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板桥胡同37号 2020-05-12

绘制3D藏宝图、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刘志岩近日告诉记者,从2016年至今约有5万件文物出土,这不仅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多学科“黑科技”合作的结晶。

地球物理探测绘制3D藏宝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一首关于江口沉银的民谣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流传了300多年。相传,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在彭山江口处战败船沉,有1000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

根据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江口沉银遗址的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对考古队而言,不可能把100万平方米的面积都发掘开来,每年只能选择约1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发掘。怎样确定发掘范围,文物富集区在哪儿,传说中能“买尽成都府”的宝藏到底在哪儿?这个时候地球物理探测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早在2016年底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时,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多家单位,就组建了“江口沉银”水下科技考古研究团队。

在3个年度的时间内,该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两栖雷达、航空磁法等探测技术,绘制出一幅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并对超过5万平方米的文物埋藏重点区域进行了精确探测,为摸清遗址分布范围、确定古河道的准确位置、掌握水下文物分布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3D藏宝图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有的放矢,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人力,它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执行领队郑喆轩说。

出土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

“江口出土文物大多是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在水下埋藏了300多年,被砂岩卵石等挤压,‘病害’主要是变形,因此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恢复文物原本的形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鲁海子说。

鲁海子介绍,对江口文物的保护修复主要采用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现代科技“看片子”,再通过传统技艺“动手术”。

比如对一只严重折叠积压的银碗,首先利用X探伤仪,发现文物内部存在的折痕、裂隙、银碗碗心的文字;超景深显微镜对银碗底部“尹思”二字的精细测量,为初步判断其錾刻工艺提供了依据。用SEM扫描电镜对文物“金帽顶”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能够提供顶端爪钉焊接材料的元素成分,有助于配制补焊材料。

最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通过老一辈手艺人的言传身教,以纯手工的方式,还原文物制作流程,做到“原工艺、原材料”修复文物。

还原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体现了多学科融合与多部门力量的整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映福说。

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与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多学科研究。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启动的合作,就是运用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对江口沉银遗址文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如果这个项目研究获得成功,江口文物从沉入水面那一刻起到现在这300多年来的运动轨迹和空间分布,就都能搞清楚。

“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将同时促进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杨兴国说。(记者 童芳)

=====================

电子科大发挥科技优势  助力“江口沉银”水下考古

2017-03-21 00:13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首有关于张献忠沉银的童谣流传已久。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石龙村的石龙,被当地村民认为与流传的“寻银诀”有关。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是否在彭山江口“千船沉银”?这位“大西国皇帝”搜刮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信息技术“透视”江水和砂石层下的河床基岩,或许有助于揭开流传370多年的传说,让沉睡江底的“秘密”浮出水面。

2017年1月,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携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立联合研究团队,为考古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经过考古专家多轮研讨,联合研究团队了解到沉银的储集有一定的规律,存在“沉银有利储集区”。根据江口河床浅部实际地下地质情况和前期挖掘结果,结合河砂、卵石、基岩在河水冲击作用下银锭运动规律,以及前期的考古发掘工作。从目前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可以判断,沉银大都集中在砂石底部的基岩上,表面有沟壑的基岩是“沉银有利储集区”。

目前,联合研究团队主要集中精力研究河床基岩在砂石覆盖情况下的电磁响应特征,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探地雷达等手段,开展基岩构造探测和解译工作,已经证实通过电子信息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能够获得河床基岩构造图,寻找沉银有利储集区,为大范围开展考古发掘提供方向;获得河床砂石覆盖厚度图,预测考古挖掘土方工作量,为合理安排考古勘察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据悉,今后一两年,联合研究团队将针对江口沉银区域绘制详细的3D河床基岩构造图,“透过”江水和砂石覆盖层,直观地描绘基岩层结构和形态,而特定形态的基岩就是“沉银”的可能有利储集区,同时,团队将不断对勘探装备做技术改进,研究新的技术路线,试图用科技手段直接寻找沉银。

胡光岷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这是学校首次与考古专家合作,我们将把这些数据带回电子科大,进行处理和解译。”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教授说,本次勘探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的信号处理方法用于数据处理,以期获得好的处理和解释成果。同时,根据本次采集数据存在的问题,对现有勘探装备进行改进,研究新的技术路线。

联合研究团队合影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教授表示,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校,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实际需要相结合。此次牵头组建联合团队参与“江口沉银”重大科考工作,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传承创新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图文来源:校新闻中心 陈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