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花间挹香 2020-05-11

前言

在罗马帝国的早期,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城镇等人口集散地,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在当时来看,针对这一现象并没有相对客观地认知,所以罗马帝国的行省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地发展经济。伴随着更多城镇的兴起,罗马帝国的经济形势开始发生转变,并且推动了帝国内部城市化进程,因而造就了帝国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一、罗马帝国以对外扩张为推动力,加速帝国内部城市化进程,却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帝国的城市经济也如同“一滩浑水”难以迈步

城市化对时代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免的,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会最先发生集聚因此就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就会逼迫经济模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形成更加完整合理的城市经济体系。但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似乎并没有按照既定的形式转变城市经济,反而出现了新型的“城市化”。

罗马帝国,这个盘桓在欧洲大陆上的强大势力,一直以来都以强权为自己统治的手段,所以他的城市化也难以逃离“强权”。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后,罗马将所夺得的土地、人口都归置到当时所谓的“行省”,也就是早期具有城市特征的聚落。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这一举措和早期古希腊人建立的海边殖民城市不相上下,不过当时的古希腊人想借助殖民城市来发展希腊的文明,所以相对来说,希腊城市的经济并未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是作为欧洲早期城市化的先行者,希腊城市却为之后罗马帝国的城市化提供借鉴的范例。

从实际情况来看,罗马帝国也的确是采用了“殖民”的手段,但是企图发展经济的罗马城市在实际的城市化过程中进展的并不顺利。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帝国的城市在地域设置上并不合理,例如当时位于莱茵河流域的城镇有122座,但是其北部的英格兰只有零星的28座城镇。如此庞大的数差在城市化刚刚起步的阶段来说,无疑是天壤之别。

所以,罗马帝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总态势虽然是如火如荼,但不论是从地区的分布还是城市的经济模式上来看,都没有值得借鉴的对象。而帝国的诸多城市都纷纷效仿罗马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行省城市的“罗马化”,但是照本宣科的模仿让本就面临发展困境的其他城市雪上加霜。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罗马城市内部对奴隶制度极为推崇,而不加选择就加以效仿,直接导致了帝国内部对血腥的统治政策的放任,所以在罗马帝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民众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的,这也就是为何要说罗马帝国城市化犹如“一滩浑水”的原因所在。

二、罗马帝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摸着石头过河”,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兴起的城市冲击着落后的奴隶制度,形成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

虽然罗马帝国在推进城市化的早期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难题和挑战,但是对于城市的建设者来说,解决这类问题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解剖城市化中尤其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所以罗马帝国的诸多城市在这“一滩浑水”的进程中,开启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

“理想的城镇应当为2400英尺长, 1600英尺宽(约为9英亩,相当于55市亩的 占地面积)因为城墙过长不利于防御,但实际上有许多城市突破了这个限制。”

罗马城市的规模其实在建立之初就有了一定的要求,如上述材料所言,城市的总占地面积不应超过55市亩,可是罗马城镇多数都超过了,甚至还有不足的。当时伦敦的城市占地330英亩,是规定标准的数百倍,而巴塞尔这个最小的城市都有12英亩的面积。由此可见,罗马城市在兴建时,就占地问题就有诸多问题。

所以罗马帝国的建设者们另辟蹊径,毕竟已经建好的城市不能拆除,否则会带来更加繁重的财政负担。他们从城市的地区分布上,对城市的功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形成多样化的城市经济功能形态。

因为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坐拥了大量的海岸线,加上大西洋沿岸的诸多港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对外贸易的新路径。在古希腊遗留下的城市中,多数以渔业捕捞和出口的商业模式被重视,发展成了具有对外交流的港口贸易城市,如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以及希腊的柯林斯等。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这些城市的经济模式沿袭的是海上贸易,并且也逐步发展成为罗马帝国与外界交流的集散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等方面的融合,集聚效应初次显现。虽说港口成为了渔业输出的主要渠道,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手工业的汇集,在希腊的柯林斯就能够发现陶器的身影,因为当时欧洲对陶制器具的需求巨大,而希腊正是著名的产陶圣地。

有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之后,陆上的部分城市也开始挖掘自身潜藏的交通优势,如高卢区的里昂市以及特雷尔市就是典型的范例,他们依托自身的中心地位,为过往的贸易活动提供住宿、饮食等环境,因此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

除了依托交通而建立起的城市外,因贵族经济而发展的罗马城市也不在少数,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原先寄宿在农村的奴隶制经济开始转向城市。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使得城市形成了集聚效应,还通过建立商品和货币的关联,冲击了奴隶制度的解体,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内部地区贵族势力的重新划分。

新贵族的崛起和旧贵族的衰微对城市经济模式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原先掌握在贵族手中的土地,也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回归到奴隶手中。农村的人们对城市系统化的经济模式的向往,极大地带动了人口的流动,罗马帝国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贵族小城镇。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如果从经济构成的角度来看,罗马帝国的城市化形成了独特的商品经济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奴隶制经济的束缚。与此同时,城市的经济模式的转变也为之后更加完善的商业系统提供了发展机遇。若从帝国的整体社会层面分析,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集聚效应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而是涵盖了帝国方方面面的。

三、罗马帝国城市化带来的经济集聚效应,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傲人的成效,而“摸着石头过河”也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更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不得不说,罗马帝国的建设者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拯救了罗马帝国城市的命运,也为民众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毕竟与城市的生活相比,农村显然相对落后,即使在罗马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矛盾,但作为社会更高形态的城市来说,也是跨时代的。

罗马帝国经过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在用实际的结果告诉大众,当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带来更加繁多的经济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会倒逼社会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

“摸着石头过河”,罗马帝国城市化的经济集聚效应

正如马克思所言:“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

由此可见,城市化在整个欧洲大陆的推动,除了经济之外还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别样内涵。而罗马帝国的城市化则更具有代表性,诸多城市在帝国的统治下形成了对罗马经济乃至文化的认可,因此加强了帝国内部各个城市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的交流。

当帝国内部的城市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可后,罗马帝国存在的根基才会更加稳固,这也是为何罗马帝国能够在欧洲大陆上留下近1500年的历史印记。其实,事物也都是两面性的,罗马帝国的城市化也正是如此,因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思想文化层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思想。所以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罗马帝国也难逃分离的命运。

结语

总而言之,罗马帝国的城市化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不论是对罗马自身经济而言,还是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来说,都是创新发展模式的不二之选。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也是时代的集中体现,哪怕是在当下依旧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罗马史》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