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勾地中自持物业的算账逻辑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0-05-11

这是投拓江湖第144篇原创文章

这两年勾地有一个趋势,自持物业的比例越来越大,干到最后房企都变成了“房东”。因此,有必要在自持物业的问题上,有一个通盘考虑,特别是算账问题上。
大部分房企对产业地产都不是真心想投入,只把其当做拿地的噱头,一旦拿到地以后,就想方设法变卖,或者抵赖拖延施工。现在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点,因此从各个政策端口堵截,拿地的房企不得不认真思考做产业和自持的问题。大部分房企在产业地产方面还是入门级的水平,而产业地产对房企的运营能力需要非常高的水准,因为产业地产具有复杂性,客户多样性,发展不确定性等特征。
要玩勾地并不容易,关键是要算好自持物业的大账,平衡好现金流。自持按性质分,可以有产业地块的自持和商业地块的自持两种,这里我就以自持商业为蓝本(产业自持也可同此理),结合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算账的大逻辑:
拿地一定要够便宜
勾地方式拿地一定要比常规公开市场拿地要便宜,有一定的价格差,以牺牲快周转的代价,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超低价土地。地价足够便宜,隐藏的另一层含义,地价差(勾地获得地价和市场地价)要足够大,可售部分的超额利润,能够对产业部分进行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覆盖。
除了拿地要便宜外,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自持部分的建安成本。要深入分析商业入驻对象的真实需求,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砍掉一些华而不实的支出需求。例如内部不加区分的高大上办公建筑,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不一定满足招商要求。这就需要做产业勾地的房企,在前期就进行细致的招商调研,得出详细的数据,以支持后期的开发。
选址不能错
好的选址是商业项目成功的前提,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商业项目正确的选址,就成功了一半了。很多勾地项目的商业自持物业,从选址那一刻就注定失败了,地块竣工之后,招商不理想,一直亏损到怀疑人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区位选址有问题,现在的投资者都不是傻子,来看一圈就知道你这里行不行了。
勾地项目大多布局在城市的新区,因为是未成熟区域,一定要充分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实际落地性,以及交通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一定不能差,因为勾地大多是在新区造城,赌的就是一个预期。最好选址要在城市放射状的交通干道,或者轨道交通附近,这既方便住宅项目蓄客和推广,也有利于商业项目的展示和招商。
租金能跑赢融资利息和运营成本
自持物业最大的痛点就是前期的巨量资金投入,大型商业综合体更是如此,主要是上面讲到的土地款和建安成本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快速销售变现,资金沉淀非常厉害。除了前期的巨量资金投入外,项目开发完成后,投入运营阶段也不一定能实现现金流回正,为了弥补亏损,每年甚至还要继续加大投资。
因此在商业项目投入运营后的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短期内盈利,实现运营现金流回正,能够覆盖运营成本和利息支出。这就需要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予以考虑:
收入方面,自持物业的收入主要就是租金收入,另外还有一些物业服务的收入,产业运营费收入等。想要有较高的物业费收入,需要在前期开发建设环节,就要做好产品设计和开发,当然这个会增加一些前期投入。提高租金收入还要看招商质量,通过优质的招商资源,减少租金断档期,提高单位租金水平。还可以通过比如帮商户提供融资,策划,工商等服务等,提高招商能力,虽然短期无法形成多大的收入,但是可以收割中长期的服务收益,也有利于加强品牌号召力。
支出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利息成本,即为了支付前期的土地和建安成本,肯定会进行融资融资,每年应当支付的利息也不是小数目。这就是第一部分讲到的,拿地要足够便宜,建安成本要精准控制。二是管理运营支出,就是招商和运营团队的薪酬支出、办公费用、福利费用、招商活动费用等等。控制支出的需要有考量指标,类似于地产的人效比,自持方面是看团队的人均物业管理面积,以及人均的物业管理费收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省会城市主城区的总部经济产业勾地,其拿地楼面价约6000元/平米(市场拿地价在10000元/平米以上),建安成本约5000元/平米(仅是举例,抠数据的人请忽略),自持总部经济楼宇建筑面积20万平米,按一次性开发建成,前面的总投入约为22亿元。我们按照60%的融资比例,年化资金成本7%计算长期贷款,那么分摊下来每年需要支付0.924亿元的资金成本。假设我们按照平均租金单价90元/平米,两年后成熟期的平均出租率,简单按80%计算,那么每年的租金收入大致是1.728亿元。(关于具体租金测算问题,本文不赘述了,我的知识星球里面有相关租金的测算表格,大家可以进星球查找关键字,自行学习。)
因此,就本案例来讲,项目每年的运营成本不能高于8040万元。对于一个20万平米的商业项目来讲,运营成本控制在6000万/年,问题不大。
需要金融创新手段部分套现
传统的商业自持要融资,一般会选择抵押贷款,这个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金额有限且融资成本偏高。现在多房企都在研究资产证券化,甚至在集团融资部门下,单独成立了专业的小组开展工作。对于自持的物业而言,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ABS,二是REITS。前者是资产抵押债券(资产证券化),后者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目前很多房企积累的大量的商业综合体,酒店等自持资产,也有很多家在尝试做ABS融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四大AMC机构,是目前做ABS的主流机构,对于REITS,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就是目前很多项目的租金收益,带来的回报率并不高,能做到6%就算很不错的了。相比之下,很多机构融资,或者民间借贷能做到12%以上,这就让REITS变得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
这里只能感叹一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之路,还很长啊。 不过也有好消息,2020年5月初,证监会、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工作,以高层明确支持的形式正式起步。未来的房地产领域的公募,也就不远了。
物业优质服务让资产升值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发现通过大致算账,租金收入能够覆盖日常的支出,不至于让房企后期持续输血。但算上自有资金投入,还是没能实现赚钱的目的,只要产业不能盈利,就没有价值。那么产业项目靠什么赚钱呢?靠未来,就是靠租金收入的上涨来获得超额回报。例如上面那个案例,如果在第二年成熟期以后,前面十年内,每年的租金能上涨6%-8%(这不是假设,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这个项目就很不错了。
因此按照传统的租金增长路线,产业自持项目是看不到未来的,必须要在运营和增值服务上下功夫,实现租金的超额提升。这就涉及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了,房企开发可售物业,价格的决定因素首先是地段、产品和装修,服务属于经常被忽略的因素。但是产业地产就不一样了,相同的建安成本,不同的品牌和服务在租金上会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会有一倍以上的租金差距。提升运营的增值服务,就是围绕着服务入驻商家或者企业展开,例如提供方案咨询,公司税费咨询等。
提升服务,可以做到租金增长更快,租金断档期更短,空置率更低,也能加快形成品牌效应,降低招商宣传费用,实质上也是在降低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