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吉:《内经》针刺治疗急重证7证

 中医药方便 2020-05-11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 巫娜 - 茶界 II
《内经》针刺治疗急重证
作者简介:

张吉(1929—2011),著名中医药学家、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创建人。首研“经脉病候辨证与针灸论治”特色诊技。从事医药临床,教育工作六十余年。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于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妻子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经方大师聂惠民。

张吉治学严谨,一生著书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他的著作《〈内经〉病证辨析》,出版于1988年,是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的一部临床病因病证学理论专著,针对《黄帝内经》中述及的180种病证进行了原文解读、选注,并结合临床的应用进行解析和拓展,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先后主编了《针灸学》(二版)、《针灸医籍选》《针灸医经选》《各家针灸医籍》(针灸学专业)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堪称精品。深谙《黄帝内经》,精研《灵枢》针法,用他独特的视角呈现其精妙之处,他著书立说,呼吁世人不要丢掉了“针刺之神”。


疾病是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出现的,为了健康长寿就要与疾病作斗争。在我国没有化学药物或化学药物不发展的年代,人们主要依靠天然药物及非药物疗法。众以周知,《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基础,而且也开创了临床治疗的先河。据统计《内经》记载有180多种病证,应用中药治疗仅有13方,药味不过20种,大量的病证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在这个意义上讲,《内经》也是非药物疗法的专著。其中有针刺、灸法、刺络放血、按摩、导引、饮食、精神等疗法,尤以针灸应用最广,不但应用于各种慢性病,而且应用于各种急重病证,据统计《内经》记载急重病证30多种,如中风(风)、厥证、脱证、卒头痛、卒胁痛、卒心痛、卒腹痛、高热、神昏不知人、喘促、癫狂、痉病、腹暴满、暴吐、暴泄、霍乱、下血、癃闭、大便闭、膈证、痈疽、鼻衄、喉痹、暴瘠、暴聋、心疝暴痛、浮肿、徒?(编者注:shuì)腹胀、疠风等。对所发生的急重病证,都是以针灸治疗为主。简述八种急重证的针灸治疗如下:


一、气厥心痛:

厥心痛与一般所指心下痛不同,是由于厥气侵犯于心,而致心痛。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精神之所舍,故心痛为急重证。《内经》有多处记载,如《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善频,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随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伦,发狂(针)不已取然谷。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从此五种心痛的症状分析,不能排除现代医学的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其治疗方法,取本经或表里经之荣穴、输穴为主,以调节其经脉气血,缓解疼痛。目前以针灸治疗各种冠心病心绞痛,都取得较好疗效,实验研究证明,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对改善心功是明显的,因而是非药物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二、诸卒痛:

各种突然发作的疼痛病证,如头、腹痛、胁痛、腰痛、肢节疼痛、牙痛等,《内经》也主要以针灸止痛。如《灵枢·厥病》:“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贞贞《甲乙经》作“员员”,指头眩晕。厥头痛指厥气上逆,多以热邪上扰所致。以头部腧穴治疗,即督脉之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足太阳膀胱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两侧为10穴:其次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两侧为10穴,故为五行,每行五穴,共25穴,此25穴也是头穴中常用之穴,不但可泻诸阳经上逆之热邪,而且对各种头部突患,均有很好疗效,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头部腧穴,具有改善脑血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等功用。先取手少阴之神门。少冲以泻心经之热,后取足少阴之太溪、照海以滋阴退热。对各种头痛循经选取,或以五胎穴治疗,均有较好疗效。其它如针刺治腰痛、腹痛等记载,其内容更为丰富,不赘述。


三、高热证:

《内经》对高热证的针刺治疗、尤为繁多。如《素问·热论》、《刺热论》、《灵枢·热病》、《寒热病》等不论急性高热或慢性发热,都以针刺泻热。其辨证方法多以五脏热病、六经热病为主,其取穴方法又以循经取穴为多。治热病的腧穴也颇多,《素问·水热穴论》提出治热病59穴,《灵枢·热病》也提出治热病59穴,但两者所取穴位不同,有以四肢穴为主,有以躯干胎穴为主,各有特点。也有以督脉经穴泻热者,如《素问·刺热论》:“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督脉为诸阳之海,以督脉经穴泻五脏之热,无论在理论上或临床实践中,都有十分重要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目前实验已证实,针刺有明显退热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四、水肿证:

水肿为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既可为浮肿又可为腹水、鼓胀。如《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促,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促,肾为水肿,脾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即为肾失气化,肺失肃降,肺肾不能相互输应,而致水湿内停。其治疗方法以针刺“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比肾脉之下行也,名日太冲。凡五十七定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这57穴包括了肾经、膀胱经、督脉、胃经诸穴,俱有补阳渗湿,气化行水等重要作用。目前对肾性水肿、心性水肿,针刺都有较好疗效。即使对严重的腹水亦有一定疗效,如《灵枢·四时气》:“风水肤胀为五十七,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此肤胀指腹水而言,也可选择57痏(编者注:wěi),尽泻其水。对腹水亦可采用放腹水的方法,如说:“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束)缓则烦悗(编者注:mán),来(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这是古代放腹水疗法,先以实心针刺后,再以筒形空心针放水,并紧束腹带,以免出现心中烦闷不舒的感觉。说明古代非药物疗法已有较高水平。

五、喘促证:

喘促由肺气不降,气逆而喘,或由肾虚不纳气而致。以针刺肺、肾经穴,降气摄纳而平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编者注:shuàn 小腿肚子)、胻(编者注:héng 小腿)、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阳、足少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由肺肾气逆而致者,针刺手太阴肺经穴及足太阳之外、厥阴之内的足少阴肾经穴治疗。马莳认为取手太阴肺经之经渠、足少阴之复溜,降逆平喘,纳气归原。《灵枢·五邪》也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腐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取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中以越之”。由外邪袭肺而致寒热、气喘者,取肺经之云门、中府穴,还可取背输之肺腧穴,以俞募取穴法,解表而泻肺气。对指导临床都有现实意义。


六、痉、癫、狂:

《内经》对痉、癫、狂证的记载也甚多,皆以针刺治疗。如《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灵枢·热病》:“热病数惊,瘈疭(编者注:chì zòng)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眉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无论经气厥逆或高热惊厥或外感风邪致痉、瘈疭等证,取足太阳胱膀经穴、手少阴心经,或泻心热或补阳以柔筋,或补胃经生阳散寒,或刺络出血等补泻不同方法,以达到止痉的目的。

《灵枢·癫狂》:“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此癫疾实指癫痫病,其发作时抽搐,背反张或发出牲畜啼叫之声。根据癫痫证候或取手阳阴经之温溜、偏历,小肠经之支正、小海,或取足太阳经之委中、飞扬、仆参、京门;足阳明经之三里、解溪;足太阴经之隐白、公孙等,在刺法上可取病侧或健侧,以达到镇惊止痉的作用。

《灵枢·癫狂》:“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安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频”。由于惊恐忧思或神虚气弱者,遭受精神创伤,发生各种精神异常、幻视幻听、狂妄而不能自控等精神症状,同样可采取有关经之五腧穴治疗。

痉、癫、狂属于精神神经性疾患,一般病情较重,目前应用针刺治疗,都取得较好疗效,在临床方面已广泛应用。


七、急性喉痹:

因邪气闭结于咽喉部,咽喉红肿疼痛,甚则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多属急证。如《灵枢·寒热病》:“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唯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灵枢·热病》:“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等等。说明各种原因所致喉痹,皆可用针刺治疗。在取穴方面,涉及手太阳经之扶突、商阳、合谷;手厥阴经之中冲、内关、间使;手三阳三焦经之关冲、液门、支沟、三阳络;足阳明胃经之内庭、丰隆、颊车、人迎;足少阴经之太溪、照海等穴。提出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的原则,为后世治疗急性喉痹,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对急重证的记载甚多,其它尚有厥症、中风、腹胀、闭、风、痈疸等,都有详细的针刺治疗记载,因篇幅所限,不一一例举。总之,《内经》应用非药物疗法,特别是针灸疗法,其内容非常丰富,无论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中,为后世应用非药物治疗疾病,开辟了广阔道路,对今日开展非药物治疗,提供了丰富资料,是值得深入探讨和钻研的课题。

本文摘自《针灸临床杂志 1988年第2期,作者张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