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簪花仕女图》,带你领略唐代的流行风尚

 夕妙斋 2020-05-12

本文摘选自《中国收藏》2019年12月刊《大唐之约 其实离你并不遥远》,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收藏APP。

前不久,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的“又见大唐”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这些都是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古代书画经典之作。我们在欣赏、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可能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画面呈现的图像上,而忽略了背后更多的历史信息。

对于这些作品,历来有很多学术争议。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怎样才能让普通受众了解和接纳?近期举行的“又见大唐”展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以求让普通观众面对经典之作时,能够穿透图像,去接近最真实的历史。

解开谜题的关键密码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观众最熟悉的唐代形象之一。对于此作的年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资料缺乏和可资对比的形象有限,形成了“唐代说”“五代南唐说”“宋代说”三种观点,目前学界对“唐代说”更趋认同。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45.7cm×179.6cm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45.7cm×179.6cm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不管哪种说法更贴近真相,无疑该作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洗礼,现在看到的样子究竟与原貌有多少差别呢?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1972年,故宫博物院在重新装裱《簪花仕女图》时发现其原非整幅,而是由数幅直绢拼接而成的。据此,有学者推测此图原为唐代屏风画,或为北宋之前拼接成长卷,且有补画填笔。遗憾的是,其重新装裱前的状态一直没有找到有记载的资料。而了解其原貌,与探知这张画究竟是为什么主题创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幅图是怎样拼接而成就成为解开其历史密码的关键。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为了解开谜题,我们通过高清图像,观察其断裂痕迹,一点点描绘出了一张拼接示意图。这张图虽然不能完全揭开其神秘面纱,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也为观众重新认识此图提供了契机。在这张示意图中所勾勒出的线条,不完全都是后来拼接的痕迹。其中,竖线应该是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善或者绢本身老化造成的裂痕;而横线所示则可能是人为拼接的痕迹。

依据高清图像进行分析,《簪花仕女图》的裂痕、拼接状况一目了然。依据高清图像进行分析,《簪花仕女图》的裂痕、拼接状况一目了然。

历经了千年,《簪花仕女图》的画面上有一些包浆,如果只看原作很容易忽略那些断裂的痕迹。我们将裂痕线描画出来,是想让观众自己去判断,自然断裂与人为拼接该怎样区别,而不是主观地给出我们的意见。

除此之外,我们为观展者提供了从初唐至中晚唐16种女性髻式与16种眉妆样式,还有对图中人物佩戴饰品的解读,以及图中仕女衣物穿戴的方式等,通过丰富的链接引申,带领观众感受唐代的流行风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