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五难婚使

 宏勤花 2020-05-12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1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2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3道题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禄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4道题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禄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第5道题这是最后一道题,有五百宫女,面遮盖头,其中有文成公主,让使臣辩认。使臣们谁也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聪明的禄东赞善做群众工作,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妈妈,女儿在宫里当文成公主的侍女,于是他通过老妈妈,了解到有关文成公主的一些生活情况。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香,香味独特,蜜蜂喜欢这种香味。在辩认那天,禄东赞手里抓了一只蜜蜂,手一松开蜜蜂就飞到文成公主头上。
    至此,5个问题全部被禄东赞解答出来,李世民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聪明,国王也绝不呆笨,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与松赞干布,从此演出了一部藏汗两族人民千年友好史。此故事被生动的描绘在布达拉宫和其他地方的壁画上。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另一說:

  公元七世纪,西藏当时正处于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勤政爱民,吐蕃日益强大。为了与中原的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文成公主求婚。求婚使臣禄东赞带着礼物到了唐朝国都长安(今西安),才知道唐朝周边几个国家也派出使臣,向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求婚。唐朝太宗皇帝决定让各国使臣比试智慧,他出了五道题,全部答对的才能被许婚。

  第一件事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混杂起来,然后要求5国使团找出每一匹母马自己的小马驹。这一道题可难坏了其他四国使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最后只好乖乖地认输。而吐蕃使团呢解决这个问题却毫不费力,因为藏民在畜牧业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非常清楚应该怎么做,结果,一天之后,他们便把这一道难题顺利解决了。

  吐蕃使团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看了下面的办法之后,我们不禁惊叹于吐蕃使团的聪明机智。禄东赞让人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并且让人不要给马驹草料和水,这样,一天之后,小马驹就又饿又渴了。然后,禄东赞便让人把小马驹放出来,和母马放在一起。又饿又渴的马驹,各自都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的母亲,因为它们想吃奶。这样,第一道难题便成功地解决了。

  吐蕃使团群情激动,他们为自己的智慧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可是,这一问题刚解决,第二道难题又来了。这第二道题是什么呢?

  第二道难题是赫赫有名的"穿孔引线"的故事。我们前面说过,唐王朝是不大愿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因此,他们见只有吐蕃使团解决了这一难题,觉得就这样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太丢大唐朝的面子了,于是,他们便又想出了一个难题想难倒吐蕃使团。

  唐王朝送给吐蕃使团一个九曲明珠,并且送来一条柔软的毛线,让吐蕃使团把这条毛线穿过九曲明珠的一个中间拐了九道弯的很细的孔。这一道难题,真可谓挖空心思,还真把吐蕃使团难住了,三天的期限已经过去了二天,大家都很紧张,也都十分着急。禄东赞也很着急,但他并没有慌,而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忽然,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只蚂蚁,心里不禁一亮,问题解决了,禄东赞激动地对大家说,请大家放心,他已经想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了。

  禄东赞让人在附近捉了一些蚂蚁,然后从这些蚂蚁中选了一只最健壮的。先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部,然后又把毛线拴在马尾鬃上,拴好之后,就把蚂蚁放进孔内,然后,对着孔慢慢地吹气,赶着蚂蚁向小孔的另一端爬去,不一会儿,蚂蚁便拖着马尾从另一端爬了出来。这样,毛线便成功地穿过了小孔。吐蕃使团不禁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知道,唐王朝肯定还会给他们出难题的。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问题刚解决,唐王朝又出了一道难题,这就是"三难婚使"。这次难题的解决者,不是禄东赞,而是禄东赞的一位随从。唐太宗命令侍从抬出许多根大小,粗细一样的圆木,让各使团的人分出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梢。其他使团都一筹莫展,就是聪明超群的禄东赞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正在禄东赞着急之时,忽然,他的一名随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碰了他的胳膊,禄东赞会意,赶忙和那位随从走到一旁。那位随从小声地告诉了禄东赞分辨圆木树根和树梢的方法。

  这位随从提供的方法叫"顾流放本法"。具体地做法是,把两头一样粗细的圆木,顺着水流放入水中。这样,是树根的那一段比较结实,就会先顺流向下漂去,暴露在前面,后面的那一部分就是树梢,这样,吐蕃使团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虽然唐太宗每次都许诺说,哪一国的使团先解决了难题,就把文成公主嫁给哪团。可是,令人气恼的是,每次都是吐蕃使团取得了胜利,唐太宗心里很是不服。于是,他又心生一计。

  有一天晚上,正当各使团的人正在酣睡之时,唐朝宫内忽然响起了钟声,多数人都被惊醒了。不一会儿,各国使团都收到了唐太宗的命令,说是唐太宗要召见各位使者,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议,请各位马上到皇宫去。于是,各国使团都赶忙跟着送信的人走了。只有禄东赞很警惕,他觉得很奇怪,这肯定是唐太宗的一个计谋。于是,他在他经过的路上,在经过的每一处住室的门槛上边,都用笔做了记号。

  到了皇宫之后,发现这果然是唐太宗耍的手段。唐太宗又给各国使团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哪国的使团能够顺利地返回自己的住处,哪国就可以娶走公主。"结果,只有吐蕃使团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其他各国的使团一直转到天亮,也没能回到自己的住处。

  事到如今,唐太宗只好答应让文成公主出嫁。但是,到了最后,唐太宗还没有忘了难一难各国使团。唐太宗传下话来,说:"明天将在广场上集中300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到时候,谁能从中认出文成公主,就将公主嫁给他们的国王"。这真谓到了关键时刻,各国使团纷纷活动起来,而吐蕃使团很巧妙地从一名宫妇的口中,问清楚了文成公主的相貌。这样,吐蕃使团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天,300名年轻漂亮的女子都集中到了广场上,一个个都穿得花枝招展的。其他各国使团的人,都认为文成公主肯定是穿得最漂亮最华贵的一个女子,因此,他们便专门挑穿戴得特别艳丽的。而吐蕃使者呢他们则是有备而来,顺利地领走了文成公主。到此,唐太宗只好为文文成公主打点嫁奁,准备让她远嫁吐蕃。

  以上的故事,就是有名的"五难使者"的故事。据传说,除了这五件难题之外,还有其他难题,例如如何辨认母鸡和它的雏鸡等等。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并不一定实有其事,但的确生动地反映了吐蕃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汉藏人民亲密的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