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四地闲夫 2020-05-12

庾信出身于南朝的文学世家,他的创作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除了自身具有非凡的天赋和深厚的累积外,还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他年少才高,很早就以绮艳的宫体诗闻名于梁朝宫廷,但他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真正成熟,应是在北迁后。此时,他的作品才更接近于“完成品”。

他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他出使东魏时,因梁亡而被迫羁旅北朝,成为粉饰政教的工具,从此有去无归,被迫流落异乡。

亡国之痛、羁旅之苦,再加上子女夭折之悲,使得庾信后期的作品,风格为之一新。他的文风不再绮艳,而转变为迥然不同的苍劲、高古、悲壮、雄逸。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庾信青少年阶段,刚好是萧梁国力全盛之时,天下承平,文风盛行。

他出身贵族,生长在书香门第、文化气氛浓厚、生活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庾肩吾是当时太子萧纲的老师,因此,他能够享受到宫廷中的“特权”——教育、社交和政治方面的特殊待遇。

优质的教育,再加上本身天资聪颖又能博览群书,为他日后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琅琊榜》中的“梁帝”以梁武帝为原型

《北史》说庾信“尤善《春秋左氏传》”,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他运用各类典故纯熟自如,便可知此说并非虚语。

这样的文学家庭,给予他很深厚的文学根底和学识修养,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开创了自己的文学道路。

梁武帝大通元年,庾信十五岁,被选为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萧纲继位为皇太子,他又与父亲肩吾、徐摛父子一起选为文德省学士。

他真正的文学之路,应该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因为像《奉和泛江》、《奉和山池》这类与萧纲唱和的诗,都是其诗早期的代表。

当时在梁朝宫廷,他与徐陵并为东宫抄撰学士,生活在宫廷文学与帝王恩宠的中心,恩礼莫与之比。两人文名早著,每有一文,众人无不竞相传诵,而两人当时所写许多淫靡绮丽的宫体诗赋,世称之为“徐庾体”。

庾信在南朝,仕途一帆风顺,官职累迁,由学士至尚书度支郎中,而通直常侍、正员郎等官。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庾信雕像

他因为“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而担负使命,在三十二岁那年出使东魏,果然不负所望,圆满完成任务归来。

萧衍、萧统、萧纲和萧绎父子四人,乃一代风雅之君,而当时歌舞升平、政局安定,所谓“五十年中,江表无事”,可以说,东宫时期是庾信一生之中最平顺、得意的阶段。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侯景之乱”前,庾信的仕途生活是平静而得意的。但这无忧无虑的纵乐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在他结束东魏之行返回萧梁后仅三年,他就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国家陷入灭亡之灾。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乱起。一个叛离东魏投奔萧梁的将军,直接导致梁朝的覆亡,也改变了庾信的命运。

东魏司徒侯景欲率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不听反对意见,并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隔年,侯景便起兵造反。梁武帝笃信佛教,三次舍身礼佛同泰寺;武备不修,所用非人;武帝诸子侄各怀野心,坐观时变。因此,侯景很快兵临梁朝的都城建邺。

当时庾信任建康令,奉命率兵防守朱雀航,结果梁都失守,他临阵脱逃,未战先奔,这也是他一直被后世所挞伐的地方。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琅琊榜》中的“梁帝”以梁武帝为原型

“侯景之乱”,对萧梁王朝、庾信一家、乃至庾信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转折。

庾信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死于兵祸,建康陷落,他九死一生,西奔江陵。

萧纲之弟萧绎在江陵建立了一个与侯景对抗的朝廷,庾信一路上颠沛流离,备尝旅途风霜,又目睹沿途地方残破,心中感慨万千。他在《哀江南赋》中对这段经历有相当传神的叙述: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庾信逃往江陵之后,梁元帝承制,他重新入朝辅佐梁元帝,并与其父庾肩吾相逢。原本是战乱重逢的喜悦,却因庾肩吾不久即逝世,而使庾信顿失父怙。

这一连串的挫折,使庾信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而遭父丧,更为庾信提示了人世的无常。

庾信至此才逐渐面对人生艰苦的一面,而这些遭遇,恐怕不是在东宫时期所能预料和想像的。

江陵时期的庾信,虽然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但在仕途上的发展,仍与东宫时期相差无多。

昔日在金陵时,宾客盈门;失势后,宾客尽去,门可罗雀;在江陵就任新职后,宾客复至,逢迎巴结唯恐不及。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梁元帝萧绎画像

当时梁元帝为了巩固江陵小朝廷的统治地位,亟欲改善与西魏的关系,由此想到庾信曾出使东魏,颇有外交才能与经验,遂派他出使西魏。

东宫时期的庾信,出任使臣,不但为梁室赢得外交上的胜利,也为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然而,谁也没料到,江陵时期的庾信,担负出使西魏的任务,却无法顺利完成。

西魏之行,非但没有对南北国谊有所贡献,反而将庾信的命运推向最坎坷、最不堪的处境。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形势的发展急转直下。

梁元帝承盛三年,宇文泰以梁请据旧图以定疆界,又连结于齐,言辞悖慢无礼为衅端,遣宇文护、于谨等人南侵。不久,西魏军攻破江陵,梁王朝又一次陷入皇室内部无休止的谋杀和背叛中,梁元帝被杀,群臣或死或被俘,百姓被掳者不计其数。最后,西魏另立新主于江陵,梁朝覆亡。

在出使期间江陵既破,庾信遂无法南归,他以梁朝使节的身份,被强留在长安。

庾信羁留北朝,虽是万不得已,但至少得以幸免身为俘虏的屈辱。假若魏兵陷城之日,庾信身在江陵,以当时负有盛名的一般文士之遭遇而论,他恐不免长安一行——当时被俘至长安的盛名文士人数不少。

庾信本是江南名士,西魏实际当权者宇文泰对他早有耳闻,因此不仅把从江陵俘虏来的家属、部下送还给他,还让他做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这样的高官。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宇文泰剧照

然而,这种楚囚相对的情景,徒使庾信更觉悲痛。

庾信流落北国之初,人地两生,在政治、经济上处境皆相当困难,归无常处,如木梗之随波逐流,背井离乡、望南兴叹,加上钱粮两空,生活无着,他不但有眷恋故国之悲,低首异国之耻,而且水土不服,一时适应不了严寒的天气,度日如年,生活维艰。

因为他目睹了现实的动乱,所以视野开阔了;因为他长期被留在北方做官,丧失气节的行为使他内疚,所以对故国和乡土的怀念,使他的感情变得深沉起来,从而使得他后期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此时,其作品的内容和前期迥然不同,一反往日那种欣然自适的情调,而变为抒写愁苦悲痛的情怀。

此时,他虽也写过一些华丽空虚的应酬之作,但多数作品有比较充实的内容,而抒写“乡关之思”,则成了其中的最重要主题。其风格也由华丽、轻靡,一变而为沉郁、悲凉。他的代表作《小园赋》、《枯树赋》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被器重地留在了北方。而后北周伐魏,他遂被羁留长安。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陈武帝陈霸先画像

不久,梁敬帝禅让给陈武帝,陈有天下后,与北周通好,曾交涉将南北流落之士归还故国。然而,庾信却不得回南方。

当时南返的人,基本上都是陈氏宗室、陈氏故交与幕僚,以及有亲人在陈朝为官者。这些人之中,有人以地为赂,有人以子为质,但北朝方面遣返与否,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去考量的。

庾信既无力以地贿赂,又与陈非亲非故,陈氏所建立的政府对庾信而言是陌生的;而北周爱庾信文才,留之以为粉饰政教的工具。

故庾信一方面身羁北朝,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另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异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他南归的愿望,遂散入消逝的时光中,成为永不能挽回的往事前尘。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卒年六十九。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岁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捩点

庾信流落关中,怀才难展,而江南故国又面目全非,江陵已无归路,建康已异其主,家书无地可寄,因此可以说,庾信的乡国之思,在很大的层面上是与梁朝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他后半生朝夕忧虑、郁郁寡欢的重要原因所在。

庾信一生历梁、魏、周、隋四朝。江陵覆灭时,庾信四十二岁,此时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转捩点;四十二岁以后,他做了北朝的官,先仕西魏,后又仕北周,在北朝历任二朝五帝,度过了二十八个年头。

他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前期居承平之时,他的视野比较狭窄;后期为亡国羁旅,流落北国,处境相当困窘。

他经历了客居异朝、不许南归的痛苦,也失去了原来君臣情趣相投的生活环境,而且家产荡尽,亲人死于战乱,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正是这些,造就了他迥然不同于早期以绮艳为主的另一种文风。此时的创作得以全面展现他的才气,既能以绮艳之笔抒欢愉之情,又能以苍凉之笔诉悲痛之苦,更能融柔婉宏壮之风,成浑然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