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在《伤寒杂病论》中,算是用药比较多、寒热比较错杂的一个方剂,加上其病机难辩,致使在中医史上争论较多,难以形成共识。总结起来,争论的焦点约有以下几个地方: 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此下利为前阴下血,还是后阴下利? 二、从“唇口干燥”如何能辩证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三、“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为何五十岁以前未出现当下这些症状? 四、方名为温经汤,为何方中夹杂着寒凉之药? 五、方名为温经汤,温的是什么经? 六、为何将此病定为“属带下”? 欲对以上争论之处进行辩难,还须先弄明白女人月经的来龙去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此处天癸,历来争论也颇多。其实壬癸皆为水,只不过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素问》中强调癸水,而未提及壬水,实是癸水为有形之水,故为阴;壬水为无形之水,故为阳。无形为有形之始,所以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所生之水即为壬水,阳生之后才能阴长,所以“地六成之”之水为癸水。正因为此癸水来自于“天一”,故称为“天癸”。 天癸至后,作为“阴脉之海”的任脉开始通畅,此时冲脉始盛,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脉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冲脉盛,则能将天癸之水往上输送,男人因阳气强盛,冲脉便可将癸水输送至口唇四周,因此男人出现长胡须的性别特征;女人因阳气虚弱,冲脉只能将癸水输送至胸中,故女人出现乳房丰满的性别特征。 男则阳盛,女则阴盛,而冲脉盛则有余则下漏,故女人在二七之时会出现“月事以时下”的有规律的月经现象。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本就阴盛阳虚,到49岁左右时,壬之阳水衰败,天一生气不足,所以后天之癸水源绝,而出现“天癸竭”。癸水一竭,自然引起任脉虚,冲脉衰,所以此时女子会出现绝经、乳瘪、唇缩等现象,这都与冲脉循行路线有关。 以上是对女子月经来龙去脉的简单介绍。 假如女子在年轻时有小产经历,并在胞宫中留有瘀血,即温经汤中所说的“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那么在其冲脉尚未衰少的年龄,此瘀血对月经还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影响。 为什么? 毕竟此时冲脉中癸水汪洋盛满,到达胞宫后,亦盛满澎湃而下,此瘀血如同河道中一二顽石,如何能阻挡奔腾的洪流。 但是,如果此女子过了49岁,在天癸竭之后,胞宫与冲脉随着癸水的衰竭,必会出现萎缩闭合现象,此时胞宫内的瘀血,则会成为阻塞冲脉与胞宫的下行之路,虽然冲脉与胞宫中癸水衰竭了,但作为经脉气道的功能还要有的。如此,胞宫下行之出口受瘀血所堵,其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当然应该归属于“带下”病类中了,所以仲景说“此病属带下”是有其道理的。 上面说过,冲脉虽然癸水竭了,但脉气还在,还要维持其正常流动、疏泄的功能。 但是在瘀血将胞宫下路堵塞以后,脉气至胞宫后,因堵而聚,加上人体暮时,阳气归阴,加重了少腹胞宫气聚的程度,自然会出现“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等症状。 又因冲脉环绕唇口,冲脉气聚到一定时候,必然气会上冲,直达唇口,自然“唇口干燥”现象在所难免。所以,此人此症,仲景通过“唇口干燥”这一外征,铁口直断“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这一病机。 “病下利数十年不止”又是何病机呢?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知道气郁结下焦而无出路。气郁结下焦,则此气已量变为邪气,邪气盛,则必阻碍少阳正气向下疏布,从而造成下焦虚寒。 另外,气不论邪正,都具有疏泄功能。 下焦虚寒,本就容易引起大便溏泻,再加上下焦邪气疏泄功能过强,病下利数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是前阴下血还是后阴下利,也已一目了然。而且在《伤寒论》中一般所说的“下利”,也多指大便而言,利小便时则都会点明“利其小便”或“当利小便”。 最后,从温经汤方名来看,所温之经当为下焦诸经,而温经不是目的,在于祛瘀血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