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薏甘汤---常见误区的解读

 潘大夫PDF 2020-05-10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曾经多位学友问我关于《伤寒论》,谁的注解会好一点,我通常都会回答:“注解都是参考,重在原文,多读原文就行了,读多几篇,意思就出来了”。

今天我讲的条文是:麻杏苡甘汤。主要是讲解下条文中出现的常见误点。如:“日晡所剧”、“湿是什么”、“风是什么”、“气与邪”。

我先将某注解的内容引用出来(当然,我不是否认注解的正确性,但对于很多学友来说,都是“似是而不懂”

常见的讲解如下:

“本条是论述风湿在表的证治。病人出汗时感受了寒,或长时间贪凉感受寒湿,汗液留于皮内,变成湿邪,留著肌腠,以致全身疼痛发热。在日晡时,为阳明主气,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治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中麻黄散寒湿,杏仁利肺气以助治节,薏仁利湿健脾,甘草和中胜湿。”

相信学友们对上面的注解都看得很明白,注解中的风湿在表、日晡为阳明主气、正邪相搏、肺主治节、甘草和中、和中胜湿”等等的词语,朗朗上口,都是真理。我也认为,上述的字是正确的字,那些朗朗上口的词语也是真理名言。但,A是对的,B也是对的,那么A、B随便放在一起就会有意义了吗?

举个数学题做例子吧:

题目:三角形的3个内角加起来是多少度?

解答:因为“二点可以确定一直线,一个圆是360度”,所以“正方形的内角加起来是360度”。

上述的例子的解答中,第一句是对的,每二句也是对的,每三句也是对的!但,有意义吗?

回到正题。

在我眼里,原文是对的,注解的每一句话也是对的,但,放在一起,就如同二点可以确定一直线,一个圆是360度”,所以“正方形的内角加起来是360度

如:

“日晡时,阳明主气”是对的

“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也是对的

但就能说明:阳明气旺就会症状加剧吗?况且,正气旺,不应该人会舒服点吗?为什么正气旺了反而加重病情?

若这样说得过去,“日晡所剧”这句话好像可以随便放在任何一条条文中都可以。如下:

太阳病,日晡所剧。

为什么?

因为:太阳病,日晡时,阳明主气,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

阳明病,日晡所剧。

为什么?

因为:阳明病,日晡时,阳明主气,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

少阳病,日晡所剧。

为什么?

因为:少阳病,日晡时,阳明主气,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

三陰病,日晡所剧。

为什么?

因为:三陰病,日晡时,阳明主气,当其旺时,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

学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现在才觉得有点在胡拼乱凑、似是而非。

说了那么多,我只是想教会大家怎么去学习《伤寒论》,大师们的注解均可参考,但参考时要多加思考。甚至,就连伤寒论本身的条文也有一定的漏洞。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听过前辈这么一句话,甚有共鸣:“《疾病诊疗指南》只是一本指南,它不是真理,它是要逐渐被改进、甚至被推翻的

好了,回归解读原文吧:

原文分三部分:症状、病因、治疗。

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是风湿的症状。

2、“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是风湿的病因。

3、“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是风湿的治疗方法。

想彻底了解本条文,先要了解什么是“湿”。

这个我要特别交待一下,特别是初学者,往往会忘记:

湿气是六气之一,是人体的正气;

湿邪是六淫之一,是人体的邪气;

湿气的作用是“滋润万物”,当“滋润之力”过强时,就成了“粘滞”的邪气。

湿气本身来自于“津液”。

津液通过“中焦如枢”的作用,

向上:升清而滋润上焦;

向下:降浊而滋润下焦。

本条文-风湿对应的就是升清;

那对应降浊是14条文-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在本文章,我仅讲“升清”。 

那么好好的“湿气”是怎么变成上焦的“湿邪”呢? 

常见原因有两个:

1、湿气过多,当超过了人体的升清之力,就会成为邪气。

或者,

2、湿气本来正常,当人体升清之力不足,亦会成为湿邪。

原文“日晡所剧”,就是因为日晡时,阳明主气,阳明主降,外界之气是趋于下降的,而人体本身就升清不足、下降相对有余。如同:人体缺少“升力”,外界却给你“降力”,这样当然加重病情,故“剧”

在这里并不是正气与邪气相搏。

原文“汗出当风”,

此处的”,是我们可触摸的“”,是风扇吹出来的“”。

与“人体气”、“六淫邪”的“feng”完全两回事,二者的关系仅仅是“书写笔画”一样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