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留侯张良1710 2020-05-10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众望所归,莫言确实在文字的营造中,在中国当代文坛是独树一帜的。

但是,过去的莫言一直采取的是攻势,是以一个文坛的挑衅者的形象,树立起了他在文坛上的标新立异,但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当年的不计后果甚至引火烧身、玉石俱焚的攻势姿态,便反过来会给他的一种难堪。

莫言的最大困扰,是他没有提供出精神的力量,这使得他站在诺贝尔文学的荣誉面前被人们一遍遍薅羊毛时,便最终薅出他本质上的空白与苍白来。

这是莫言最大的尴尬。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网友都对莫言表示不屑,我经常看到有网友质疑,就凭莫言那种大白话,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还经常看到这样的问号:莫言是不是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文学界,只要对操弄文字有一点切身体验的作者,都对莫言天马行空的语言天赋佩服有加。

莫言小学毕业,但他对汉语的修辞掌控却达到了应付裕如、如鱼得水、肆无忌惮的地步,他的这种修辞,往往令一个经过正规、正统教育的作家望洋兴叹。

我们今天不妨来看看莫言对汉语修辞的出神入化的运用。

实际上,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也只有莫言集中地展示了他对汉语修辞的各个侧面的不断尝试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是独一无二的。

而莫言这种对汉语修辞的无孔不入的运用,却可以在钱钟书以学者身份对中国语言的解析中,找到理论上的源头解剖与深层分析。

为了便于更好地看清莫言在汉语修辞上的横空出世而又精准有效的写作修为,我们先把钱钟书总结与发掘出的语言规律罗列出来,以作为一个公式,一张石蕊试纸,然后我们把莫言作为一个样本,来检测一下莫言写作中的一个技法与手法是如何合辙押韵上共性的修辞规律的。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钱钟书在他的那一部秘藏着中国文化秘密与中国文字密码的石破天惊的巨著《管锥编》中,曾提及“比喻”的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比喻有多边”的特征。

什么叫“比喻有多边”的特征?

可能大家对语言的修辞,都比较反感,我在中学时,看到修辞学就觉得头痛。直到今天,我对修辞学也严重反感,甚至不愿意去理解它的基本规律,所以,我对修辞学的理解会出现一知半解现象。但好在修辞规律,有具体的实例来具体地承接,即使不懂理论,排斥理论,但那具体的实例,还是挺容易理解的,也容易学上几招,用到写作的实战中去。

对小编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方家谅解。

实际上,修辞学,大家都在使用,用起来都是绘声绘色,但是如果将其归纳成理论,就会让人觉得挺绕人的,理解起来反而障碍重重。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比如我们熟知的人云亦云、最没有创意使用的修辞例句有:月亮像小船,她的脸蛋像苹果,这就是修辞学中的陈辞烂调。

以上修辞里,其实就隐含着“比喻有多边”这个潜在规律。

钱钟书就是对这样的比喻的“多边”特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这个剖析在《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一册36页《一六、归妹》一章中。

钱钟书阐述道:“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孓立应多,守常处变。”

钱钟书的意思说,一件事物,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它的性质却包含着诸多种的可能,不同的人,观看点不同,会注意一个事物的一个局部特征,这样,一个事物身上所发散出的各个侧面,可用着不同的比喻源头。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然后,钱钟书以月亮作为代表,来陈述这种修辞性的具体应用。他写道:“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

他的意思是说,月亮的形状是圆的,同时,它也是明亮的。这样意味着月亮用作修辞的手法时,会因为观看者的角度不同,而仅仅选取月亮这一物体中“多边”中的一边来作为自己表述的侧重。

比如,“镜喻于月,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就是说,当我们说月亮像一面镜子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月亮像镜子那样明亮,当然,因为镜子是圆的,也可以用镜子来比喻月亮是圆的。

莫言在《红高粱》中的句子:“蹄铁像残月一样闪烁”,这里明白无误地取自蹄铁与月亮之间在“明亮”上的相似,因为很显然蹄铁不可能是圆的。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再看莫言的一句生动的比喻:“余占鳌头皮被冲刷得光洁明媚,像奶奶眼中的一颗圆月。”这里也是注重的是在“明亮”上的相似。

钱钟书继续举例道:“茶团、香饼喻于月,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

因为这些饼是圆形的,但它们并不发光,所以,这里的比喻修辞,就是撷取的是与月亮在形状上的相似。

莫言也有这样的用法:“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

这里月亮的喻像,侧重的是月亮与车轮一样,都是圆形的,而不涉及月亮的明亮。

钱钟书继续分析:“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非并状李生之貌‘环眼圆睁’”。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看看莫言在《檀香刑》里的句子:“他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把他的脸辉映得格外明亮——比月光还要明亮。”这里,“月光”的明亮显然是侧重的智慧的力量,明察秋毫的意思。

莫言对月亮的喻体使用,还有独到的创新与发现。比如看下面这一句:“杏花瓣儿纷纷飘落,宛如月光的碎屑。”这里,实际上,把月亮的喻体定位在“星星点点的破碎的月光”,这是一种比较生僻的意象,但我们看到月光透过树丛的时候,会在地下洒下“碎屑”式的月光,现在莫言将这种月光的纯粹是“视觉”上的碎屑与“实体”的杏花花瓣的“碎”通感起来,我们不得不对莫言的这种对修辞手法上的殚精竭虑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而这样的联想,并非是所有的当代作家都能够完成,且令人感到天衣无缝并妙出天然的。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莫言还发现,月亮光有一种连续性的特征,所以,他又想到了月光与水之间的联动效应,从而产生了这样的佳句:“感觉到月光水一样在身上汩汩地流淌着”。

因为月亮的光线还有皎洁的特征,所以莫言也联想到月亮与色彩也能通感成关系,建立比喻同盟。如:“约克霞气哭啦。一串串的眼泪沿着又黑又硬的睫毛往下滚。她的身体雪白,比月亮更美好。”

可以看出,钱钟书对“比喻多边”的阐述中所列举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例句,莫言都心领神会地作出了他的新的创新,而对过去传统用法中没有发现的“多边”,莫言也创制出了他的新的语言佳句。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下面,我们再用葡萄这个喻体,来看看莫言是如何花样翻新,把葡萄这一个事物的“多边性”用作各取所需的喻体的。

我们知道,一个葡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它的“多边性”特征。

如葡萄的外形,它的大小,它的味道,它的颜色,取其一样,就能生成出一个喻体。莫言在构成他的文字时,犹如一个魔术师,取其一点,而炮制出色彩缤纷的语言意象,形成了莫言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无人匹敌的文学特色。因为除了莫言之外,当代作家中没有谁像他这样做着语言修辞的变幻莫测与乐此不疲的游戏。

我们先看看:

一是葡萄的颜色“这一边”:

《四十一炮》:我看到她肿胀的紫唇宛如熟透的葡萄,很酷的颜色,超过了城时些站在街灯下抖着腿抽烟的另类少女。(这是一种颜色的对应。)

《红高粱》:父亲还觉得王文义的脖子上留下两个熟葡萄一样的紫手印(这是取其颜色的相似)。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红高粱》: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宝蓝色的天空深邃无边,绿色的星辰格外明亮。(这可能是指颜色上的相似,指夜色像葡萄一样是灰色的)。

《红高粱》:黑皮肤女人特有的像紫红色葡萄一样的丰满嘴唇使二奶奶恋儿魅力无穷。(颜色的相似)。

二是葡萄的形状“这一边”。

《白棉花》:脏话像吐鲁番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与上面的一句完全不同,这里是取外形上——整串葡萄的对应)。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丰乳肥臀》:她的双耳垂上悬挂着两颗绿油油的葡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翡翠。(也是取其外形——单个葡萄的相似)。

《丰乳肥臀》:他的双眼宛如两颗冰凉的紫葡萄,闪烁着忧伤的光泽。(这是取其外形的相似)。

《红高粱》:一只眼球被震到眶外,像粒大葡萄(外形上的相似)。

《红高粱》:父亲周身遍被着万恶的人眼射出的美丽光线,心里先是像紫红色的葡萄一样一串接一串愤怒,继而是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般的痛苦。(指外形上的整体的成串性)。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红高粱》:日本兵又呜噜了一句话,很长,吐噜吐噜的,像葡萄一样。(指葡萄的整体形状上的相似)。

《吃事三篇》:这虫儿好聚群,停在枝条或是草棵上,一串一串的,像成熟的葡萄(也是指整体上的形状相似)。

《酒国》:那两颗紫葡萄一样的眼睛或者眼睛一样的紫葡萄,在地板上滴溜溜滚动,一颗滚到了酒柜后边,另一颗滚到了一位红色服务小姐脚下,被她一脚踩破。(典型的形状相似)。

《牛》:我看到黑血凝成的块子像葡萄一样从双脊的肿胀的蛋子皮里挤出来(单个的形状的相似)。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四十一炮》:我低头看着这盆洋溢着欢乐气氛的肉,看着它们兴奋的表情和那些像葡萄藤上的触须一样抖动不止的小手。(也是形状上的相似)。

《檀香刑》:眼珠子水汪汪的,黑葡萄一样(形状上的相似)。

《檀香刑》:她的双眼水灵灵,黑葡萄泡在蛋清里(外形上的相似)。

《食草家族》:孪生兄弟与昨天一样,躺在稻草上沉沉大睡,嘴里咕噜着连串葡萄似的梦话。(这是形状上的相似,但已经经过通感处理过。)

三是葡萄的大小体积“这一边”。

《丰乳肥臀》:她的双眼射出两道绿光,射到母亲们脸上时,便聚成两个葡萄大的圆点。(这里取其体积的相似)。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丰乳肥臀》:抬脚看到脚底有葡萄那么大的血泡数十个,有的已经被磨破,流出透明的汁液。(这是取其体积上的相似。)

《天堂蒜苔之歌》:捏成一个个葡萄大的面团。(体积上的相似)。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由此可以看出,钱钟书发掘出了比喻多边的理论,而莫言无师自通地用到他的文学经营中,使他的文学应和着传统,又创新着奇谲,从而使得莫言用一已之力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修辞意境,创造了一套唯有莫言用起来才得心应手且清新脱俗的意象体系。这是当代作家在莫言的层出不穷的语言修辞方面的天赋面前不得不感到敬佩的地方。所以莫言深刻地知道,很多作家都在暗中学习、模仿、窥测他,但是很多人都说不出来而已。说出的作家,也有,如毕飞宇,他就直言,莫言的所有小说他都读过。一个当代作家如果没有仔细研究与琢磨过莫言的,估计称不着一个作家,也会脱节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滚滚向前的浪潮。

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