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通:阿拉伯人的头箍、头披巾与中国穆斯林的黑、白布帽

 袁承志dtau70na 2020-05-11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1期

作者:马通

图片为本号所加,图源网络。

中国与阿拉伯人早在两汉之际已有交往。公元七世纪中国李唐盛世出现在东方时 , 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西方崛起。两国的边境在中亚连接。那时中国人称阿拉伯为 大食帝国 ,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大唐帝国 ,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从那时起 ,中阿传统 文化开始相互传播、交融和吸收。历经唐、宋、元 700多年 ,阿拉伯人的天文、历法、医学和伊斯兰教 ,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以及造纸术、炼丹术、脉术、指南针、火药等首先在阿拉伯得到传播 ,再由阿拉伯传入西方世界。所以历史上中、阿两国又是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国家。 

不久前 ,我偶然看到一篇《阿拉伯人的头箍和头披巾》的文章和照片。从照片就可知道阿拉伯人的头箍和头披巾的式样和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它是阿拉伯人的民族帽式。当 1000多年前 ,阿拉伯人设计出这样一块头巾 ,是与这个民族的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有着关密切关系 ,最重要的是抵御恶劣的沙漠气候。阿拉伯头巾问世时 ,只有米色和白色两种 , 但如今的头巾却五彩缤纷 ,异彩纷呈 ,甚至夹有绿色和紫色的头巾也时有所见。头巾已不仅仅是一种服饰 ,它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中年以上的阿拉伯人出于地位和荣誉的考虑而配上头巾 ,夏季为了抵御酷热的侵袭 ,他们选择白色头巾 ,天气变冷时 ,他们则用颜色较 深的头巾。他们还把头巾当作最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亲朋故友。 

《海湾时报》的短文介绍的比较详细: 阿拉伯人把“头箍”叫“阿格尔” ,是用驼毛作成的 ,一般都是黑色 ,只有老年人使用白色的 ,它是用来固定披在头上和脖子上的白布的。“阿格尔”有两种形式 ,一种后面有带子 ,另一种没有 ,带子一般是 25岁以下青年的装饰。阿拉伯人把“头披巾”叫“古特拉”,绝大多数人使用白色的,其他颜色的比较少。农村的人对“头披巾”的式样不大讲究 ,只要能御寒、防晒 ,随便用布块和粗制的“阿格尔”包头就行了。这里要指出的是介绍内容中更引人注目的是阿曼人的头饰 ,他们不用头箍 ,只用一块呢料或方形棉布包头。阿曼人习惯戴一种叫“基姆玛”或“加荷菲亚——马斯柯蒂亚”的帽子。农村人把它当作简单的帽子 (亦叫便帽 )。城市人则把它当作一种非正式的装饰 ,帽子 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这种帽式正是我国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民族帽式。帽子颜色也一样 ,多半是白布做的 ,也有用白线编织的 ,同样也织有各种美观的图案。我在考察哲赫忍耶的六角布帽来历时,他们说哲派的六角帽与阿曼的这种帽相似 ,是马明心在阿拉伯求学时带回来的 ,但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 

阿曼人

1986年我到哈什、叶尔羌考察南疆“黑帽回”、“白帽回”来历时 ,史料中所说的“黑帽回”和“白帽回”的痕迹已很难找到 ,与哲赫忍耶的历史缘由 ,更是“大海捞针” ,但在市场的人群中 ,偶然发现了一种出售的帽子 ,它与哲赫忍耶的六角折叠帽很相似 ,所不同就是缺少帽顶的疙瘩 ,其余完全相同。如此,马明心的六角帽我在叶尔羌找到了痕迹 ,而帽子疙瘩是经过马明心潜心改制的。哲赫忍耶信众对这种帽式很尊重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认为“六角”代表六大信仰 ,帽子疙瘩代表“真主独一” ,帽边代表“万教归一”,这种解释是马明心说的,还是那位上人说的 , 也无可靠证据。至于回回民族普遍所戴的黑、白布帽 ,与《海湾时报》所介绍的一种阿曼人未绣图案的白色平顶帽极为相似。同时 ,中亚、南亚甚至北非一些地方的穆斯林群众所戴的黑、白帽也与我国回回民族所戴黑、白帽是相同的。如此始知回族黑、白平顶帽源于阿曼是据可查了。 

帽子是一种重要服饰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固有服饰。但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总要起一些变化。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回族的黑、白帽为了与医疗和服务行业人员工作帽相区别 ,尽量将帽顶改小 ,帽身增高 ,以资区别 ,但不同点仍不显著 ,只是一些年青妇女使用头巾代替盖头 ,是受到社会各方欢迎的。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个别地方的清真寺在礼拜时出现戴阿拉伯人的“头披巾” ,其实阿拉伯人的“头披巾是一种民族服饰 ,它与伊斯兰教义毫无相干的”。1996年我在朝觐时 ,阿拉伯的学者是这样告诉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