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之殇—砗磲的无妄之灾与保护

 暮秋残阳 2020-05-12

(一) 天生丽质的砗磲

砗磲,作为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贝壳,具有非常快的生长速率,其壳体最长能够达到1米,存活时间最长能够超过一百年。砗磲与虫黄藻共生,砗磲为虫黄藻提供“住所”以及光合作用原料,而虫黄藻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物质为砗磲提供必要的营养。砗磲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中低纬度地区的珊瑚礁盘上,是重要的造礁护礁生物,我国南海更是砗磲的重要栖息地。

砗磲约占珊瑚礁生物量的30-40%,是热带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罗棋布的砗磲,如灿烂的明珠,镶嵌于浅海珊瑚礁之上,其壳体洁白,外套膜色彩艳丽,有宝蓝、棕红、孔雀绿等鲜艳的颜色,其上点缀着形形色色的斑纹,在阳光下如“海底玫瑰”般绽放于珊瑚礁丛林中,显得格外绚烂。

图1—砗磲的分布范围(星状标注处为中国南海)

图2—活体砗磲色彩绚烂(a,b,c,d,e);砗磲壳体洁白温润(f)

(二) 人类与砗磲的历史渊源

人类和砗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菲律宾的考古遗址中,研究人员发现早在8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就有食用砗磲的习俗,并将食用后的砗磲外壳用作简单的工具。同时,热带太平洋岛礁中的考古遗址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砗磲及其制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Takuu环礁上,那里的原著民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制作和使用砗磲工具的传统技艺,当地人将新鲜的砗磲壳浸泡于海水中数十年,将发生轻微成岩作用的壳体沿肋部斜切开来,再将其外沿打磨锋利后制成石斧,据说这样制成的工具更加结实耐用

图2—砗磲手斧制作示意图

生若夏花之繁盛,死若秋叶之静美。砗磲位于佛教七宝之首,也被列入四大有机宝石之中,其宝石属性不言而喻。我国砗磲工艺品历史悠久,最早在西汉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散宜生敬献纣王砗磲,希望能够解救文王的故事。

砗磲壳体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晕彩细腻,质地柔和,经过长期的成岩作用,砗磲壳体发生改造,原有的碳酸盐矿物溶解重结晶,更有甚者发生硅质交代,向更稳定的晶体结构演化,这一过程在宝石学中称之为玉化。在时间的雕磨下,玉化砗磲变得愈发致密展现出宝石般的晶莹剔透,在光线的照射下纹路细密,色泽温润,与和田玉无异。同时,砗磲也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矿物颜料,利用砗磲颜料绘成的绘画作品,色彩洁白无暇,极耐保存。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因为使用了砗磲制成的白色颜料,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并得以流传至今。由于砗磲个体巨大,其产出的珍珠也远大于其他贝壳。据报道,在菲律宾捕获的库氏砗磲中,有一颗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真主之珠”,也叫“老子之珠”,长241mm,宽136mm,重达6.3kg,现藏于美国旧金山银行的保险库中。

砗磲在我国南海广泛分布,一直以来,砗磲便是南海等海域渔民的食物资源,其闭壳肌大而肥厚,是味鲜质优的烹饪材料,砗磲闭壳肌制成的瑶柱在我国东南沿海、台湾等地区有着巨大的需求。除此之外,砗磲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味甘咸,大寒,无毒,入肾经”,临床上可治疗腹内积块、血瘀等肿瘤性疾病,还可以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南宋张季明的《医说》中记载,砗磲壳体粉末用于治疗宋徽宗宠妃的咳疾,效果极佳。本世纪以来,本就珍稀的砗磲凭借其绚丽夺目的外表成为水族市场中的新贵,是海水水族箱设计布景中的“点睛之笔”,让水族爱好者们争相抢购。

图3—砗磲工艺品(a,b,c,d);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真主之珠(e);水族箱中的活体砗磲(f,g,h)

(三) 砗磲工艺品及商业化将砗磲推向濒危境地

上个世纪末之前,砗磲广泛分布于南海的众多岛礁之上,种群繁盛、资源丰富,与珊瑚等造礁生物共同成为了许多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地渔民除了将其作为食物外,只是将其巨大的壳体当作烧取石灰的原料,总体上与区域生态环境维系着稳定的平衡关系

但是,近20年来,砗磲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升温。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人类对砗磲的掠夺捕捞近乎疯狂,形成了“捕捞—加工—售卖”的砗磲工艺品产业链市场的供不应求和人类的过度捕捞,是造成砗磲濒危的罪魁祸首,这些美丽的动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现今砗磲的种群规模急剧萎缩,一些珊瑚礁中的砗磲比例降至不足10%,在破坏严重的区域甚至难觅砗磲的踪迹。这个与人类相伴数万年的物种,如今也因为人类的贪婪而走向濒危甚至绝灭。今天在南海珊瑚礁中的岛礁近滩上已经很难见到裸露的砗磲,而珊瑚礁深部的砗磲往往与周围珊瑚紧密结合,难以发现,更难以获得。为了捕获这些砗磲,捕捞者一般会用采捕船的螺旋桨打散沙层,甚至用炸药炸毁周围的珊瑚。这种野蛮的开采不仅给砗磲带来了灭顶之灾,同时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珊瑚礁退化,使原本的“海中热带雨林”变成毫无生机的海底废墟、海底荒漠,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砗磲种群数量的减少也严重影响了科学家开展与砗磲有关的研究工作。例如,开展砗磲繁育工作的科学家发现,在南海北部已经无法找到适合进行繁育研究的成年库氏砗磲亲贝了,繁育工作无法进行。同时,进行砗磲古气候研究的科学家发现,南海北部现在已很难找到个体大小30cm以上,年龄15年以上的活体砗磲样本了,现代校准工作难以开展。

图4—往日摩肩接踵的采捕船码头,卸下的砗磲残骸堆积如山(a,b);忙碌的砗磲加工车间(c);采捕船过后,原本美丽的珊瑚礁变得一片狼藉毫无生机,原本栖息在珊瑚礁的鱼儿无家可归(d,c);同一地点以前多姿多彩的珊瑚礁如今却变得死气沉沉(f)

(四) 砗磲保护,迫在眉睫

濒临灭绝的砗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将砗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1996年砗磲科全部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菲律宾于北部波利诺附近成立库氏砗磲保护区,2015年英国BBC记者就南海珊瑚礁因砗磲捕捞而遭到严重破坏进行报道,Science也于2016年推出了专题报道,指出工艺品贸易正将砗磲推向灭绝的边缘

图5—2016年Science推出专题报道,指出工艺品贸易正将砗磲推向灭绝的边缘

在全球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激增的大背景下,2015年7月,包括中国在内的86个国家倡议发起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决议通过,并被193个成员国采纳。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国际和国内对这种残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作为决议的发起国,中国致力于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2015年5月4日至27日,中国与64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联合开展了“眼镜蛇三号行动”,行动中中国内陆和香港特区相关机构共查获各类濒危物种案件123起,抓获嫌疑人182人,查获包括100余吨砗磲在内的大量非法野生动物。中国还将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随后在中国砗磲贸易最严峻的地区,海南省于2017年出台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全面禁止海南省的所有砗磲贸易,一时间160家加工点,892家销售点的砗磲珊瑚礁工艺品全部下架退市,近10000人面临产业转型,砗磲市场彻底覆灭

图6—相关规定颁布后往日繁华的砗磲工艺品市场门可罗雀,采捕船悉数停靠码头(a,b);海关人员查没并公开销毁违法售卖的砗磲(c,d,e,f)

(五) 砗磲繁育与放流,砗磲快速重生的希望

虽然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法力度的提升,砗磲保护工作渐入佳境,但由于人类前期的大肆捕捞和破坏,砗磲的种群基数远低于正常水平,其生活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砗磲的自然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国内外研究学者展开了砗磲人工繁育和放流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和帕劳首先合作展开了砗磲养殖繁育的相关工作,随后在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多方协调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国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启了砗磲生物学和养殖方面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且积累了宝贵的研究材料。终于,在1984年、1986年,Heslinga和Nash两位科学家分别于帕劳密克罗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大堡礁成功进行了砗磲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澳洲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和美国热带亚热带海水养殖中心(CTSA)等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砗磲生物学、养殖状况、育苗手段以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制定了砗磲苗种生产-中间培育-海水养殖-放流增殖-异域引种等全系列的技术规程。

图7—菲律宾北部萨马尔岛砗磲保护区和甘米银岛的活体砗磲

我国南海岛礁一直以来便是砗磲的栖息地,但除了海洋调查有所涉猎外,我国在砗磲繁育养殖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至2015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始了人工繁育养殖砗磲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辛苦研究终于成功获得了国内首批鳞砗磲幼苗为砗磲的人工繁育、资源回复以及珊瑚礁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2015-2019年,喻子牛研究员团队突破了砗磲幼虫虫黄藻植入难点和变态率极低的技术瓶颈,大幅提高幼虫变态率,从国外以前普遍的1% 提高到30%以上,幼贝培育存活率达90%以上;实现南海砗磲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和和苗种生产,繁育规模达100万个级别,其中鳞砗磲、无磷砗磲和番红砗磲实现大规模化繁育,长砗磲、砗蚝等实现小批量繁育,该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且领先于国外同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建立了南海岛礁砗磲增殖核心示范区,人工增殖放流砗磲3.0万个,存活率达60%,为南海砗磲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牧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规模的砗磲人工繁育放流工作正在进行并初见成效,但砗磲种群恢复工作仍面临着种属不平衡、区域不协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保护砗磲、保护珊瑚礁系统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大自然对人类从来都是慷慨的,经放流修复后重新焕发生机的砗磲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正以生态旅游等绿色的方式继续回馈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

图8—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员团队人工繁育的砗磲稚贝(a);砗磲幼贝(b,c);循环水中培系统(d);于南海岛礁进行砗磲增殖放流(e,f)

人类与砗磲等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为了自身的喜好和利益去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如今,随着立法执法工作的逐渐完善,除极少量科研用途的捕捞外,其他任何与砗磲相关的商业活动都属于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砗磲和其他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只有真正做到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消灭杀害和贩卖砗磲及其他野生动物制品获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才能真正扭转它们濒危的困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工繁育放流力度的加大,对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的程度提升,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砗磲适宜生长区域的扩大,砗磲一定可以焕发往日的风采,重新绽放于美丽的南海。保护砗磲,保护南海珊瑚礁,让我们携手努力,拭目以待!

图9—主动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人工移植放流幼体珊瑚(a,b);在人类的保护下安全生长的野生砗磲(c);以美丽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基础,开发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让更多的人了解珊瑚礁系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d)




参考资料:

1.CCTV7科技苑《生死砗磲》网页链接:http://tv.cctv.com/2017/06/01/VIDE9f22Ympy6ezUXeZZcj7X170601.shtml

2.邓远球,邓岳文,梁飞龙.砗磲人工繁育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19,40(11):18-21

3.动物世界微信公众号(iltawcom)流光溢彩的海洋生物-大砗磲.2018-12-18

4.动物世界微信公众号(iltawcom)联合国“打击野生物非法交易”:中国的角色..2015-10-13

5. 董杨,李向民.砗磲资源保护、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J].水产科学,2015,34(03):195-200.

6.肖耀兴. 砗磲稚贝在国内首次人工培育成功[N]. 中国渔业报,2016-07-04(B03).

7.张跃环,南海砗磲,几近枯竭的海洋巨贝,能通过人工繁殖重现生机吗?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07期

8.晏宏, 刘成程. 砗磲地球化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J]. 第四纪研究, 2017, 37(5):1077-1090.

9.喻子牛.砗磲人工繁育、资源恢复与南海岛礁生态牧场建设.科技促进发展.

10.Heslinga G A, Perron F E, Orak O, 1984. Mass culture of giant clams ( Tridacnidae) in Palau. Aquaculture, 39: 197–215.

11.Lewis AD, Adamat J H, Ledua E, 1988. Fiji's giant clam stocks-A review of their distribution, abundance,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COPLAND J W, LUCAS J S. Giant clam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anberra: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66-72.

12.Marie Grace Pamela G. Faylona (2011).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of giant clam (Tridacnidae) shells from the Balobok Rockshelter archaeological site, south Philippines[J]. Geoarchae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6(6):888-901.

13.Moir, B.G. (1990).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resh” and “aged” Tridacna gigas shell: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of a reported technique for pretreatment of tool material.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7,329–345.

14.NASH W J, PEARSON R G, WESTMORE S P. 1988. A histological study of reproduction in the giant clam Tridacna gigas in the north-central Great Barrier Reef[G]//COPLAND J

15.Tisdell C A , Tacconi L . Economics of Giant Clam Production in Australia and Fiji and Sensitivity Factors[M]// Biology and Mariculture of Giant Clams A workshop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Symposium, 21-26 June 1992, Guam,USA. 1993.

16.W, LUCAS J S. Giant clam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anberra: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89–94.

本文的图片资源来自于以上材料、网络、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及个人相册。




编辑:王国桢

校对:文汉锋、周鹏超、李臣子

科学顾问:晏宏、张跃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