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学探讨 | 裴新宁:线上教学八原则(教后记摘录)

 张福涛lu70kpm9 2020-05-10

来自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心得

起了个大早,在读研究生毕业论文之前,抽个空挡赶紧把散落的教后记整理下,因为明天按规定要补一次课,自然地又紧张起来……

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是密集型的,需要嵌入充分的研讨和实作活动,要求有一定的“厚度”和“浓度”,以带领学习者介入专业共同体实践。这在线下还相对容易做到,而凭借电脑和线上达到同样目标则需要加倍的投入。见不到学生的“全状态”,隔着屏幕揣摩着对方的理解,真是很难控制教学的进程。我的体会是,教师既要当好讲解人更要当好主持人和管理者。线上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简直就是考验、且场场是考验!如果一周上两次线上课程,真觉得累得有些吃不消。观念的东西谈着不易,做起来更难。点滴记录每次上课的感受,虽然零零散散,但都是新活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自己。摘取出来一部分,在此分享,欢迎同仁们批评讨论。

如何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我可以怎么做?这些问题始终萦绕于脑海。经过第一周对技术平台的尝试和适应,几次“翻车”后,更大的挑战是怎么落实在线教学的成功法则:学习者中心,内容为王,设计为大。把好的东西给学生才能够留得住学生。

总结了研究生线上课堂的体会,提炼出八个要义或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在线教学的立足点;教学设计方法遵循:任务不以时间为限定,而以目标达成为追求;学习者自主定步实现目标;基于丰富性、开放性的资源而学习;基于标准评价目标达成度;激励每个人的发展。同时,设计技术环境、使用工具以及教学时要纳入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如主动建构、情境学习、对话、共同体(可参见《共建学习者中心的在线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想》)。当然,这些条目并非仅针对教学形式,它们也是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体现在课程的章节板块和例子剖析之中。

2.内容为王。在线教学的内容质量涉及课程内容、教师形象和视频质量等方面,内容的专业度、稀缺度和规范度,以及适切性、一致性和科学性是需要教师特别予以重视的(一些研究,比如参见《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新探》)。

3.主题选择聚焦专业话语实践。课程目标以学术理解力和文献研究力提升为主,以专业话语实践为核心。以此精选了学习科学前沿的八个主题,然后细化活动序列,将重点难点和包摄性观念放在课上主讲,提炼问题解剖途径和核心概念谱系。关联的开放话题作为课后任务,要求研究生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小调查等证据采集过程,形成自己的观点。内容组织注意知识整合和连贯理解。

4.关注动态共建。既定的课程计划和学习要求作为师生契约,但每次新课前都有任务单,以帮助参与者做好准备。课程进展中的知识生成是宝贵资产,把这些“活内容”及时纳入授课脚本,形成由集体更新的学习脚本(如共建动态术语表、概念地图、PPT文本等),常常让参与者感受到自治的力量,对学习更加投入。技术辅助软件的选择以简单、易用、不过多占用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为宜。

5.间隔化讲解。对一堂课的大任务做好节段划分,确保参与者能够基于讲者的屏幕叙事进行推论式推理。讲解10-15分钟后需要有一个停顿,连续讲解不宜超过30分钟。对学生的展示要细观明听,抓住时机推动教学递进。

6.以规则赋能对话。教师公布(可与学生共建)在线课堂规则(涉及尊重、分享、公正、批判、承诺、安全等)。以问题为线索,设置讨论环节和参与任务。教师的重要工作在于提示和启发参与者给出解释、发展理解、对不同情境进行预测并解释各种预测的原因,这些措施有利于支持他们专业对话能力的精进。

7.多样、适当的反馈。这里要说明一下,教师理解的反馈和学生理解的反馈是有很大不同的。这里说的“反馈”是基于“学习者共同体”这一基本“学习实践”的,无论教师和学生都是反馈的施与者和接收者,所以反馈的要求对于师生是一样的。一是,反馈要多一些描述和解释,少一点Yes or No。反馈样式要多样;反馈流动要多向。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往往比教师给学生的反馈更重要,学生之间的反馈时常会改变参与。二是,反馈给得适当才起作用。学生通常喜欢即时反馈,但延迟反馈可能更有利。教师对研究生要抱有高期望和信任,注意他们的已有知识,利于他们弥合当前学习与期望之间的距离。反馈时目标要具体、有挑战性,但课上的复杂度不宜太高。

[反馈场景一例]

“元认知”的第二次课由博士生小可首讲。在进入新课前小可精心设计提问,让博士生小帅回答上次课讨论的元认知研究中“校准”问题——内涵、方法和过程,这其实是让小帅带领大家回顾上次课的重点,也是对教和学的一次反馈。问题触发了小帅对记忆的再提取(“再”是指“重新”,不是“重复”),有声思考助她把艰涩难懂的内容加以重新梳理——小帅这一次的回答连贯而清晰,较上次课进步明显。这个情节的出现,让“Making Thinking Visible”这一“认知学徒制”理论的核心自然浮出,也为下一个单元(认知学徒制)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针对性”反馈不同于简单的课堂交流,而是,它改变了过往研究生课堂上“别人任务”时的“无关紧要式参与”。在新“课堂”上,别人报告,不等于自己无要事可做,而是随时要介入别人主引的学习过程。这种生-生反馈的效果,好于通常的师-生反馈效果

8.情感维系。在线课堂,师生同台,唱的是一个变奏曲。情感交流和对班级的控制都是以内容为根本的。除此以外,一些做法值得一试。第一,通过节段控制交互。每个节段讲者要声情并茂,设有启思发问。第二,基于文本的共建,让工具的使用有温度。小“黑板”、现场手记笔记均可加入;屏幕学习为主时期,手记的作用不可小觑。第三,通过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和目标化,注入激励流。每堂课都会即时生成可见成果,参与者课后再做自行完美;让研究生负责布置新课任务,不仅任务复杂性更高、对教师亦有更个性化、更细致的要求,因而让这门课的挑战从未间断,但也让彼此感受到隔屏对话的情感温度、互敬和饱含谢意。教育的事情不管发生在何处,真情的维系总是少不了的。

(注:以上主要内容已作为华东师大研究生在线教学经验分享案例,见:《华东师范大学在线教学工作周报》2020年4月19日)

作者: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