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曲最经典一首:最后12个字,一问一答,道破什么是真正诗意生活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0-05-10

在中国古代灿烂的历史长河之上,古诗词显然已经成为这条长河之中最为璀璨的新星,古诗词中有古人矢志报国的呐喊,有儿女情长的缠绵,也有依依惜别时的愁苦,但表露自己报国之心的古诗词,无论历经多少岁月仍然能够让人热血沸腾。

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个“责”字在古代的中国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有志青年都把国家兴亡当作自己心中的梦想,无奈这种事情单凭一腔热血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面对残酷现实后,又有多少人最后选择了退隐山林。

曾经的张可久也是一个怀揣着满腔热血,励志精忠报国的有志青年,但诗人所处的朝代也注定他无法实现心中那远大的报复。张可久是元朝著名的词曲作家,他与乔吉在元曲中的成就可比肩唐诗中的“李杜”。他一生时官时隐、辗转辛劳,在他的诗中多表现出对国家兴盛衰败的感叹,和看破红尘、隐居山林的生活常态。在他的笔下也记录了国家兴亡的历史变迁,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首他的作品,一起感悟诗人的辛酸历程。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千古以来,国家兴亡和朝代更替就像梦一样。诗人面对这蒙古人野蛮统治下的华夏河山,用那满是疲倦的眼睛望着遥远的天边。此时他遥想到,孔子家中的墓地已经长满了乔木,吴国的宫殿事到如今也已经长满了荒草,楚庙中也是有着乌鸦飞来飞去,此刻他已经是心灰意冷。与其在仕途中苦闷不堪,不如回到山林,在几间茅草屋内,珍藏了成片上万本书籍,过着雨耕樵读的日子。山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只有松花酿酒,春水煮茶的逍遥自在。

此时此刻国家大事已经被诗人看淡,一心归隐山林,这首诗也是诗人为了感慨历史的兴亡和衰盛,表现了作者不畏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归隐山林、无忧无虑的个人情怀。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张可久,是一位元朝著名的散曲家、剧作家,现如今存有小令800余首,为历史上存有元曲最多的诗人。虽然诗人再文学上的能力无人能及,但是他的仕途却不尽人意,他也曾经多次担任基层官吏,但辗转半生,在元朝的统治下,始终不得志。诗人的一生怀才不遇,于是他便常常借酒消愁愁更愁,也因此导致诗人作品大多为记游怀古这样类型的著作。诗人也是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和造诣,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可以这样说,元曲正是在张可久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的,这首诗也是元曲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于西湖山下时所创作的,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如报国无门也只能归隐山林了。我们都知道古代百姓对民族情节看得比命都重要,自古以来说“崖山之战再无中华”,南宋被灭亡后,蒙古铁骑占领了古老的华夏山河,元朝的统治者并非汉族人,主政中原后也对汉人十分残暴,可以说元朝是文人至暗的时代,诗人虽有满腔热血,但是无奈身份和地位的限制致使他也无能为力,最后只好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俗。

曲中,张可久连续运用三个历史故事,表达自己悲伤的心情。全诗上半部分怀古伤今,下半部分抒发隐居的情怀,可算得上是上等的怀古曲词。曲子开头的前两句陈述王朝的兴亡衰败,接下来的三句,用旧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经荒草萋萋来感叹朝代更迭、历史转变之快。历史如此久远,尚且志在一转眼间,自己此刻心中对仕途的不如意,不如化作归隐山林的洒脱!虽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读来闲适惬意,但其实直到全诗的结束,都没有看到诗人一丝丝的快乐,也许一个拥有民族情怀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心中指向,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的宝贵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