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牧青:我的全域旅游观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05-11
摘要

全域旅游规划应是一种战略方向和途径,是一种区域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政策导向,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引领旅游产业大变革、破解发展痛点的关键,更是一种以旅游为引领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协调发展的区域化共进战略。

4月8日,有关部门对2019年3月印发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这与去年发布之日才刚刚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对于修订内容: 一是“供给体系”,由原来的“具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修订为“具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或具有2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具有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二是“公共服务”,将“游客服务中心”项分值由25分修订为20分,“智慧旅游”项分值由30分修订为35分。将“扣分事项”中的“一票否决项”修订为“不予审核项”。 
应该说,这是对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总结和矫正,修订后的办法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了。前者可能是发现了“具有2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具有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特殊情况;后者针对游客服务中心和智慧旅游,分值一降一升,凸显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与科技服务要求的此消彼长。
自2016年前后两批推出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至今已满4年。此后陆续制定验收标准。现在又在验收过程中匆忙修订之。由此可见,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浩大工程,作为一个崭新的旅游概念和理论一直在探索中。事实上,全域旅游概念提出4年来,行业内也一直存在争议。以下是笔者个人的一些肤浅思考,在此抛出,仅供交流:

1、全域旅游规划应是一种战略方向和途径,是一种区域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政策导向,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引领旅游产业大变革、破解发展痛点的关键,更是一种以旅游为引领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协调发展的区域化共进战略。
2、全域旅游有一个自觉、自发、自为的过程。魏小安老师曾举过瑞士的例子:瑞士人并不知道什么全域旅游,实际上已经做到了“全域旅游”。这说明瑞士的全域旅游是自觉、自发、自为的过程,是从阿尔卑斯山那个独特的地域里自然发育出来的,并且“长”到今天的模样。没有人去可以发展它,有的顶多是培育,而非政府去主导。
3、全域旅游区需要景区、度假区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但游客更喜欢“无景区化旅游”。世界上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都是“景点旅游”,绝大多数旅游者也不会选择“无景点旅游”。王兴斌老师这句话是对的。我要补充的是:旅游者不喜欢“无景点旅游”,但会喜欢无景区化旅游,无景区化不代表无旅游核心吸引物。
4、全域旅游区需要文化主题提炼和统领,然后才有产品延伸和业态布局。有文化主题才利于设计产品、布局业态、突出形象、打造品牌。作为以景区为驱动核、以城市为辐射核的全域旅游,当然也离不开文化。全域旅游同样需要一个融合性的文化主题,无形的是城市精神,有形的是城市地标。有文化,休闲度假产品才有怡情愉悦功用;有主题,才利于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城市需要文化特质,是地域风俗、风情的最集中反映的区域,包含城市特质、文化、精神在内的城市形象未必是旅游形象,但一定与旅游形象有关,旅游形象可以在旅游集散中心集中展示,城市形象则主要在城市的主要休闲区域,如市政广场、公园、母亲河滨河风光带展示。
5、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搞全域旅游,更不能一窝蜂、一阵风、一鞭赶地地去搞。中国地域那么大,各地资源、市场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均衡,怎么可能都去搞?全域旅游可以搞,要么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具备较有影响力的核心景区;要么靠近大市场,交通优势明显。反观已经批准为示范区的地方,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多了去了。
6、全域旅游本质上是全域休闲,且一定是一个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初级形态是观光和休闲,最高层级是度假和康养从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目标来看,全域旅游的市场跟乡村旅游一样,一定是在区域之外。区域内的只是休闲,是自娱自乐。全域旅游,先有景点、景区、旅游区,后有旅居地和旅游度假区,最后一定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其核心是景区,城市是最大的服务中心,广大的乡村则是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众多业态聚集地、体验地和旅居地。从旅行,到旅游,再到旅居,或许还要有康养之旅,可称旅养。旅行古来有之,大多偏重于自然景观;及至旅游就有了休闲的因素;再到旅居和旅养,物质上的舒适性、文化的怡情化,以及精神修身养性是必须有的。
7、全域旅游区域不止观光,还要休闲度假,是自然与人文的叠加。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三大核心吸引力。一是景观吸引力,二是业态吸引力,三是基于景观和业态之上的文化吸引力,三力合而为之,是谓旅游行为的一个全过程。由“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但景区是基础要素,观光核永远都不能缺,全域旅游一定是景区引领,其侧重点和着力点是由此带动的旅游业态。
8、对于全域旅游区,城市是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广场对于一座城市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首先,它是当地市民活动的地方,从这个层面讲,是一个公园化的活动场所;其次,它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形象的客厅或窗口,对外来旅游者可能是最大的旅游展示中心。在这儿集聚着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凝聚着独特的城市精神,而这些文化精神不仅通过物化的建筑、景观来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市民自发、自觉、自为的民俗风情的自然流露来展示。当然,政府或企业有组织的活动也是应该的,但目的是培育和塑造,而非成为政府刻意地表演政绩和形象的场所。
9、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是“旅游+”,而是“+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止是一个牌牌,目的是度假和业态,门票经济终将被“旅游产业经济”所取代。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全域旅游,关键是落地,重点是效益。一个全域旅游区域,旅游业未必是主导,但一定是引导。一个合格的全域旅游区,一定是各行各业主动“+旅游”,如:农业+、工业+、生态+、文化+,等等,而绝对不是旅游管理部门主动地去实施所谓“旅游+”,否则,就是生拉硬套,赶着鸭子上架。
10、全域旅游离不开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套有效模式和方法。
总之,全域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政府主导工程;全域旅游有一个市场化自发过程,更有一个全民共识共建共享过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规划、创建和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八动”:一是政府策动,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由地方政府推动;二是景区带动,重要品牌景区引领,众多景区联动,观光带动休闲;三是产业拉动,农文旅养研……旅游在融合中引领;四是文化驱动,旅游离不开文化,全域旅游需要文化融合与贯通;五是城乡互动,县城是最大的游客中心,景城乡互动,观光、休闲、度假互补;六是周边联动,跳出区域谈全域,旅游人群导流、引流、截流;七是时间缓动,全域旅游重在过程,重在引领,重在实效;八是全民行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规合一,全民共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