,小立领,袖口、裤口、立领及对襟下摆均用月蓝色缎子沿边。穿罪衣时,需要搭配其他物件,如罪裙和腰巾子。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六月雪》中的窦娥。
竹布衣褂———竹布衣褂是用竹布或蓝布制成的单层布褂。为贫困家少女或禁婆穿用。
彩旦褂子———专为男丑角扮演女性禁婆、媒婆及较丑的夫人所用。领口、袖口周身边缘均沿涤子边。如《六月雪》中的禁婆,《拾玉镯》中的媒婆,《能仁寺》中的赛西施,《凤还巢》中的大小姐等。

坎肩:坎肩分为男、女、花、素,又有大小坎肩(长短)、琵琶坎肩、道背心等。
男坎肩为大领、对襟,衣长至膝盖以下。颜色上一般用蓝、黑、古铜等。男坎肩是为扮演书吏、先生、师爷等人物穿着,如《将相和》中的门客,《连升店》中的崔老爷,“梁山泊”戏中的吴用等。
男花坎肩———主要为扮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穿着。
女坎肩分大、小两种,又分绣花、素色两种。绣花坎肩为大领、对襟,身长至膝盖以上。绣花大坎肩主要是剧中较为主要的大丫鬟穿着。颜色较为丰富,已不再受传统上五色、下五色的限制。
女素大坎肩———样式上同女绣花大坎肩,在色彩上有黑、古铜为扮演老年女性奴仆穿着,如乳娘。
女绣花小坎肩———其样式为小立领、大襟,身长至臀部。在色彩上较丰富,在舞台上通常为小丫鬟穿着。穿坎肩人物,必须根据男女角色的不同内衬男褶子、女老斗衣或裙袄、裤袄、腰系腰巾或丝绦。
旗装坎肩———有清代服饰特色的坎肩。小立领,身长一般在腰部以下。特点是在钮绊的布局上与小坎肩有别。扣绊是从领口中央开始,下沿第二扣绊,再横向右方伸延一个扣绊,再向直下方做第三扣绊,第四扣绊是从第三扣绊处向左方移至坎肩下方中线。专为扮演旗装公主、丫环穿着。
女道背心:
样式同女大坎肩,道背心周身图案为菱形。为女性出家尼姑所穿,如《秋江》中的陈妙常、《双下山》中的尼姑。
古装:
样式为上衣下裙,上衣分为圆领大襟、大领大襟,下裙有筒裙,百折裙。
古装是一件新的服饰。它的产生,突破了京剧传统衣箱制,丰富里京剧服装的样式,为塑造女性形象增加了一种手段。一改传统服装宽大平直的臃肿造型。为此古装在京剧舞台上被广泛使用,它还可以利用多种佩饰来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上至皇后、仙女,下至侍女、丫环等。古装通常使用的装饰有披肩、后兜、腰箍。同时根据不同人物增加古装坎肩、二裙、革带、飘带、披纱及珠饰等。为塑造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佩饰上也应给予固定,形成工人的服饰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春草闯堂》中的春草。古装在舞台上,尤其是在新编历史剧中,成为设计者普遍使用的服饰。

腰包:
腰包其样式为前后有“马面”(有衬里,并加绣缘饰),周身为百摺,身长从腰部向下至足面。腰包分为花、素、镶蓝边。
腰包衬在女式蟒,帔,褶内。由于所塑造的人物身份、处境不同,穿着腰包也不同。如家境贫寒女性可穿蓝边腰包,皇后嫔妃、小姐、夫人均穿绣花腰包,而老年妇女则穿蓝边腰包,而老年妇女则穿绿色素腰包。另有白素腰包,可为宫女穿着或男性用于水裙、罪裙。
腰包在舞台上,通过技术处理,可以产生不同效果的用法,如水裙、罪裙、小腰包。

旗袍:
其样式主要来源于清代旗袍,与现实生活样式相似,但旗袍的色彩和图案纹样的处理有所不同。
旗袍在舞台上主要为装扮少数民族的公主以及侍女所穿,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及侍女。

“饭单”、“四喜带”:
源于中南地区农家妇女生活的用物。一般为黑色,用于围胸、腹部。上部为“如意头”形装饰纹,下部彩绣枝子花。分大饭单、小贩单两种。大饭单长及膝,专用于穿青褶子的贫家妇女,小贩单长及胯,专用于穿裤袄的民间少女。

其它:
在大衣类中,除能塑造各类人物外部造型的服装外,还需要具备一些装扮各类人物的装饰物。如“绸子包”、“扇子套”“牙笏套”、“朝珠喜神”等。
绸子包其中含手绢,花素腰巾子,四喜带、饭单,小绦子,汗巾等。
扇子套中含白纸扇、小黑扇、金扇、大纸扇、绦子、、大带、羽毛扇。

【甘草梨膏糖】

每天含一块 告别各种咽喉不适 

古法熬制梨膏糖 化痰 百年味道

250g*4袋包邮

¥49.90

点击下面二维码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