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乎所有的中医为何都把这个中药用错了?

 渭南广生堂 2020-05-11

有一种中药,非常非常常用,这个中药,讲方剂,老师这样讲,讲中药老师这样讲,讲伤寒,讲金匮,老师也这样讲,师父这样讲,同仁这样讲,就连《药典》也这样讲,我认为我错了?不然。今天说给大家听听,听听大家的看法!

大黄,性寒味苦,泻下通便,活血化瘀。关于它的煎法,专家,教授,老师,课堂上,课堂下,《药典》都要求"后下",真是这样吗?这正确吗?

《药典》关于大黄的煎法这样说:用于后下不宜久煎。其语意也是要后下,煎煮时间要短,不宜长时间煎煮。郝万山在讲伤寒论时,还举了一个自己的切身例子来说明大黄后下的重要性,他给一个患者开药,大黄从15g用到45g,患者不会泻下,问其原因,煎煮时间过长,他归纳为大黄一定要"后下"!教授讲,老师讲,专家讲,师傅讲,都要后下!下面咱们来看看《伤寒论》关于大黄的用法:

154、155条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麻沸汤是刚烧开的开水,就是用开水冲泡,十分钟后滤去药渣。这是不用煎的服法。

关于大承气汤, 208条是这样说的: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这是唯一一次关于大黄"后下"的用法。但是,大家看看,下大黄后,药液由五升煮取二升,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最低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过去没有钟表,以药液的多少来判定煮药多长时间。这和我们现在的后下区别是天地的!

至于其他承气汤,如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抵当汤、大陷胸汤、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都没有大黄后下的条文,都是一起煮,即使大陷胸汤,大黄单煮,也由六升煮取二升,时间也很长,四十分钟都不一定行。

为什么我们现在医生大黄要后下,煮个十到十五分钟?我觉得源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须臾",大概时间就是十到十五分钟。但这里是冲泡,不是煮,取其快利,排除湿热,治疗湿热痞。至于大承气汤的后下,是因为厚朴、枳实需要煮时间长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黄除了湿热痞外,不用后下,直接煎煮,后下是错误的!我觉得是专家教授理解和讲述错了!

可能有很多人说我的理解错了,说:张仲景什么年代,现在什么年代,时代在发展,张仲景错了,现在的后下是后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来的。我不这样认为,也没有那个专家教授讲过,他们讲的都是:大黄煮久了,不能泻下。但为什么张仲景把大黄煮个三四十分钟照样泻下?我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张仲景完全一样,基本上没让大黄后下过,我用大黄的原则就是:除了湿热痞外,我都让患者煮三十五分钟左右,视患者强弱来定,泻的厉害的煮四十分钟,泻的轻的,煮三十或者三十五分钟,以三十五分钟上下浮动,效果十分理想,即可避免泻下严重而脱水,又可防止不泻而邪气不下。得其快下,即可泻下通府,排除邪气,又可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细细品味张仲景的《伤寒论》,张仲景真是"实不欺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