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为枢"的误解---浅谈"黄帝内经-开合枢"

 潘大夫PDF 2020-05-10

近日有一学友留言问有关“干呕:陰虚不敛也”的问题,我让他给出原文出处,给了一条少阳病的条文:

原文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该问题与其实与原文关系不大。

但他的解释是“邪在阳不解,入少阳,少阳为枢受邪而枢机不利而化热,胆热犯胃见口苦欲作呕。胃失和降为呕之病机”。

这个解释相信很多初学者,特别是“学院式中医”的规范答案了。很多学友,在未深入了解伤寒论之前,常把“少阳为枢”挂于唇边,用来解释一切与少阳有关的问题。

在此,我想先问问大家,大家有使用“少阳为枢”的理论时,有没有想过,此话出自哪里,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前文与后文都理解了没有,有没有“断章取义”之嫌?

先把“少阳为枢”的原文拿出来吧,少阳为枢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里的“根结第五”:

太阳根于至陰,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

少阳根于窍陰,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

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当窃其本也。

太陰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少陰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太陰为开,厥陰为合,少陰为枢。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视有余不足。

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视有余不足。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具体的解释我就不在本公众号详解了,大意就是说:

太阳经主“营卫病”,阳明经主“肌肉病”,少阳经主“关节不利疾病”。

太陰经主一切“消化吸收病”,厥陰主 “神志病”,少陰主“血脉不通疾病”。

三阳均属偏表证,未累及“脏腑”。

三陰均属偏里证,均引起了脏腑相关病变了。

黄帝内经的内容太多,实用性不强,就算我解释过多,也不会引起很多学友的重视,所以解释就点到为止。

好了,解释到这里,有很多关于“少阳如枢、少阳为半表半里”的说法就说不过去了,如:

“少阳为枢”的原文指的是:关节不利的病。关节如同门的门枢一样,活动顺畅就是正常。其实原文的意义仅仅是关节而已,大家要结合《黄帝内经-灵枢》讲的是一本针灸穴位的书。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到里证、脏腑病变的症状。

若“少阳为枢”代表是太阳与阳阳二者的中间环节,那为什么没有使用“少陰如为枢”来解释“太陰”与“少陰”二者的关系呢?

更可笑的是:

伤寒论中六经辩证,除了使用到“少阳为枢”来解释“少阳篇”之外,“太阳为开”没有出现在“太阳篇”,“阳明为合”没有出现在“阳明篇”,“太陰为开”没有出现在“太陰篇”,“厥陰为合”没有出现在“厥陰篇”,“少陰为枢”更没有出现在“少陰篇”。这难道不引起大家一同反思:“少阳为枢”究竟能用在哪方面?

还有一点,希望学友们再认真想想:《黄帝内经-灵枢》是以十二经辩证为主的,当使用灵枢的原文来解释伤寒论“六经辩证”时,有没有想过,确切与否?

在“六经辩证”里,少阳与厥陰相表里,

但在“开合枢辩证”中,少阳却与少陰同是“枢”。

我们用“开合枢”的原理来解释“六经辩证”的伤寒论,合适吗?

如同,拿着一本“美术学书本”来评价“数学题目”,美术与数学有相关的地方,但合适吗?

所以,别再引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少阳病了。

除非,

你能用“少陰为枢”来解释“脉微细,但欲寐也”。

用“太阳为开”来解释“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用“阳明为合”来解释“胃家实是也”。

用“太陰为开”来解释“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用“厥陰为合”来解释“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为什么“少阳为枢”,就说成少阳证为半表半里的证,

而“少陰为枢”,却从来没听过少陰证为半里半表的证?

以上,是本人对“少阳为枢”运用在“伤寒论”中时的所有疑问。

同学们,我并不是否认“少阳为枢”这句话,只是要用对地方啊!如运用针灸、穴位时。

我否认是的:太多的人乱用“少阳如枢”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用错地方。希望大家纠正回来,拯救下乱世之中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